调查称七成人自认为是弱势群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16:24:15

调查称七成人自认为是弱势群体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1日06:26  新京报

  近日,《人民论坛》杂志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近半数党政干部受访者自称“弱势群体”,而有这种感觉的,公司白领受访者达57.8%,知识分子受访者达55.4%;而网络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则高达七成。

  ■ 数据分析

  谁有“强势感”,更让人好奇

  近半数党政干部受访者自称“弱势群体”这个新闻出来后,关于“弱势群体”的话题再度热闹起来,一时间大有“天下无人不弱势”的意思,与GDP连年稳步上升、城乡居民强势增长营造的欢乐氛围相比,那么多人自称“弱势群体”显得颇为吊诡。

  通过《新京报》本期所做的“京报调查”结果来看,认为自己处在“非常弱势”位置的占18.8%,认为自己处在“一般弱势”位置的占61.9%,整体上有八成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中的一员,这个队伍不可谓不庞大,队伍的成员也不可谓不庞杂。在广场上高喊一声谁是弱势群体?举起手来的会有这些人:党政干部、马路清洁工、公司白领、企业小老板、影视明星、蚁族、中产者……

  为什么那么多表面上看来和“弱势群体”压根不沾边的人,会将自己归类到群体中去,专家学者通过自己深邃的观察,给出了各种答案。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自信十足、安全感强烈、幸福指数高、无生存之虞,那么自称“弱势群体”连他们自己都会感觉不好意思的,那么,我们不妨寻找一下这些人的存在,以反证“弱势群体”的普遍性究竟是不是真实的。

  “京报调查”的一个选项中,有12.2%的人将票投给了“一点也不弱势”。这说明,的确是有“强势群体”存在的。遗憾的是,对于这一成多点的“强势群体”,他们的职业特征、心理状况、生存状态等等信息,我们不得而知,与“弱势群体”身上烙有明显的符号相比,“强势群体”是面孔模糊的一群,他们不好意思与“弱势群体”站到一起来,同样也不会凸显出他们的强势特征。如果有人认为那些说“我爸是李刚”、“小心你的小命”的人是强势群体,笔者也不会全部赞同,不赞同的原因是,他们的强势是建立在对权力的依靠上,貌似很强大,实际很虚弱苍白。

  以“强势群体”对应“弱势群体”,并非刻意强调“非强即弱”。笔者所理解的“强势群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利益分配过程中采用巧取豪夺手段中饱私囊者,利用手中所掌握的权力和财富资源仗势欺人者,他们不愿意露出“强势群体”的身份,是不想当出头鸟被揍出原形,但这种身份的隐含,掩藏不住他们的强势特征,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壮大了“弱势群体”的人数。

  另外一种“强势群体”是能力上的强势。在生存能力上,他们能够凭借知识和技能合法合理地谋求自身福利,在社会贡献上,他们拥有推动社会进步和造福更多人的美好理想,在价值体现上,他们拥有不惧强权、不被利益集团收买的坚定信念,对于公民意识有着自觉的践行和启蒙本能。

  我们多么希望,那12.2%“一点也不弱势”的投票者,是这样一个自信的群体,他们或许自身也处在弱势的位置,但这种强势心理值得肯定,在普遍弱势的悲观心态下,只有对未来抱有信心,才能带动更多人去改变处境,从弱势中走出来,最终营造一个没有弱势也没有强势的平衡世界。 □韩浩月(媒体人)

  ■深度观察 

  国民不“弱势”,国家才能更强大

  ●若公共事务决策主要不是靠协商,而是靠命令,人们就会有普遍的挫折感,觉得自己是弱者

  ●公共权力结构,要从“金字塔集中型”向“扁平自主型”转变,改革开放就是要走这条路

  “弱势感”是个真问题

  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渐显强大,也让中国人渐显富裕。

  若依大家比较能接受的购买力平价做汇率计算的基础,中国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中国人的营养水平也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又有研究机构披露说,中国的富豪人数仅次于美国。中国人自有住房的比率在世界上也属高位,虽然这种房子大多不是独栋房。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销售额极速蹿升,标志着中国在加速进入高档耐用消费品普及时代。

  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是不是也抛弃了大国寡民的心态,其心理世界也变得强大起来了?

  最近《人民论坛》的一项调查表明,答案是否定的!若干阶层或职业群体的多数成员认为自己是弱势阶层,甚至连公务员群体也多认为自己属于弱势阶层。

  这里发生了什么问题?

  在一些发达国家,国民往往寅吃卯粮,没有什么储蓄;伦敦老太太听说超市要卖打折商品,也要贪早排队捡便宜;国家赋税很重,大学教授纳税以后不见得比出租车司机多拿多少钱;职业岗位也不那么稳定,美国人一生平均搬家居然达8次!那么,这些国民总该不会有强大的心理世界吧?不,曾有资料表明,美国大约70%以上的国民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

  是不是《人民论坛》的调查发生了系统性错误?

  仔细想想,也不是。回答一项调查问题,如果没有外在压力,也没有利益损失之虞,就不会有显著的系统性偏差。一些人的保守回答会抵消另一些人的夸张回答。

  从“服从”走向“平等”

  弱势或者强势这类概念,本来也不是很严格的学术概念,没有一个被学术界一致认可的内涵,至于普通民众,更不会深究它们的意义。

  但是,当被问到他们当属强势或者弱势哪一集团的时候,稍有语文能力的民众,都能大体判断问题的意思;同时,他们当然也不会、不可能去研究各种资料后再做回答。他们的依据是自己的心理感受。

  强与弱是比较的概念,一个人总是在和他人关系的比较中才能有自己属于强者还是弱者的判断,也就是说,他要在私人生活领域之外的公共领域进行比较,才可做出判断。人要孤立地生活,不可能和别人比较强弱;一旦和别人相处,比较就会发生。

  但人际关系并非在强弱之间非此即彼;他们完全可以有平等感受、自主感受。公共领域当然需要秩序,需要服从,但这个领域并非只有服从和被服从的关系。如果人们可以对公共事务进行协商,使得个人意见对公共决策产生影响,人们在公共领域就会有彼此平等的感受。

  这种感受,也是一种自主的感受;自主的感受就是强者的感受;相反,若公共事务决策主要不是靠协商,而是靠命令,且人们对命令者的决断难以产生影响,人们就会有普遍的挫折感,就会觉得自己属于弱者。

  概括地说,公共事务的决策模式,或者公共权力的结构类型,对人们关于自我强弱的评价会有系统性的影响;这种影响要大于他们的财富多少所产生的影响。

  公共权力结构的类型,自然是一个谱系,并无绝对的集中型或分散型。为便于分析,还是大略可以把公共权力的类型分为“金字塔集中型”和“扁平自主型”两种。

  在金字塔型的公共权力结构中,公共事务多由长官命令决定,公众很难参与决策,只有服从的份儿。对这种权力结构,我们也不可绝对地说它不好,否则无法解释工业革命前几千年的人类历史。这种权力结构的一大好处是决策成本低,但坏处却是决策效益极不确定;权力越集中,越多的人们有被剥夺感。

  经济学家把这叫做决策的“外部性”。容易理解,在这种权力结构之下,很多人会认为自己是弱者。史料记载,秦始皇统治时期,政府连农民养牛也要管束,谁把牛养瘦了要给予处罚,因为牛可能被用于战争。试想,那时的自耕农会认为自己是强者吗?自然不可能。

  在一个扁平化的权力分散的社会结构中,公共事务决策不会是少数长官的意志,凡事大家多商议,每一个人对公共决策都可能产生影响。在人口数量多、权力网络大的领域,也许会通过代表议事制度来体现公众对公共事务决策的影响。

  这种情形下常常需要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做出决策,因此也存在所谓“外部性”问题,但因为公共决策过程比较透明,不确定性比较少,人们的被剥夺感比起权力集中的情形要弱得多。

  这种权力结构也不能说就完美无缺,否则也不能解释人类历史尝试这种制度才不过区区几百年而已。例如,这种制度的决策成本通常比较高,尽管它“外部性”比较小。

  深化权力结构改革

  不过,不论上述制度有什么毛病,人们之间的平等感较强,个人的自主意识较强,要比起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人们更容易感到自己是一个强者。

  中国社会处在一个权力结构变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降低权力的集中度,将国家权力更多地下放给地方政府和民间社会。

  应该说,我们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民间社会的权利因为市场经济原则对命令(计划)经济原则的部分替代而大大扩张了;地方政府也因市场经济发展的压力而从中央政府分得了越来越多的自主权。我国民众的自主意识随着自主空间的扩大,也在逐步提升。

  总体看,我国社会的公共权力结构有了一定的扁平性。若不承认这个变化,30余年的改革开放岂不是毫无意义?

  我相信,假设30余年前中国公众和现在比有着同样的判断力,要他们在那时回答自己属于什么阶层,一定会有更多的人认为自己属于弱势阶层。同样的,我认为,沿改革开放的路线继续走下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不是弱势阶层,而是中产阶层。

  指出以上成绩,并不是说笔者陶陶然痴醉于现实。相反,我把“人民论坛”的调查数据看做一种警示。我们无法判定不同职业群体的人们有多少比例认定自己属于弱势阶层才是合理,但调查显示的高比例总归不是没有任何现实根据。在我们的公共生活领域,的确有太多的无奈。

  拣点小事说说。一位熟人,孩子有北京市户口,仅仅因为从外地转学过来,就找不到可接收孩子的学校,四处碰壁,无计可施;我自己居住的小区,大家不满物业服务,但见小广告包围了家门口,没有任何办法;一个理学博士,自己家乡的祖宅被强拆了,他给在那里做市长的工学博士写了公开信,此举让人想到那些没有生出理学博士儿女的农户,他们怎么办?

  这些小事的背后都有“大道理”。可否规定我们的国立学校不能对覆盖区学生入学说不?物业公司具有自然垄断性质,为什么不能把物业公司拆小,让部分专业服务实现竞争,有利于业主自治?解决强拆问题竟然有令不行,合法公权在该强大的时候显得软弱无力,国民对政府的授权为何如此被扭曲变形?

  如果总有这些问题困扰着我们,尽管我们食有粮、卧有床,可我们能说自己不是弱者吗?

  我们还需要深化权力结构改革。通过改革,要让我们的公权部门自觉地做好所有公共服务,不要让什么事情闹得满城风雨才去“集中治理”。

  但愿再过一个“五年规划期”,“人民论坛”做同样的调查会有令人高兴的结果。当我们的多数国民不再认为自己归属于弱势阶层的时候,我们的国家才真正变为强大的国家。

  □党国英(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