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那么多官员自认是“弱势群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8:45:42
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12年5日《人民论坛》)
弱势群体一般被认为是贫困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的人。对此,这些“喊弱”的党政干部显然不是不明白,他们之所以把自己归于弱势群体,说到底还是心理的弱势,心理的不平衡。当今是社会转型期,权力与资本的不断调整,导致社会排斥性体制的形成,社会阶层也随之快速分化。由于本阶层内的分化,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都会形成“弱势心态”。
但是,有“弱势心态”的人,并不等于是真正的弱势。
一些官员“喊弱”,当然也不否定这部分人在特定情境时的无力感。法官穿法袍、警察穿警服到上级单位上访,这应是一种“无力感”,但这种在特定情境“无力感”的人,在公务员中却是极少数人。45.1%的受访党政干部“喊弱”,不仅仅是心灵的脆弱,重要的还是心理的不平衡,比如同在一个单位、同一种级别和职务,但由于分工不同,有的人工作轻松,还吃香的喝辣的,经济宽裕(灰收入多),有的人工作压力大,什么好处也摊不到,还常挨批,显然就觉得自己很弱势。这只是相对的。
还有,这个45.1%的群体“喊弱”,应是法制社会、网络时代舆论监督越来越强的结果,他们中的一些人不能像过去那样随心所欲地行使特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骂谁就骂谁。监督和约束之下,难免有一种不适应,于是觉得自己“弱势”了。
10多年前,我在家乡县委工作时,乡镇干部可以打骂所谓的“刁民”,而“刁民”顶撞或反抗,就会被扣留和罚款,如今这种侵犯公民权益的事情就可能会受到处罚。比如王帅网上发帖揭批家乡政府大规模违规征地,遭到警方的跨省追捕,在以前抓了就抓了。最近的跨省刑拘王鹏案,相关人被处理,还被索赔精神抚慰金,在过去能从看守所出来就不错了。在我看来,有官员说自己是“弱势”,那是嫌自己权力还小,是对过去那种权力随心所欲的眷恋。从这意义上说,官员45.1%喊“弱势”,并不是坏事,这说明官员的特权在弱化,我们的社会在进步。□洪巧俊(媒体人)
自认是“弱势群体”,官员在撒娇?
就以这些自觉弱势的官员来说,他们所谓的“弱势”,当然是相对于上一层级而言的。要论资排辈,要讲背景,都怕说错话,政绩要让上级看得见……诸如这些,都是在权力没有得到驯服的情况下,下级对上级所体现的“弱势”。但是,当这些“弱势官员”面对下一个环节时,就不会依然“弱势”了。
官员“弱势感”从哪来
普遍存在的“弱势感”源于一种叫做“赢者通吃”的局面。譬如党政干部,最大的压力来自于仕途进退,但众所周知的是,官员升迁往往牵连到一些看不见的标准;再譬如白领,在劳动者权益保障并不健全的现实下,他们很少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老板形成平等的博弈和对话,因而需要承担的并不仅仅是繁重的工作,还有知识能力与待遇上的不平衡。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都置身于一种类似“丛林化”的生存境遇下,无论是收入,社会地位,还是个人权利和尊严,都寄托于一种暧昧的状态,在通过个人努力和正常途径去争取的道路上阻力颇多。
缺乏法律保护,谁都难免成弱者
其实,“弱势群体”的调查结果不过证明了一个政治常识: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完善的法律,民权缺乏法律的护佑,那么,没有一个群体能幸免于难,没有谁能逃避被侵犯、被欺凌、被剥夺的命运,没有一个人不是弱者。
“做官”为何对千万学子有如此大吸引力?
“做官”为何对千千万万学子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最容易想到的,莫过于公务员群体对资源控制和调配的权力,能为自身带来各种显性或隐形的福利甚至非法暴利。此外,所谓“规则的制定者便是规则的受益者”,作为公务员群体,在各种制度规章的制定和执行上,也确实存在诸多造福于自身的便利。这一点无须多举例——从官员天价公款出国游到官员子女高考乱加分,到官员私分保障房,再到各种职务“消费”,无不加深了公众对这一职业“羡忿交加”的复杂情感。
官员自称“弱势”未免太矫情
中产、官员集体“喊弱”,难免让人觉得矫情。但如果把我们的关注焦点切换到更宏大的背景,就会发现在这个特定的大时代里,一切群体都显得那么渺小。快速转型期,缺乏稳定感成为每个阶层的心理恐惧,弱势心理的蔓延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而网络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则高达七成(12月5日《西安晚报》)。
中产、官员集体“喊弱”,难免让人觉得矫情。但如果把我们的关注焦点切换到更宏大的背景,就会发现在这个特定的大时代里,一切群体都显得那么渺小。快速转型期,缺乏稳定感成为每个阶层的心理恐惧,弱势心理的蔓延也就不足为奇了。
是的,这是一个大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国经济维持了30年的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模式”正在成为全世界的研究对象;我们的高速铁路刚刚创下了486.1公里的时速,再次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我们在IMF份额从第六跃居第三……看上去一切都那么美妙。然而,在这些宏大的粗线条背景下,价值观的迷失,却正在袭扰着中国的各个阶层。
当下中国处在一个大碰撞、大冲突的大时代,经济越发展,思想和文化上的滞后越来越突出。道德的缺失、信念的沉沦、价值观的迷失,都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
这样的迷失无关阶层和群体。不管是底层的大众还是精英的官员,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的迷惘。迷惘来自于缺乏稳定的预期,来自于刚性制度、公正程序的缺乏。在当前转型现状下,这种不安全感不仅仅存在于传统弱势群体身上,也同样存在于诸如官员群体、白领阶层身上。
到底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支撑起“中国模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呢?现在,没有人知道答案。在现实中,谦诚致道的君子,本分老实的好人,在舆论的称颂背后,却被更多的人看为“傻子”;贪官胃口越来越大,成麻袋的现金沉在湖里;市场诚信缺失,企业三角债严重;拜金主义大行,“我要嫁富人”成为某些女性唯一择偶标准,“我爸是李刚”一再被叫响……但礼仪、规范、风俗、伦理,并不是一些可有可无的表面文章,而是权威、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的符号。丧失了这些,什么也不相信,什么也不崇拜,什么也不遵循,什么也不负责,这样的价值观怎么能支撑大变革?
殷谦在《文化清明,饮其流者怀其源》里写道:“我们时代的人是不敬畏天地的人,信仰的真空造成我们时代人的价值迷失。”在这个大时代里,宏大情节难以完全叙述伟大变革,我们更需要价值观的重塑、心灵的慰藉。  (河北 张瑞东)
为何那么多官员自认是“弱势群体”
一些官员“喊弱”,当然也不否定这部分人在特定情境时的无力感。法官穿法袍、警察穿警服到上级单位上访,这应是一种“无力感”,但这种在特定情境“无力感”的人,在公务员中却是极少数人。45.1%的受访党政干部“喊弱”,不仅仅是心灵的脆弱,重要的还是心理的不平衡,比如同在一个单位、同一种级别和职务,但由于分工不同,有的人工作轻松,还吃香的喝辣的,经济宽裕(灰收入多),有的人工作压力大,什么好处也摊不到,还常挨批,显然就觉得自己很弱势。这只是相对的。
自认是“弱势群体”,官员在撒娇?
就以这些自觉弱势的官员来说,他们所谓的“弱势”,当然是相对于上一层级而言的。要论资排辈,要讲背景,都怕说错话,政绩要让上级看得见……诸如这些,都是在权力没有得到驯服的情况下,下级对上级所体现的“弱势”。但是,当这些“弱势官员”面对下一个环节时,就不会依然“弱势”了。
官员“弱势感”从哪来
普遍存在的“弱势感”源于一种叫做“赢者通吃”的局面。譬如党政干部,最大的压力来自于仕途进退,但众所周知的是,官员升迁往往牵连到一些看不见的标准;再譬如白领,在劳动者权益保障并不健全的现实下,他们很少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老板形成平等的博弈和对话,因而需要承担的并不仅仅是繁重的工作,还有知识能力与待遇上的不平衡。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都置身于一种类似“丛林化”的生存境遇下,无论是收入,社会地位,还是个人权利和尊严,都寄托于一种暧昧的状态,在通过个人努力和正常途径去争取的道路上阻力颇多。
缺乏法律保护,谁都难免成弱者
其实,“弱势群体”的调查结果不过证明了一个政治常识: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完善的法律,民权缺乏法律的护佑,那么,没有一个群体能幸免于难,没有谁能逃避被侵犯、被欺凌、被剥夺的命运,没有一个人不是弱者。
“做官”为何对千万学子有如此大吸引力?
“做官”为何对千千万万学子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最容易想到的,莫过于公务员群体对资源控制和调配的权力,能为自身带来各种显性或隐形的福利甚至非法暴利。此外,所谓“规则的制定者便是规则的受益者”,作为公务员群体,在各种制度规章的制定和执行上,也确实存在诸多造福于自身的便利。这一点无须多举例——从官员天价公款出国游到官员子女高考乱加分,到官员私分保障房,再到各种职务“消费”,无不加深了公众对这一职业“羡忿交加”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