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22:10:01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作者: 来源:央行 2010-12-10 18:01:47
     页面导读: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本页)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一览表

    历次上调准备金率后的股市表现一览

    央行年内第六次上调准备金率 影响板块一览

    新华社:央行年内第六次上调准备金 稳健货币政策初试锋芒

    专家解读

    渤海:明年1月或再次上调准备金率

  张刚:利空兑现 大盘将展开反弹

  大成基金:不排除还会再加息 对市场冲击有限

  赵迪:存准率上调符合预期 不会对A股产生负面影响

  国金证券张剑辉: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阶段替代加息

  连平: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年内再次加息可能性

  胡俞越:"再提准"后元旦前加息可能性仍在

  张燕生:上调准备金率有助于抑制物价上涨

  郭田勇:全年信贷有望控制在目标之内

  左小蕾:本月仍有可能加息或上调准备金

  贺强:目前没必要加息

  鲁政委:上调准备金率对冲外汇占款

  李稻葵:上调准备金率意在收缩流动性

  国都证券许维鸿: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股影响不大

  李大霄:上调存款准备金是应对通胀 看好保险股

  张剑辉: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阶段替代加息

    易宪容:不加息 单调准备金率意义不大

    叶檀:准备金上调对股市是利好 春节前不会加息

  申银万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影响中性

  国泰君安:预计明年一月上旬才加息

    国泰香港蒋有衡称央行上调存准符预期

  夏斌:上调准备金率对抑制资产泡沫将起很好作用

  向威达:央行再次上调存准率仍为控通胀 年前或加息

  鲁政委:预计年内还会加息1次

  魏凤春:再次上调存准率意在救急 元旦前加息概率小

  寇建勋:调控低于预期 关注两板块

  丁建臣:先存款准备金率后利率 年内不排除加息可能

    相关新闻:

  瑞银证券:明年底前可能还有4次加息

  加息还是上调存准率? 机构称今日或将揭晓答案

  通胀预期延续带来加息压力

  央行作出暗示 央票停发显示年内再加息会慎重

  11月CPI或微超5% 先动准备金再动利率

  宏源证券:五因素降低年内加息概率

  周小川表态

  央行“十一五”期间政策调控效果显著

  周小川: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

  周小川:央行一直高度重视宏观调控弹性

  市场影响

  稳定预期对A股市场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加息阴云笼罩市场 沪指震荡走弱考验2800点

  中银国际:平静中收官以待来年(附股)

  紧缩预期被放大 横盘行情难维持

  宏观数据发布前多头更为谨慎

  相关新闻

  财政部研究员称明年需适度扩大财政赤字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完)

  

  稳定预期对A股市场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 乐嘉春

  作者系

  经济学博士

  对常规性或突发性经济事件的合理评估与解释,以及要合理形成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理性预期,这对于促进目前和未来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为正是市场对经济事件和政策调整的非理性预期,引发了当前A股市场的大幅波动。

  又到公布月度CPI数据的时间。自10月份CPI同比增长超预期数据公布后,市场早先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突然间消失殆尽。经济数据远超预期,引发市场担忧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及其对经济的不确定影响,成为影响当前A股出现较大幅度波动的重要原因。从这个角度看,稳定市场预期对促进A股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近几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得凯恩斯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再次得到了真正复兴,中国也不例外。确实,凯恩斯主义让人们认识到保持总需求稳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这使得我们更加关注实际GDP围绕潜在GDP的短期波动,即特别关注短期内经济活动中此消彼长的繁荣与衰退事件,并试图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快速调整来熨平实际GDP的短期波动。但是,这一系列行动都将改变市场预期,进而引起投资活动的较大变化,特别是会造成A股市场的剧烈波动。

  从目前来看,凯恩斯主义促使我们特别关注短期的总需求稳定问题,一旦总需求稳定偏离政策目标,势必会倒逼我们尝试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来重新稳定总需求,或言稳定经济增长。在一年中,有四大时间段我们会重新评估当时的经济活动,确认是否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其中包括两会召开期间、上半年经济工作总结和下半年任务安排、三季度评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年底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四个时间窗口。并且,市场总能从中捕捉到国家对当前经济运行及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看法的方向性或趋势性信息,这种信息常常又可以改变市场的预期,从实证经验来看这四个敏感时段对A股市场的大幅震荡有实质性影响。

  例如,今年以来A股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形势及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预期变化体现为反复无常的基本特征。今年二季度数据不太乐观,导致市场普遍担忧下半年经济增长出现下滑风险,有的甚至呼吁国家应当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出台新的刺激措施以保持经济增长。但是,三季度经济数据要明显好于市场预期,打消了此前市场对经济增长下滑风险的过分担忧。然而,10月份CPI同比增长4.4%超出市场预期,市场又开始担忧起明年中国将出现恶性通胀的可能性,以及预期宏观经济政策将重大调整。上述分析显见,经济数据的变化改变了市场预期,即改变了市场对实体经济及其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看法。正是这两次市场预期的迅速逆转,对A股市场的重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投资者的市场预期变化之所以会反复无常,是因为当前A股市场中信奉的是趋势投资潮流。从理论上讲,这与我们信奉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理论颇具一致性。因为,凯恩斯本人也特别强调预期的反复无常的性质。也就是说,预期的变化是随机的,我们总是难以对预期及其变化作出合理的解释。可以说,这是造成当前中国经济短期波动较为频繁、A股市场震荡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笔者看来,稳定预期就必须及时走出凯恩斯主义的理论阴影,就应当引入理性预期的理念。首先是要合理评估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例如,不能因为今年二季度经济数据不乐观,就认为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的中国经济难以回到增长的正常轨道上。也许,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刚性影响可能会拉长经济复苏过程,但我们应当相信已经采取的政策措施将使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其次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或策略,即要强调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与一致性,不能仅仅强调政策的一次性效果。例如,二季度经济数据表现欠佳,当时如果我们再次放松宏观经济政策的话,今年全年经济增长肯定将远超预期,并导致更大的通胀式过热压力。相反,我们应当做到可以说明或评价政策调整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及未来政策的如何变化,市场据此可以合理解释当前预期的形成及预期的变化,以此减少非理性预期引发市场恐慌情绪对A股市场的较大冲击。

  由此可见,对常规性或突发性经济事件的合理评估与解释,以及要合理形成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理性预期,对于稳定市场预期非常重要。一旦稳定了市场预期,就可以避免市场的过度波动,这对于促进未来A股市场健康发展也至关重要。(中国证券网)

 

  央行“十一五”期间政策调控效果显著

  五年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28次、利率14次

  ⊙中国证券网记者 苗燕 ○编辑 刘玉凤

  央行行长周小川9日刊发署名文章,回顾了“十一五”期间央行所取得的成就。文章称, “十一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较快、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局面,央行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不同时期经济金融运行特点,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把握货币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既有效保持了币值稳定,又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建立健全金融稳定长效机制,提高金融体系整体抗风险能力。

  央行在“十一五”期间,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确保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据初步统计,5年来,央行先后动用存款准备金率28次,利率14次,视形势需求进行上调或下调。

  “十一五”头两年,国内经济运行面临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风险,央行及时将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先后1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10个百分点,8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加强对信贷总量的调控,不断优化信贷结构。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急剧恶化为国际金融危机,货币政策及时从“从紧”转向“适度宽松”,先后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保证流动性供应,明确释放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货币信贷较快增长,为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对我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发挥了关键作用。今年以来,央行又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综合运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引导货币条件从应对危机状态稳步向常态回归。先后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文章指出,央行一直高度重视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增强宏观调控弹性,运用信贷政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住房抵押贷款按揭成数等手段加强审慎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取得了较好效果。

  周小川指出,五年来,金融业实现了历史性飞跃,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改革迈出重大步伐,金融市场功能进一步发挥,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稳步扩大,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金融业整体实力持续增长,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成功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有力支持和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财政部研究员称明年需适度扩大财政赤字
  2010-12-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9日说,我国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明年的财政赤字在今年的基础上仍然需要提高,不过,他同时指出,要将财政赤字比例控制在GDP的3%左右的可承受范围之内。

  苏明透露说,今年我国中央本级财政赤字在去年9500亿元左右的基础上有望增加到1万亿元,债务余额预计将在6万多亿元。关于明年财政投向的重点,苏明说,一方面,要对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三农产业、传统的企业改造、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等给予重点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重点加大对养老、失业、就业、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支持;此外,还应加大对西部开发等区域性振兴计划的支持。(中国证券网)

 

  瑞银证券:明年底前可能还有4次加息

  ⊙中国证券网记者 马婧妤 ○编辑 朱绍勇

  瑞银证券中国经济研究主管汪涛昨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预计明年中国GDP增速可达9%,CPI达到4%到4.5%,同时经济增长和通胀超过这个预期的可能性很大,年内可能还有一次加息,时间窗口大约在11月经济数据公布前后,明年可能还会有3次加息,但加息对经济增长、信贷规模均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汪涛认为,明年世界经济仍处于温和复苏,但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和汇率将跌宕起伏。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上行风险较大,控制通胀是经济增长的主要任务,区域发展、产业升级则是明年经济发展的亮点。

  她判断,11月CPI可能接近5%,高于10月并接近年内高点,央行可能加强对冲力度,主要手段仍未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对于明年的货币政策情况,瑞银证券判断,2011年货币政策将回归常态,明年新增贷款规模为6.5至7万亿元,信贷增速在14%到15%,M2增速15%左右,未来12个月可能有4次共计100个基点的加息,其中年内还有一次加息可能。而存款准备金尽管已经居高,但仍有很大的上调可能,预计明年将会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汪涛进而提到,加息将有利于控制通胀预期和抑制资产泡沫,对经济增长有利,同时其对信贷规模的影响也不大。而明年控制通胀会被重点关注,也需要货币政策给予支持。

 

  加息阴云笼罩市场 沪指震荡走弱考验2800点

  ⊙中国证券网记者 钱潇隽 ○编辑 朱绍勇

  受到加息预期升温影响,A 股市场全天基本呈现弱势回落的格局,沪指收报2810.95点,个股普跌。

  复出8个月的三年央行票据再度“入库”,令市场忧虑央行将起用更强有力的资金回笼工具。受其影响,周四大盘低开低走呈调整态势。股指低开小幅回升后逐步走低,个股普遍下跌做空力量较强,午后市场传闻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股指尾市小幅跳水。

  截至收盘,沪指收报于2810.95点,下跌37.60点,跌幅1.32%;深成指数收报于12353.27点,跌262.14点,跌幅为2.08%。两市合计成交2052亿,量能较上日基本持平。

  盘面上,个股普跌。稀土永磁、房地产、消费、建材等领跌。但高铁概念股延续前日涨势,逆市成为盘中亮点,晋西车轴、晋亿实业双双涨停,带动相关概念股纷纷走强。

  市场持续盘整,随着时间窗口的临近,后市将何去何从?中原证券张刚认为,本周A 股市场基本被加息预期所笼罩,随着统计局将发布11 月份宏观数据的时间提前到本周六以及三年期央行票据的停发等信息都预示着央行近日很有可能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来应对通胀,在调控政策没有真正兑现之前,A 股市场基本没有方向,震荡回落也实属无奈之举。三年期央票遭遇暂停,可能意味着公开市场常规回笼工具的部分失效,加之11 月份CPI 指数同比涨幅预期较高,令市场紧缩预期升温,但未来货币政策的具体走向仍需进一步观察。“如果11 月份的宏观数据超出市场预期,央行采取的应对措施较为严厉,不排除股指继续下探,考验2700 点整数关口的可能。如果调控政策低于市场预期,则股指有望再度反弹。考虑到A 股市场当前的估值水平,我们认为后市向下调整的空间已不大。能否再度反弹仍需宏观政策面以及国际资本市场的走势而定。在趋势进一步明朗之前,当前市况建议保持半仓滚动操作为宜。”

  对于后市投资机会,中原证券依然看好以高速铁路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中长线投资机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机会也建议关注。此外,张刚指出,随着宏观政策面的逐步明朗,银行、保险、煤炭、有色金属以及券商等周期性行业有望触底反弹。

 

  中银国际:平静中收官以待来年

  ⊙中国证券网记者 潘圣韬 ○编辑 朱绍勇

  基于对流动性收紧的预期和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于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影响,中银国际证券对12月份的股票市场的展望趋于谨慎。但在负利率和通胀预期推动下,场外资金有继续进场的可能,中小盘股估值有进一步被泡沫化的可能。中银国际预计本月市场走势以横盘震荡为主,事件性因素将创造交易性机会。

  中银国际判断,在三季度特别是10月PMI 数据公布后,决策层判断年内基本没有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同时10 月的通胀数据出台后,通胀压力已经较大,食品价格尤其是关系到居民生活的蔬菜价格大幅上涨,政府已经将工作重点从前期的节能减排逐渐转移到“稳物价”上,且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控物价”组合将排在“稳增长”之前,货币政策已经提前进入偏紧状态,明年货币环境也将进入偏紧状态。

  基于对流动性收紧的预期和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于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影响,中银国际对12 月份的股票市场的展望趋于谨慎。其报告指出,影响12月市场走势的主要因素包括五个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政策的定调、11 月一系列经济数据、市场资金面状况、美元的走势以及房地产调控力度有可能加强。

  其对上述几方面因素的具体判断为,今年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和防通胀将成为会议的核心主题,同时财政政策有望继续保持宽松;最引人注目的11 月通货膨胀成为市场关注焦点,但也要看到,由于近期部分食品价格已经出现回落,不排除11月通胀成为年度高点的可能,一旦如此,加息的预期将减弱;随着年底资金回笼力度的加大(高息揽储再现江湖),短期市场资金面较为偏紧,这将直接影响资本市场表现;持续弱势美元可能成为未来较长时间的大概率事件;房价二次调控存在成为空调的可能性正在加大,而时间间隔比4 月第一轮调控明显缩窄,如果地产调控加强,对于市场短期影响也将是明显的。

  但中银国际也指出,由于年底前政府转移支付依然将继续进行,热钱涌入的局面也在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下加快进行,宏观货币政策的收紧并不会马上影响到存款搬家和经济增速的急速回落。在负利率和通胀预期推动下,场外资金有继续进场的可能,中小盘股估值有进一步被泡沫化的可能。

  根据中银国际的判断,本月市场走势以横盘震荡为主,事件性因素将创造交易性机会。其所推荐的本月进取组合为:中国国旅、科达机电、中国宝安、浙江龙盛、桑德环境;稳健组合为:启明信息、美邦服饰、郑煤机、东方锆业、中恒集团。

 

  紧缩预期被放大 横盘行情难维持

  ⊙世基投资 王利敏 ○编辑 杨晓坤

  周边市场暖意融融,A股继续寒气逼人,昨日市场再现A股独弱一幕。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多数投资者担心流动性进一步收紧,看空做空的“提前效应”极度蔓延有关。那么本周六提前公布经济数据以及可能出台的举措,对未来股市影响又会如何呢?

  A股再现全球独弱走势

  尽管隔夜美股小幅上涨,但沪市开盘就跳低10个点,虽然高铁概念股走势强劲,还是没有能够引发投资者的做多意愿,两桶油的连连护盘也没有阻挡大盘下行的势头,沪市最终大跌37个点,2800点再度岌岌可危。

  耐人寻味的是,昨日周边股市都相当不错。除了隔夜美股的强势外,当日亚洲各国股市例如日本、韩国、新加坡都以红盘报收。我国香港股市也上涨了0.34%,并没有再度受A股拖累。更让人看不懂的是,AH股价格倒挂高达30%的招行、农行和平安,当日的A股分别下跌1.81%、0.38%和0.07%,其H股却涨0.49%、持平和涨0.28%。另一方面,A股投资者极为看重的美元指数,当日也在下跌,但A股中有色、煤炭和黄金股有的高开低走,有的大幅度下跌。

  由此可见,A股走出全球独弱走势,显然不是纯市场因素,也不纯粹是基本面因素,因为与A股市场基本面类似的港股,尤其是其中的H股,在基本面背景相同的情况下,走出了不同的走势。

  敏感消息放大利空预期

  人们注意到,虽然上周末政治局会议定调明年的政策面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本周前两个交易日大盘却拉出两根阳线,表明市场出现了“利空释放成利多”的态势,但周三开始大盘出现下跌,尤其是昨日,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显然与近日消息面有关。

  第一是周三传出11月的CPI等数据将提前至本周六公布,市场立即产生加息或者再度提高存款金率的强烈预期。第二是昨日媒体透露,复出8个月的三年央票据骤然停止,并猜测央行会不会改用准备金率工具来替代。后一则消息显然强化了再度提高准备金率的市场预期。

  正是消息面上的利空预期引发投资者的恐慌情绪,而恐慌情绪又进一步放大了利空预期。与此同时,既然将有利空,晚抛不如早抛的心态迅速蔓延,最终形成了强大的“提前效应”。这也许就是昨日开盘就跳空往下,并大幅下跌的原因,同样也是已经大大弱于周边股市的A股越走越弱的原因。

  利空出台有望再成利多

  从近日的消息看,11月份的CPI很可能低于市场预期,而且由于各级政府部门的努力,12月份的CPI更可能较大幅度回落,这从近段时间来市场物价的迅速回落已见端倪。所以,一旦周六公布的数据没有那么可怕,利空就成了利多。而且因为目前绝大多数投资者都认为准备金率会再度上调,那么一旦没有上调消息,利空岂不是再成利多?

  目前多数A股投资者都只关心流动性收紧,实际上已经陷入了“误区”。

  首先,股市的大幅度上涨,尤其是大盘股上涨,需要流动性极度充裕,而目前指数很低,维持或适度推升行情,未必需要很大的流动性。其次,现在一说流动性,人们就把目光盯在货币政策上,其实多数投资者介入股市与所谓的货币政策并不相关。股市有行情,存款资金就会源源而来。再次,股市的基本面不仅仅是流动性,还包括股票的估值以及上市公司的业绩等等。从目前看,许多股票(尤其是金融股)的市盈率已经接近于熊市水平,而众多新兴产业的股票则具有相当好的成长性。

  所以,一旦利空的程度低于市场预期,大盘出现绝地反击不是奢望。(中国证券网)

 

  宏观数据发布前多头更为谨慎
  2010-12-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三年期央票暂停发行令市场的加息忧虑升温,沪深300现指昨日延续弱势震荡走势,午后跌幅有所扩大,房地产等板块跌幅居前。期指合约全线回调,现货市场收盘后,12月合约走势较为平稳。

  期现套利方面,12月合约保持升水状态,基差依旧宽幅震荡,套利机会仍然存在。11点15分,其升水达日内最大值22.42点,超出16.45点的期现套利阀值,不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IF1101基差走势相对来说较为平稳,全天依然具有期现套利开仓机会,10点47分,其升水达日内最小值35.06点,超出28.84点的期现套利阀值,这说明跨年度的行情依然可期。跨期套利方面,IF1101走势稍强于IF1012,IF1101-IF1012窄幅震荡,游走于28点-34.6点,与上一交易日相比没有较大变化,前期入场的卖出IF1012买入IF1101的套利仓可以待价差达到35点时获利了结部分仓位。

  昨日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暂停发行3年期央票,敏感时期,这一举动更令多头担心央行将加息或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召开,稳增长防通胀预计成为核心主题,负面传闻则是“十二五”增长目标可能会下调。多事之秋,多头更显谨慎。我们之前提及持仓量分析的意义,如果市场横向整理期间持仓量增加明显,那么一旦发生向上或向下的价格突破,随后而来的价格运动可能更为剧烈。昨日12月合约增仓1293手,幅度依然不够大,沪深300现指成交量也维持在低位,方向选择或将仍需等待宏观经济数据发布。从持仓量来看,12月合约前20位主力净空单量较上一交易日增加了540手,空头主力加仓相对更为积极。从技术形态来看,12月合约再回震荡箱体中轴以下或三角形下边沿,我们昨日建议自7月初的原始上升趋势线附近可尝试短多介入,这一带也即3120点-3130点,昨日最低下探至12月1日的低点3126点附近。操作方面,经济数据周六将要发布,为了规避行情大幅波动的风险,按照我们建议入场的短线多单宜逢高了结;还没有入场的投资者暂时观望。(海通期货研究所 王娟 编辑 梁伟)(中国证券网)

 

  周小川: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9日发表的周小川署名文章指出,“十一五”期间金融业实现了历史性飞跃,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改革迈出重大步伐,金融市场功能进一步发挥,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稳步扩大,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金融业整体实力持续增长,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成功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有力支持和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央行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以来,人民银行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综合运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引导货币条件从应对危机状态稳步向常态回归。先后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教训之一,就是不能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或单个行业的风险防范,还必须从系统性角度防范金融风险,而宏观审慎政策正是针对系统性风险的良药。危机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金融稳定理事会明确提出执行宏观审慎政策应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各国也更加重视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职能。人民银行一直高度重视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增强宏观调控弹性,运用信贷政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住房抵押贷款按揭成数等手段加强审慎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取得了较好效果。

  “十一五”以来,人民银行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构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建立健全市场利率体系。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债券市场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市场体系日益成型,已形成以银行间场外市场为主、交易所场内市场为辅,场内外市场并存、分工合作、互通互联的债券市场体系。(中国证券报)

 

  周小川:央行一直高度重视宏观调控弹性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以维护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使命,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各项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金融业改革、开放和发展。五年来,金融业实现了历史性飞跃,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改革迈出重大步伐,金融市场功能进一步发挥,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稳步扩大,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金融业整体实力持续增长,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成功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有力支持和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

  “十一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较快、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局面,人民银行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不同时期经济金融运行特点,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把握货币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既有效保持了币值稳定,又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建立健全金融稳定长效机制,提高金融体系整体抗风险能力。

  (一)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头两年,国内经济运行面临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风险,人民银行及时将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先后1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10个百分点,8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加强对信贷总量的调控,不断优化信贷结构。

  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急剧恶化为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发展势头急转直下,出口大幅下滑,部分企业陷入困境,就业压力明显加大。在此背景下,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及时将货币政策从“从紧”转向“适度宽松”,先后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保证流动性供应,明确释放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货币信贷较快增长,为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对我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发挥了关键作用。

  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人民银行前瞻、灵活地调整政策重点、力度和节奏,通过窗口指导、风险提示、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注重贷款平稳可持续增长和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2010年以来,人民银行又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综合运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引导货币条件从应对危机状态稳步向常态回归。先后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二)及时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平稳健康运行。2005年证券公司风险全面显现,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按照行政指导和市场化相结合的原则,稳步推进证券公司重组工作。牵头及配合处置了72家高风险金融机构,妥善解决大量历史遗留问题。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及时化解,维护了金融体系平稳健康运行,保障了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教训之一,就是不能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或单个行业的风险防范,还必须从系统性角度防范金融风险,而宏观审慎政策正是针对系统性风险的良药。危机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金融稳定理事会明确提出执行宏观审慎政策应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各国也更加重视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职能。人民银行一直高度重视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增强宏观调控弹性,运用信贷政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住房抵押贷款按揭成数等手段加强审慎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建立健全金融稳定长效机制,全面提升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为有效防范跨行业、跨市场、跨境金融风险,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2007年7月,人民银行牵头成立异常外汇资金流动监管协调机制,搭建了跨境资金流动联合监管平台。2008年以来,在国务院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着力研究解决金融领域重大问题,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积极与相关监管部门协调,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工作进程,推动建立健全以存款保险、证券投资者保护和保险保障为主的投资者保护制度。启动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工作,强化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监测评估。

  五年来的实践证明,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金融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规模、效益和风险的关系。同时,要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把握好实现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间的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坚持市场化基本取向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十一五”时期,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动包括大型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内的金融机构改革,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大幅提高,为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奠定了坚实的微观基础。同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为金融业发展注入强大生机和活力。

  (一)金融机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大幅提高。“十一五”期间,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在香港和上海两地成功上市。开发银行已由政策性银行改造成股份制商业银行。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改革方案基本完成。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前期研究工作正式启动。积极配合财政部推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促进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改革平稳进行。通过改革,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日益完善,经营管理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资产质量大为改观,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三季度末,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1.6%、11.4%、11.7%、11.6%和12.5%,均较2005年末明显提高;不良贷款率为1.15%、2.08%、1.10%、1.14%和1.22%,呈逐年下降趋势。

  (二)农村金融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逐步改善。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产权制度和内部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历史包袱初步化解,资产质量不断改善。截至2010年9月末,对2408个县(市)农村信用社发行专项票据1699亿元,对其中的2366个县(市)农村信用社兑付专项票据1650亿元,兑付进度达到97%。对新疆等四省(区)发放专项借款21亿元。

  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涉农票据等货币政策工具,增加支农资金来源,改善农村金融服务。2010年10月末,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达676亿元,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大型商业银行低6个百分点,增加信贷资金来源约4200亿元。

  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截至2010年8月末,全国共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334家,其中开业271家(村镇银行233家,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30家),各项贷款余额411.3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123.4亿元。各地设立小额贷款公司2167家,注册资本1356.33亿元,贷款余额1438.04亿元。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程度和运行效率,填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对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2004年10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实现“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十一五”以来,人民银行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构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建立健全市场利率体系。2007年上海银行间市场拆放利率(Shibor)正式运行并逐步确立在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中的基准地位。2008年10月以来,商业银行利率自主定价空间进一步扩大。

  (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7月,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迈出历史性一步。2010年6月,在2005年汇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核心是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汇率形成的市场基础逐步扩大,进出口企业应对汇率波动的能力逐步提高。

  三、坚持发挥金融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十一五”时期,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产品种类不断创新、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市场结构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加强,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

  (一)依托银行间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2005年以来,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市场化方向,在推动债券市场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减少行政审批,完善债券发行市场化机制;依托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场外市场,发展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建立健全市场化约束机制,逐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信用评级制度和风险分担机制;成立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加强债券场外市场自律管理;大力加强托管结算、交易、清算等基础设施建设。

  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债券市场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市场体系日益成型,已形成以银行间场外市场为主、交易所场内市场为辅,场内外市场并存、分工合作、互通互联的债券市场体系。产品品种日益丰富,顺应市场需求的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地方政府债、汇金债等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市场参与主体不断丰富。基础制度不断完善,较好维护了市场秩序、保护了各方权益。市场运行机制不断健全,债券发行管理不断优化,市场化定价程度逐步提高,信息披露制度对相关主体的约束力持续强化。2010年前三季度,债券发行量(含央行票据)达8.1万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72.7%。债券市场规模已跃居亚洲第二、世界第六。

  (二)同业拆借市场和票据市场迅速发展。2007年7月,人民银行颁布《同业拆借管理办法》,此后同业拆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2010年前三季度,同业拆借市场累计成交20.3万亿元,较2005年同期增长20倍。2007年,人民银行牵头制定并在全国推广统一的票据市场交易合同,票据市场交易标准化建设迈出重要一步。2010年前三季度,商业汇票累计签发8.62万亿元,较2005年同期增长1.76倍,累计贴现18万亿元,较2005年同期增长2.8倍。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的迅速发展有利于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管理、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提高了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加快发展。2005年以来,外汇市场产品日益丰富,交易系统不断完善,初步构建了由柜台零售市场和银行间批发市场组成、多种交易方式并存、覆盖即期、远期和掉期等各类基础外汇产品、价格联动、分层有序的外汇市场体系。同时,黄金市场产品逐渐增多,参与主体持续扩大,服务体系日趋完善。2010年前三季度,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成交量达4613.89吨、成交额1.19万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593.1%和1458.7%。加快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发展对完善和丰富金融市场体系、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坚持在对外开放中提升金融业竞争力

  对外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努力提高国际化水平。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努力缩短与国际先进金融机构的差距,增强自身发展活力;通过对外开放,促进我国金融业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接受国际竞争的考验,提高国际竞争力;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各类资本,壮大我国金融业的整体实力,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一)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快,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大幅提高。取消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管理,进一步简化结售汇审核程序,允许跨国公司在集团内部开展外汇资金运营,提高个人年度购汇总额,大力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逐步放宽资本管制,取消对境外投资购汇额度的限制,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实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促进资本双向流动。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的7大类共40项资本项目交易中,除跨境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等仍严格管制外,其他项目已实现一定程度可兑换。在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不断加强和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拓展多元化投资,确保外汇储备资产总体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取得重大进展。2009年4月,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0年6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境外地域由港澳、东盟地区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国内试点地区扩大至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试点业务范围包括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截至2010年三季度末,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1970.8亿元。同时,允许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港澳人民币清算行和境外参加银行使用依法获得的人民币资金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增加人民币保值增值渠道;开展跨境项目人民币融资和资本项目个案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稳步推进,顺应了国内外市场的意愿,拓宽了境外人民币资金的来源渠道,满足了企业跨境业务多元化的需求,进一步密切和巩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贸联系

  (三)国际和地区金融交流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国际地位和影响日益提高。“十一五”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民银行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总体决策部署,主动参与应对危机的国际和区域金融合作,努力改善我经济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相关准备工作,研究提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改进国际金融组织治理、完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一揽子建议,为我参与国际社会危机救助与全球经济金融结构治理、提高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做出了积极努力。正式加入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全球金融体系委员会等国际标准制定机构,深度参与国际金融监管规则的讨论和制定。推动IMF份额和治理改革,我国份额占比将升至6.394%,排名跃居第3位。加入世界银行治理结构改革高层委员会,积极推动世界银行治理改革。妥善应对国际社会提出的金融援助要求,先后签署8份总规模为8035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积极参加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欧央行工作组等重大机制化活动,宣传和阐释我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改革,增信释疑,营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舆论氛围。加强东亚金融合作,建立中日韩央行行长会议机制。推动成立总额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东亚地区的多边救助机制从设想变为现实。与港澳和台湾地区的金融合作进一步推进。

  五年来的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完全正确的战略选择,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必须把国情意识和世界视野相结合,既要学习借鉴国外金融业的经验做法,又要结合国情特点,以我为主、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在实践中始终注意把握对外开放节奏和力度,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积极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开放之路。

  五、坚持高效便民宗旨 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在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金融服务的工作中,始终牢固树立高效便民的宗旨意识,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金融服务创新为着力点,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努力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一)支付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时期,人民银行在认真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深入研究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中国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建成并运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等。农村支付服务建设初见成效。目前,支付清算系统运行平稳,维护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功能和布局日趋完善,在支持金融创新、加快社会资金周转、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促进经济金融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与普及,银行卡实现了全国联网通用,人民币卡在境外受理和发行不断扩大,100多家中央预算单位、25个省(区)的地方预算单位实行了公务卡结算,支票可以在全国通用, 13个省(市)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账户实名制法律规章制度不断完善,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并发挥重大作用,防范与打击利用假名账户从事诈骗、偷逃骗税、贪污受贿、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二)征信管理和服务稳步推进。“十一五”以来,人民银行在推动征信管理条例出台、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目前,已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农户贷款难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0年10月底,全国累计补充完善中小企业信息211.8万户,其中14.3万户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贷款余额26325亿元。截至2010年9月末,共为1.27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对8037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其中7254万户获得贷款,贷款余额为1.24万亿元。

  (三)国库现代化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人民银行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库”的目标,初步形成了以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和国库管理信息系统三大系统为基础的国库业务管理系统的架构。国库现代化体系的建设和服务功能的丰富给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不少实惠。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为纳税人提供了各种纳税申报与缴税便利,纳税人足不出户即可在几秒钟内实现税收的纳税申报、缴款全过程。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上线后,各级次的预算收入可直达目的地国库,县级国库收纳的中央预算收入,从以前2-3天报解至总库,缩短到几秒钟。2010年1至10月,全国共有30个省市的4个分库、104个中心支库、479个县支库办理了涉农补贴、家电下乡、抗震救灾等政府补助资金项目的直接支付业务,累计支付业务量1007.4万笔、金额69.47亿元,政府补贴资金实现从国库到农民、受灾群众的点对点发放。

  (四)反洗钱工作力度不断加大。自2003年开始履行反洗钱职能以来,人民银行积极推进反洗钱法律体系的建设,推动并参与起草《反洗钱法》,初步建立了以《反洗钱法》及其四个配套部门规章为核心的反洗钱和反恐融资法律体系。牵头建立了反洗钱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可疑交易情报会商制度、金融监管部门反洗钱工作协调机制,依法开展银行、证券期货、保险领域反洗钱监管工作。积极参与国际反洗钱合作,2007年6月正式加入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标志着中国的反洗钱和反恐融资体制已与国际标准接轨。2009年7月,正式恢复在亚太反洗钱组织(APG)的活动。不断扩大可疑资金监测分析范围,积极开展反洗钱现场检查,协助公安等有关部门破获了多起洗钱犯罪案件,在国家反腐败、禁毒、反恐、维稳、打黑除恶等重大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此外,金融统计标准化工作有效推进,统计数据的时效性明显提高。货币发行管理进一步加强,现金供应及时充分。全面开展反假货币工作,重点加强农村反假货币工作,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假币案件侦查,并取得明显成效。金融会计制度化建设不断加强,金融全行业率先实现在2009年之前采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六、始终关注和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结构调整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举措。“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积极推进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引导金融机构探索适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服务模式,充分发挥金融业在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着力优化信贷结构。贯彻落实“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使贷款真正用于实体经济,用到国民经济最重要、最关键的地方。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三农”、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的信贷支持;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保证在建重点项目贷款需要,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放贷管理。强化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防范信贷风险。

  (二)全面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动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引导和鼓励银行开发信贷新品种,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配合全国工商联部门在完善政府引导型担保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企业互助担保和商业性担保业务的发展。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得到一定改善。2010年3季度末,小型企业贷款余额7.12万亿元,同比增长27.7%,分别比中型、大型企业高8个百分点和15.2个百分点。

  (三)大力发展“民生金融”,积极做好“三农”、就业、助学、扶贫等金融服务。出台有关信贷政策措施,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支持家电下乡、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全面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截至2010年3季度末,全口径涉农贷款余额为11.1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2.7%,同比增长26.6%。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妇女、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创业促就业。截至2010年8月末,小额担保贷款余额233亿,同比增长68.7%。大力做好助学贷款工作,截至2010年8月末,国家助学贷款余额303亿元。完善体制机制,做好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金融服务政策的协调配合,着力打造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务平台。增强对灾区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十一五”时期金融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紧密协作的结果,是金融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辛勤工作、奋力拼搏的结果。“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民银行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力争在金融改革发展的各个领域取得新突破、再上新台阶!(央行网站)

 

  加息还是上调存准率? 机构称今日或将揭晓答案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的减弱,以及统计数据提前发布的消息,加剧了市场对政策进一步收紧的担忧。

  同时,本周3年期央票发行暂停,引发了业内人士对存款准备金率随即上调的猜想。而受外汇占款高企、通过加息抑制通胀效果仍需观察等因素影响,年内加息的概率则有所下降。

  多位业内人士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周末央行可能采取措施。布朗兄弟哈里曼首席外汇分析师马克·钱德勒昨日也表示,由于中国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将于周六公布,因此存在中国央行选择在周五加息的可能。

  近期存准率或再上调

  市场预计中的91天期正回购并未如期而至,央行本周公开市场操作继续净投放。数据显示,周四央行以价格招标方式发行的年内第108期央票,期限3个月,发行量50亿元,中标收益率连续第四次持平于1.8131%。

  数据显示,本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将有450亿元央票和300亿元正回购到期,本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实现净投放640亿元,连续四周净投放资金共计2300亿元。

  一银行交易员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本周28天期正回购操作的重启,表明央行仍旨在回收流动性,但3年期央票的“缺席”,又恰恰是央票回笼不力的表现。目前3月期、1年期和3年期央票的一二级市场利差分别为100、68和67个基点。

  “央票发行不畅通,央行可以选择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可通过加息缩窄一二级利差。”

  有研究员指出,准备金率工具仅能治标但不治本,而通过加息来提高央票在一级市场的发行收益率,才能够保证公开市场操作日后的正常运转。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历史资料显示,3年期央票的停发或与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有着一定的相关性。“从3年期央票缺席的角度来看,准备金率上调的概率比加息大些。”

  政策紧缩预期的升温,令周四银行间债市现券收益率全线上行。有交易员指出,因市场传闻较多,中长期现券收益率普涨6—8个基点。“CPI数据可能突破5%的消息,强化了市场紧缩预期,加重了现券市场的抛压。”

  回购市场则相对稳定。数据显示,货币市场指标利率——7天期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周四报收2.4933%,较前交易日的2.5069%变化不大,隔夜品种加权平均利率报收2.0163%,亦与前交易日的2.1022%大致持平。

  国内加息受制外围市场

  与此同时,和对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预期一致不同,市场对于年内加息的概率存在分歧。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统计局提前发布宏观经济数据,加剧了市场对政策进一步收紧的担忧,但受制于高企的新增外汇占款等因素,短期内加息的概率有所下降。

  国际市场,各央行加息态度谨慎,本周已有5大央行以静制动,维持基准利率不变。继澳洲央行基准利率持稳后,加拿大央行、新西兰央行、巴西央行以及韩国央行,均已宣布维持其基准利率不变。

  东方证券宏观分析师李立峰称,制约加息的重要因素是外汇占款,而11月份新增外汇占款预计在3000亿元。“刨除10月份数据,这一预测值相对历史来说是比较高的。”

  “考虑到目前资本流入压力正在上升,短期内加息空间可能受到限制,年内进一步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可能性更大。”

  央行网站12月9日晚间全文发布央行行长周小川的《“十一五”时期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成就》专题文章。

  周小川在文中明确指出,“2010年以来,人民银行又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综合运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引导货币条件从应对危机状态稳步向常态回归。”

  他同时表示,人民银行一直高度重视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增强宏观调控弹性,运用信贷政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住房抵押贷款按揭成数等手段加强审慎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取得了较好效果。

  周小川称,5年来的实践证明,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金融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规模、效益和风险的关系。同时,要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把握好实现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间的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他同时指出,“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积极推进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引导金融机构探索适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服务模式,充分发挥金融业在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为金融业发展注入强大生机和活力。”周小川表示。(每日经济新闻)

 

  通胀预期延续带来加息压力


  国家统计局明日将发布11月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分析人士认为,受食品、居住等价格上涨推动,预计11月CPI涨幅将超过10月的4.4%。由于中央政治局会议已将货币政策基调定为“稳健”,货币政策转向后央行的第一只调控“靴子”可能即将落地。

  不少机构预测,11月CPI涨幅将成年内高点,12月虽略有回落,但仍可能在较高水平。国务院调控物价的“16条”措施成效初显,前期明显上涨的蔬菜、棉花等价格出现回落,将对遏制物价过快上涨产生积极效果。但2011年的通胀形势可能相当严峻。宏源证券指出,2011年有可能出现本轮通胀的高点。由于存在CPI统计指标调整、资源税费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等因素,对2011年通胀形势的判断更加困难。初步预计2011年CPI涨幅达4%,全年高点出现在年中,达5%。

  业内人士指出,通胀预期长期化可能促使央行动用加息工具。目前央票的回笼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冻结流动性,存款准备金率也有可能上调。

  光大银行宏观策略分析师盛宏清表示,根据模型预测11月CPI涨幅为5.1%,大大超出此前市场对通货膨胀压力的预期。央行采取货币收紧政策可期,不排除年内加息或者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

  “一直以来国债市场收益率变化较为稳定,而昨天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达到3.95%,比上一个交易日跳升5个点,比3天之前上涨15个点。而利率互换市场,昨日7天回购利率为基准的5年互换利率更是上冲至接近4%的高位,较前一天上涨10个基点,国债市场和利率互换市场对政策收紧预期非常强烈。”盛宏清说。

  (中国证券报)

 

  央行作出暗示 央票停发显示年内再加息会慎重
  朱 凯
  果断停发3年期央票!这一次并非完全的"被动"停发,而是央行藉此作出了暗示:停止长期限锁定流动性,货币政策调整仍需观察,而后择机再动。更直接一点就是,再加息概率并未因此而增大。
  不过,央行这一隐藏的深层含义,并未被市场的多数人"领悟"。周三下午"风声"传出后,股市尾盘便加速跳水。而次日,"停发3年期央票,加息预期陡然加重"之类的话语在业界传播,昨日上证综指也是继续大幅下挫1.32%。
  实际上,与最近一次(今年11月25日)3年期央票发行时的市场利率环境相比,这次已经完全胜出。统计数据显示,11月25日相似期限央票现券加权平均收益率为3.7250%左右,而12月8日的为3.6537%左右。也就是说,除了市场紧缩预期仍存之外,两周后的今天市场利率并不成为央票停发的直接理由。与上次10亿元的规模相比,本次发行数量持平或略超应无疑问。
  最终,央行选择了暂停发行。可以设想,如果央行选择象征性发行1亿元,那么给市场的信号就是发行利率暂时不上调,增量困难就少发一些,尽量回收一些流动性;而如果央行选择"停发",那么两者之间的区别就不仅仅在于数量,而在于性质的改变--"停发"意味着,因为锁定资金的期限过长,给予当前市场的心理压力大于对流动性的压力,这也是央行迟迟不提升央票利率的原因。公开市场是央行货币政策的最直接体现,是一个众人皆可了解的窗口,管理层的政策意图也可借此"管中窥豹"。
  央行随后会不会暂停1年期央票发行呢?笔者认为,概率远小于3年期品种。历史上,1年期央票停发只会出现在内外经济环境明显不景气,除国内巨额财政政策的刺激外还需要辅以公开市场大量净投放的背景之下。2008年初至10月21日再到11月8日,1年期央票便经历了从一周一期到两周一期,再到停发的过程。在随后8个月的观察酝酿后,到了2009年7月9日才再度重启。现实情况是,如果此时停发1年期央票,留给央行政策调整的空间反而变得局促了,也与管理层多次强调的"灵活性"初衷相违背了。
  当前的宏观环境与2008年并不具备可比性,同时也与2007年经济过热之下频繁加息有着很大的差异。当前货币政策的关键词是,采用尽量短期限的操作(如周二重启的28天正回购)方式部分回收流动性,市场利率及基准利率的调整还需观察,在检验政策效果的同时,着力稳定市场情绪。可以对此作出佐证的是,昨日的50亿元3月期央票利率依旧持平,而91天正回购则第4周暂停。同时,央行连续4周净投放资金2320亿元,超越了前4周净回笼量1535亿元。 (证券时报)

 

  11月CPI或微超5% 先动准备金再动利率

  “物价走势将冲高回落”,这一判断已经成为市场共识。但是,物价何时冲高?冲至多高?则成为当下市场纠结的焦点。12月9日,沪指收挫37.6点,前一个交易日沪指亦跌近1个百分点,连续两天的下跌显示市场对CPI和政策紧缩的忧虑。

  种种迹象显示,由于已采取的紧缩措施对物价走势产生效果需要时间,即将公布的11月份CPI将明显超过10月份的4.4%,并高于市场预期的高点4.8%,从目前趋势看有很大可能达到5.1%,创全年物价的新峰值。

  为抑制前期的物价“飞涨”,国家发改委在11月下旬连发9个通知管控物价。调控之后很多商品应声而落,但这一价格回落更多是在11月末的几日。而且,发改委价格司的官员还曾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表态:12月CPI不会“破五”,而且会低于11月份。这一表述只前瞻地预测了年末的通胀形势,而对11月的通胀压力“顾左右而言他”。

  市场对CPI的判断较为悲观,虽然机构对11月物价涨幅的预期判断不一 ,但主流机构的预测值均在4.5%至5.0%之间,涨幅将超过10月份,其中美银美林和瑞银证券的预判值最高,为5%。

  机构得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推高物价的一系列因素短期内并未因管制措施而明显改变,食品价格仍将是决定当前及未来CPI上涨的关键因素。而食品价格推涨CPI的原因也在于,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一种必然趋势。

  基于这一对CPI的预期,不少机构认为,政策调整的窗口将在数据公布(12月11日)前后打开,这些政策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但是,在笔者看来,央行首先动用的政策工具应是提高准备金率,而是否加息或许要依12月份和明年1月份的通胀形势而定。也就是说,可能的加息时点在明年1月中旬和春节期间。加息时点延后的原因在于,加息对于抑制食品价格高企效果有限,中央更主要倚重行政手段来管控物价,以及12月份CPI可能有所回落。此外,海外持续低利率的环境也继续对中国的利率政策形成压制,当前人民币与美元的银行间利率差已处历史高位。

  笔者同时认为,一旦央行再次加息,可能连续3至4次,利率最高提高1个百分点。而且,明年上半年紧缩的力度明显大于下半年,因为明年上半年CPI压力较大。翘尾因素集中在1月和6月,考虑到CPI环比上升趋势,明年CPI高点可能在二季度出现。

  经济学家巴曙松预期,2011年及未来一段更长时期内,中国通胀率的中枢将有所提升,试图回归2%至3%的目标客观上不太现实,也与提高农民收入、加快资源价格改革以促进结构调整等方向相悖。整体判断,2011年的通胀中间值可能在4%至5%左右,相应的波动区间大约为上下1%,通胀峰值在个别月份可能突破5%,甚至6%,但仍难以突破8.7%的高水平。

  瑞银证券判断,明年通胀攀升,但仍然可控。到目前为止,通胀率仍主要由食品价格推动,“核心”通胀仍然较低。与2007年不同,当前实体经济并没有“过热”。但在全球实施量化宽松、利率水平较低以及通胀预期上升的环境中,央行将不得不收紧流动性、提高利率,并设定一个较低的贷款增长目标,以控制通胀。

  (经济参考报)

 

  宏源证券:五因素降低年内加息概率

  宏源证券研究所:在之前的分析中,我们曾认为年内将再加息一次。但从目前的形势看,我们修正了观点,5个理由弱化了年内再次加息的可能性,我们认为年内再次加息的概率下降到20%左右。

  一是食用农产品价格高企推动CPI连创新高,加息对于抑制食品价格高企效果有限;二是针对食用农产品价格高企带来通胀压力不断上升,中央主要倚重行政手段来管控物价;三是行政手段稳定物价的方法已经取得一定成效,蔬菜价格环比回落较大;四是虽然11月CPI将再创新高,但12月CPI将有所回落,使得加息的紧迫性有些许降低;五是加息将刺激热钱加速流入,制约央行短时间内再次加息。(证券时报)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一览表

      据中国央行网站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下为历次调整一览表: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一览表
次数 时间 调整前 调整后 调整幅度
(单位:百分点)
36 2010年12月20日 (大型金融机构)18.00% 18.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4.50% 15.00% 0.5
35 2010年11月29日 (大型金融机构)17.50% 18.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4.00% 14.50% 0.5
34 2010年11月16日 (大型金融机构)17.00% 17.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3.50% 14.00% 0.5
33 2010年5月10日 (大型金融机构)16.50% 17.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3.50% 不调整 -
32 2010年2月25日 (大型金融机构)16.00% 16.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3.50% 不调整 -
31 2010年1月18日 (大型金融机构)15.50% 16.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3.50% 不调整 -
30 2008年12月25日 (大型金融机构)16.00% 15.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4.00% 13.50% -0.5
29 2008年12月05日 (大型金融机构)17.00% 16.00% -1
(中小金融机构)16.00% 14.00% -2
28 2008年10月15日 (大型金融机构)17.50% 17.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6.50% 16.00% -0.5
27 2008年09月25日 (大型金融机构)17.50% 17.50% -
(中小金融机构)17.50% 16.50% -1
26 2008年06月07日 16.50% 17.50% 1
25 2008年05月20日 16% 16.50% 0.50
24 2008年04月25日 15.50% 16% 0.50
23 2008年03月18日 15% 15.50% 0.50
22 2008年01月25日 14.50% 15% 0.50
21 2007年12月25日 13.50% 14.50% 1
20 2007年11月26日 13% 13.50% 0.50
19 2007年10月25日 12.50% 13% 0.50
18 2007年09月25日 12% 12.50% 0.50
17 2007年08月15日 11.50% 12% 0.50
16 2007年06月05日 11% 11.50% 0.50
15 2007年05月15日 10.50% 11% 0.50
14 2007年04月16日 10% 10.50% 0.50
13 2007年02月25日 9.50% 10% 0.50
12 2007年01月15日 9% 9.50% 0.50
11 2006年11月15日 8.50% 9% 0.50
10 2006年08月15日 8% 8.50% 0.50
9 2006年07月5日 7.50% 8% 0.50
8 2004年04月25日 7% 7.50% 0.50
7 2003年09月21日 6% 7% 1
6 1999年11月21日 8% 6% -2
5 1998年03月21日 13% 8% -5
4 1988年09月 12% 13% 1
3 87年 10% 12% 2
2 85年 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 - -
1 84年 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 -


 

 

 

历次上调准备金率后的股市表现一览

公布日 大型金融机构 中小金融机构 股市
调整前 调整后 幅度 调整前 调整后 幅度 沪指
10年11月19日 17.50% 18.00% 0.50% 14.00% 14.50% 0.50%  
10年11月10日 17.00% 17.50% 0.50% 13.50% 14.00% 0.50% 1.04%
10年05月02日 16.50% 17.00% 0.50% 13.50% 13.50% 0.00% -1.23%
10年02月12日 16.00% 16.50% 0.50% 13.50% 13.50% 0.00% -0.49%
10年01月12日 15.50% 16.00% 0.50% 13.50% 13.50% 0.00% -3.09%
08年12月22日 16.00% 15.50% -0.50% 14.00% 13.50% -0.50% -4.55%
08年11月26日 17.00% 16.00% -1.00% 16.00% 14.00% -2.00% -2.44%
08年10月08日 17.50% 17.00% -0.50% 16.50% 16.00% -0.50% -0.84%
08年09月15日 17.50% 17.50% 0.00% 17.50% 16.50% -1.00% -4.47%
08年06月07日 16.50% 17.50% 1.00% 16.50% 17.50% 1.00% -7.73%
08年05月12日 16.00% 16.50% 0.50% 16.00% 16.50% 0.50% -1.84%
08年04月16日 15.50% 16.00% 0.50% 15.50% 16.00% 0.50% -2.09%
08年03月18日 15.00% 15.50% 0.50% 15.00% 15.50% 0.50% 2.53%
08年01月16日 14.50% 15.00% 0.50% 14.50% 15.00% 0.50% -2.63%
07年12月08日 13.50% 14.50% 1.00% 13.50% 14.50% 1.00% 1.38%
07年11月10日 13.00% 13.50% 0.50% 13.00% 13.50% 0.50% -2.40%
07年10月13日 12.50% 13.00% 0.50% 12.50% 13.00% 0.50% 2.15%
07年09月06日 12.00% 12.50% 0.50% 12.00% 12.50% 0.50% -2.16%
07年07月30日 11.50% 12.00% 0.50% 11.50% 12.00% 0.50% 0.68%
07年05月18日 11.00% 11.50% 0.50% 11.00% 11.50% 0.50% 1.04%
07年04月29日 10.50% 11.00% 0.50% 10.50% 11.00% 0.50% 2.16%
07年04月05日 10.00% 10.50% 0.50% 10.00% 10.50% 0.50% 0.13%
07年02月16日 9.50% 10.00% 0.50% 9.50% 10.00% 0.50% 1.41%
07年01月05日 9.00% 9.50% 0.50% 9.00% 9.50% 0.50%


 

央行年内第六次上调准备金率 影响板块一览


  银行股板块一览

  代码 名称

  601166 兴业银行(601166)

  600000 浦发银行(600000)

  000001 深发展A(000001)

  600016 民生银行(600016)

  600036 招商银行(600036)

  601009 南京银行(601009)

  600015 华夏银行(600015)

  601998 中信银行(601998)

  601169 北京银行(601169)

  601328 交通银行(601328)

  601288 农业银行(601288)

  601818 光大银行(601818)

  601939 建设银行(601939)

  601988 中国银行(601988)

  002142 宁波银行(002142)

  601398 工商银行(601398)

 
地产板块一览

  股票代码 股票名称

  600393 东华实业(600393)

  000652 泰达股份(000652)

  000009 中国宝安(000009)

  002208 合肥城建(002208)

  600890 ST中房(600890)

  600743 ST幸福

  600745 ST天华

  000656 ST 东 源

  000797 中国武夷(000797)

  600696 多伦股份(600696)

  600256 广汇股份(600256)

  000716 ST 南 方

  000014 沙河股份(000014)

  600840 新湖创业

  000546 光华控股(000546)

  000965 天保基建(000965)

  600603 ST兴 业

  600193 创兴置业(600193)

  002016 世荣兆业(002016)

  600079 人福科技

  000671 阳光发展

  600638 新黄浦(600638)

  000505 珠江控股

  000836 鑫茂科技(000836)

  600704 中大股份(600704)

  600381 ST贤成(600381)

  600064 南京高科(600064)

  000558 莱茵置业(000558)

  002077 大港股份

  600082 海泰发展(600082)

  000632 三木集团(000632)

  600648 外高桥(600648)

  600007 中国国贸(600007)

  000040 深 鸿 基

  601588 北辰实业(601588)

  000567 海德股份(000567)

  000540 中天城投(000540)

  600606 金丰投资(600606)

  000573 粤宏远A(000573)

  600247 成城股份(600247)

  600767 运盛实业(600767)

  002133 广宇集团(002133)

  600639 浦东金桥(600639)

  600684 珠江实业(600684)

  600614 鼎立股份(600614)

  000897 津滨发展(000897)

  000011 S*ST物业

  000628 *ST 高新

  600663 陆家嘴(600663)

  000036 华联控股(000036)

  600208 新湖中宝(600208)

  600385 ST金泰(600385)

  600807 天业股份(600807)

  000511 银基发展(000511)

  000667 名流置业(000667)

  600067 冠城大通(600067)

  600555 九龙山(600555)

  600576 万好万家(600576)

  600643 爱建股份(600643)

  000690 宝新能源(000690)

  600162 香江控股(600162)

  600753 东方银星(600753)

  600665 天地源(600665)

  600675 中华企业(600675)

  002146 荣盛发展(002146)

  600641 万业企业(600641)

  600823 世茂股份(600823)

  600679 金山开发(600679)

  600732 上海新梅(600732)

  600158 中体产业(600158)

  000926 福星股份(000926)

  600052 浙江广厦(600052)

  600173 卧龙地产(600173)

  000502 绿景地产(000502)

  000711 天伦置业(000711)

  000005 世纪星源(000005)

  000031 中粮地产(000031)

  600051 宁波联合(600051)

  600240 华业地产(600240)

  000514 渝 开 发

  600622 嘉宝集团(600622)

  000042 深 长 城

  600053 中江地产(600053)

  600175 美都控股(600175)

  600647 同达创业(600647)

  600748 上实发展(600748)

  600266 北京城建(600266)

  600515 ST筑信

  000006 深振业A(000006)

  000046 泛海建设(000046)

  000029 深深房A(000029)

  600736 苏州高新(600736)

  002244 滨江集团(002244)

  000718 苏宁环球(000718)

  600133 东湖高新(600133)

  000150 宜华地产(000150)

  000002 万 科A

  600275 *ST昌鱼(600275)

  000609 绵世股份(000609)

  600246 万通地产(600246)

  000537 广宇发展(000537)

  000616 亿城股份(000616)

  600322 天房发展(600322)

  600533 栖霞建设(600533)

  600159 大龙地产(600159)

  600791 京能置业(600791)

  000402 金 融 街

  600620 天宸股份(600620)

  000608 阳光股份(000608)

  600503 华丽家族(600503)

  000024 招商地产(000024)

  000007 ST 达 声

  600766 园城股份(600766)

  000043 中航地产(000043)

  600325 华发股份(600325)

  600846 同济科技(600846)

  000526 旭飞投资(000526)

  600617 联华合纤

  600634 海鸟发展

  000838 国兴地产(000838)

  600383 金地集团(600383)

  600252 中恒集团(600252)

  600048 保利地产(600048)

  600376 首开股份(600376)

  600895 张江高科(600895)
 

 专家解读

  渤海:明年1月或再次上调准备金率

  渤海证券宏观分析师杜征征认为,这次上调存款准备金还是为了抑制通胀,逐步回收流动性,11月信贷发放过多是诱因,也是提前预防明年一月份信贷井喷。他预计明年一月份可能再次上调准备金率。(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张刚:利空兑现 大盘将展开反弹

  西南证券策略研究员张刚表示,此次上调准备金在预期之中,市场近期的下跌已相当程度反应了该预期。他预计短期大盘有望因为利空的兑现而结束调整展开反弹,建议投资者关注医药等泛消费股。(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大成基金:不排除还会再加息 对市场冲击有限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大成基金认为,CPI数据屡创新高,市场此前普遍猜测可能会加息,今晚出台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政策低于预期,应对市场冲击有限。
  国家统计局本周六将公布11月CPI等经济数据,大成基金预期11月全月物价指数继续上升,但已经出现了年内CPI高点--11月第一周,根据随后连续三周持续回落的数据,可能CPI阶段性高点已过。而根据海关总署今天发布的前11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进口、出口值同时创新历史最高纪录,远超预期。其中,进口数据更好,顺差缩小。
  大成基金指出,从已知的经济数据看来,通胀水平较高,而产出相对较低,并不是很乐观。这可能是出台偏紧的调控政策的主要诱因,因此,今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排除之后加息的可能。不过,大成基金认为,节能减排、限制供应导致了产出数据不高;而CPI超预期更多是由PPI数据上升拉动的,食品价格已经有了明显回落。明年开始,这种方向可能会发生逆转,即产出上升、通胀回落,中国市场进入经济向上,通胀向下的利多周期。
  由于已经出台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大成基金认为,周末立刻加息的可能性应会减少,但尚不能排除之后加息的可能。大成基金称,未来两周将是多项关键因素明朗阶段,尤其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久召开,将对未来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所阐释。其中,会议的重点可能会放在宏观经济目标制定、财政税收改革、通胀与就业以及十二五转型中期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深化等主题之上。

  赵迪: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符合预期 不会对A股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1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网站上公布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资深基金学者、《股市动态分析》副主编赵迪表示,此次调整准备金率符合市场预期,且不排除后期仍会加息一次。可以看出,央行在决定是否采用利率手段的时候慎之又慎,反映出管理层在"保增长"、"抗通胀"之间权衡的踌躇。
  此次调整准备金率不会对A股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反而因为没有立即加息,周一股市可能出现反弹。

  国金证券张剑辉: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阶段替代加息
  1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网站上公布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国金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张剑辉表示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好于市场预期,阶段替代加息。

  连平: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年内再次加息可能性
  央行决定从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能意味着降低了年内再次加息的可能性。
  连平表示,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从市场的动向中判断出来,目前流动性确实存在着收紧的需要。
  而明日即将公布11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有市场人士认为此次上调款准备金率是对明日数据的一个反应。对此,连平表示,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对未来通货膨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他认为,此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降低了年内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年内加息的可能性较小",相比之下,明年年初再次加息的机率较大。

  胡俞越:"再提准"后元旦前加息可能性仍在
  12月10日下午18时,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上调距上两次11月19日、11月10日晚间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仅隔9日,上调后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历史新高的18.5%。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表示,今日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已经释放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货币政策将收紧的信号。"货币超发刺激起来的经济虽然'甜如蜜',但它最终都会'变成水',此次提准实际上仍然显得晚了一步。"胡俞越说,"提准之后在实际利率持续为负的背景下,元旦之前加息的可能性仍在。"
  在谈到对股市与期市的影响方面,胡俞越表示,"存款准备金率此次上调两大市场在近期早有预期,对下周走势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今日午后股市的突然上拉为短线正常反弹。"
  12月10日-12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该会议将讨论2011年的具体经济目标,并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调控定调。"当前国内货币已经超发,这还不包括引进外商的直接投资。"胡俞越说,"在本次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货币政策几乎无可质疑地将由适度宽松转向中性、稳健。"

  张燕生:上调准备金率有助于抑制物价上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表示,这一举措是政府回归稳健货币政策,治理通胀预期,应对国际热钱流入的表现。上调准备金率减少了商业银行向市场中注入的流动性,有助于抑制物价上涨。此外,为了有效治理输入型通胀,需要国际政策的协调作用。他还表示,准备金率提高对股市以及楼市的影响是间接难测的。


  郭田勇:全年信贷有望控制在目标之内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网易财经表示,央行再度调高准备金率,一方面与上月顺差导致央行外汇占款投放过多有关,以此可对冲多余的流动性,抑制通胀预期;另一方面,也与上月信贷增速依旧过高有关,以此来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量。他还称,准备金率调整再辅之以窗口指导等措施,有可能将全年信贷控制在年初预定的目标之内。
 

  左小蕾:本月仍有可能加息或上调准备金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博客)第一时间向网易财经表示,央行此次举措在预期之中;加息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本月还有可能来一次”。
  这已是央行年内第六次上调准备金率,但左小蕾指出,央行政策目标“绝对没有”达到,抑通胀效果还不够明显,一定还会有新的举措。
  她建议不要对央行加息与否过多猜测。这只会带来心理混乱,给政策调整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贺强:目前没必要加息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表示,央行此次动作是恰当的,目前没必要加息。
  贺强解释称,近期,国务院通过一系列行政手段,物价渐渐趋于稳定,但同时部分食品价格稳中有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举措相对温和,是恰当的。
  他强调,央行将根据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再实行加息;但就目前来看,加息暂时没有必要。
  然而,另一方面,此次调整后,主要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19%,后续上调空间比较小。贺强指出,过多的资金放在央行,将提高银行运营成本,降低金融效率。


  鲁政委:上调准备金率对冲外汇占款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博客)表示,这次上调原因主要是对冲财政存款流出和外汇占款流出。
  对于这次上调的效果鲁政委表示对于紧缩货币流动性影响不大。
  同时他还表示明年第一季度可能出现每个月上调一次的频率。到明年年末,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会达到23%的水平。


  李稻葵:上调准备金率意在收缩流动性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在现阶段,上调准备金率是比加息更精准的政策。
  李稻葵分析认为,上调准备金,体现了货币政策的针对性,而针对的就是目前已经泛滥的流动性。
  根据央行今日早些时候公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1.03万亿元,同比增长19.5%,增幅比上月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1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5.94万亿元,同比增长22.1%。
  “之所以没有选择加息,是因为加息的打击面太广”,李稻葵如是表示,一方面,加息会造成热钱更多更快的流入,此外,加息对银行的盈利、企业的融资成本等各方面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李稻葵指出,上调准备金率的影响面相对更窄,且对热钱的压力也更小。
  不过亦有学者持不同态度,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今日表示,中国正面临着通货膨胀问题。政府当前将矛头指向投机活动,而其真正的原因在于中国在过去的十年中增加了五倍的M2供应。谢国忠(博客)指出中国应该现在就提高三个百分点。
  另据了解,本月9日,央行在公开市场暂停发行三年期央票,三个月期央票的发行利率则继续持平,同时统计局即将公布的11月经济数据可能显示11月CPI再创新高,令市场对央行即将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甚或加息的预期越发浓重。
  瑞银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博客)表示,在目前的情况下加息并不会影响整个贷款规模,因此对整个经济增长的速度影响非常有限,而加息是控制通胀预期的最明显、最重要的一个工具,预计未来12个月之内会加息100个点。

  国都证券许维鸿: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股影响不大
  中国人民银行今日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此,国都证券研究所所长许维鸿表示,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股影响不大,他认为今年加息可能性已经较小,2800是买入机会。
  许维鸿表示,银行股走势主要还是看后期利润。另外,此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房地产股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房地产板块现在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已经跌无可跌。他表示,明年大盘蓝筹股的走势应该看房地产股的脸色。
  许维鸿指出,年内再次加息的可能性较小,不加息的话会利好股市,大盘2800点左右应该是近期的一个底部,在此时买入是一次好机会。
  这是央行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高达18.5%,成为历史
  最高点。此前最高点出现在2008年6月存款准备金率为17.5%。
  中国人民银行今日宣布,从12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李大霄:上调存款准备金是应对通胀 看好保险股
  今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上调为央行第六次上调准备金率,上调之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高达18.5%,创历史新高,此次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何意图?对股市又有何影响?对此,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认为,此次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原因还是应对通胀。明天国家统计局将要公布11月份经济数据,李大霄认为,11月份经济数据可能偏高一些,市场对央行此次上调存款准备率有一定的预期,所以,明天的经济数据如果偏高,对下周股市的影响应该会有所减缓。
  在目前的震荡市场中,李大霄仍然看好通胀板块,比如食品等。此外,李大霄还看好保险板块、高铁、装备制造、机械等板块。农林牧渔也是李大霄一直看好的板块。对于年内是否会加息,李大霄表示,此次央行此次采用数量型调控手段,对加息预期有所减缓。

  张剑辉: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阶段替代加息

  1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网站上公布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国金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张剑辉对和讯基金表示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好于市场预期,阶段替代加息。

  率旨在收紧流动性,不采取加息措施是不想引起市场大幅波动,没有太大意义。和讯预测多名专家近日表示11月CPI或在4.8%左右,易宪容称,11月CPI会在4.5%左右,不过出现过大偏差。易宪容认为,近期通胀预期压力大增,再次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还是为收紧流动性。央行采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比加息力度要小,对市场的影响就会更小。此外,他还认为,迄今为止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没有太大的影响。

  易宪容:不加息 单调准备金率意义不大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第一时间连线了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易宪容,他认为,央行近期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

叶檀:准备金上调对股市是利好 春节前不会加息
  中国人民银行12月10日晚间决定,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就此,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表示,准备金上调对股市是个利好,年底前还可能出现上涨的情形,而春节前加息则已变得不可能。
  叶檀表示,这次调准备金率在意料之中,之所以不加息,主要缘于两点,一是市场已经提前消化了CPI数据,而且CPI数据有可能低于市场预期;二是年底消费高峰以至,加息将会加大企业成本,而调准备金不仅能满足紧缩的要求,同时对经济的影响也要小得多。
  在股市上来讲,叶檀表示,由于市场已经提前对这次紧缩政策有了反应,在加息预期消失后,调整准备金率对股市而言反而是一个利好。周五下午股市大幅反弹就是对这一政策的提前反应。
  叶檀相信,在此次调整准备金后,春节前加息已经不在可能出现。而股市在12月份的剩余交易日将保持震荡的趋势,年底前还可能出现上涨。

  申银万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影响中性
  为加强流动性管理,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投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上调为央行年内第六次上调准备金率,上调之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18.5%,创历史最高点。央行如此密集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不是市场预期的加息,究竟是何原因?此举对资本市场又有何影响?对此,申银万国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首席分析师桂浩明认为,此次央行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付热钱以及回收流动性。按照央行的说法是制造一个货币池把热钱圈起来,进而回收货币,减少市场流动性。央行之所以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不采取加息,除了防止热钱进一步套利的考虑外,也是为了把实施货币政策付出的成本减少到最小,以免对实体经济产生过大的影响。
  桂浩明也认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于抑制通货膨胀来说有一定的作用,不过,目前政府希望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抑制通货膨胀。不采取加息行动,市场负利率现状没有发生改变,通货膨胀或许难以抑制,央行后续也会进行一定的加息活动。要改变市场负利率现状,央行会采取渐进式加息,而时间上至少需要半年才能根本改变目前负利率现状。
  桂浩明还认为,央行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会对股市产生直接影响。在目前市场存在货币政策紧缩预期下,不仅不会加剧市场紧缩预期,反而会缓解市场紧缩预期。毕竟央行已经采取了行动,对于十一月经济数据做出了反应。对于股市来说,目前缓解市场紧缩预期也不是对股市的利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于股市的影响属于中性。
  最后,对于未来央行还有多大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空间,桂浩明分析师认为,央行可以把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到20%左右,后面还有进一步上调的空间。

  国泰君安:预计明年一月上旬才加息
  明日国家统计局即将公布11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就在市场纷纷猜测央行加息时点之际,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对外表示,他预计明年一月上旬才加息。
  李迅雷称,11月份5%的CPI周六公布后,大家都预期马上加息,但如果真被猜中,则体现不出货币政策的"出其不意"水平;其次,这么高的CPI,无论加0.25还是0.5,都会加剧再次加息的预期,不利调控。不如等到12月份CPI公布,肯定低于11月份,则一次加0.5,效果更好,有利于打消预期。
  此前,他也曾指出加息毋庸置疑,至于加息的时点,是今年年末加息还是明年加息,他表示这只是一个选择时机问题,预计央行明年将会加息2-3次。
  李迅雷认为,货币政策收紧会对市场形成负面影响,当前股指的下跌即是对货币政策收紧的担忧,预计明年股市仍将维持震荡格局。对于明年的市场环境,李迅雷认为很可能会出现"上半年出政策,下半年放松"的一个特点。

  国泰香港蒋有衡称央行上调存准符预期
  国泰君安(香港)执行董事、首席策略员蒋有衡12月10日表示,中国人民银行晚间宣布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符合市场预期,并预期央行周末很有可能再宣布加息,而一旦上调存准和加息落实,均有助中港股市消除对中国政府紧缩政策的忧虑,并可能在下周出现反弹。

  蒋有衡表示,本周稍早前央行停发3年期央票以及国家统计局宣布将11月经济运行数据发布时间提前,均令市场预期央行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加息的可能。而他个人认为,最好两种手段并行,有利市场消除忧虑,而且由于股市已经反映预期,因此预计下周股市会出现反弹。

  对于加息预期,蒋有衡表示若央行加息25个基点,市场已经提前反映了这个预期,宣布加息有助股市反弹,但若央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则反映通胀状况可能超预期,或将令股市继续受压。

  不过在港股方面,近期大市成交金额持续低迷,市场意见认为由于11月恒指创年内新高后不少基金经理已经提前锁定利润从而提早离场,年内交易或将保持平淡。对此,蒋有衡也表示同意,他并认为恒指在11月8日创出的24988.57点已是今年年内历史最高点,年底前再难企及顶峰,但恒指在22800点位应有很大支持。

  夏斌:上调准备金率对抑制资产泡沫将起很好作用
  中新网12月10日电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举对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对于加强物价的预期管理,对于资产泡沫形成压力起到很好的作用。

  夏斌表示,政治局会议谈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就要找到合理的货币供应量。现在市场资金充裕,11月份的M2增长了19.5%,M2的余额达到71万亿,这么大的货币存量,就要找到合理的货币供应量,适当地需要收紧银根。

  夏斌还表示,宏观意义来看,此举对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对于加强物价的预期管理,对于资产泡沫形成压力起到很好的作用。微观上讲,对金融企业的利润可能会有影响,但具体的影响还要具体地分析、算账。

  向威达:央行再次上调存准率仍为控通胀 年前或加息
  长城证券研究所所长向威达表示,11月经济数据将于12月11日公布,市场普遍预期CPI增幅将超5%。央行选在这一时限的前一日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属于惯用手法,依旧是出于控制通胀的目的。

  至于为什么选择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不是加息,应该是出于三点考虑:

  首先,采取数量工具调控获得的实际效果相较而言一般更为明显;

  第二,目前商业银行超储率已经很高,并且按照惯例,商业银行年初一般信贷扩张,年底的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反应出央行调控政策一贯的预见性。

  第三,虽然市场热钱流入已比10月份有所放缓,但压力依旧很大。选择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减少加息引发的热钱加速流入、人民币升值等连带效应。

  向威达认为,2010年年底以及2011年1、2月份加息的可能性仍然很大。但近期二级市场持续震荡,其实已对此提早做出了反应,料2010年年底前应将呈现围绕目前点位震荡调整。

  鲁政委:预计年内还会加息1次
  央行10日公布,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是年内第6次上调准备金利率。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此次上调准备金率符合预期,预计年内还会加息1次。

  鲁政委之前预计,11日公布的11月CPI涨幅将达4.8%左右,并且呈现出食品和非食品同涨态势。根据以往经验,央行很可能再次在宏观数据公布前后加息或者调存款准备进率,本周将是重要的时间窗口。

  同时,鲁政委预计,明日公布的CPI数据如果与市场预期相差不大,在4.8%的话,年内加息的概率则非常高,且今年加息比明年加息要好,有利于在利空出尽之后恢复公开市场操作的活力。

 

  魏凤春:再次上调存准率意在救急 元旦前加息概率小
  12月10日下午18:00,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上调距上两次11月19日、11月10日晚间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仅隔9日,上调后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历史新高的18.5%。

  中信建投首席宏观分析师魏凤春对和讯网表示,上调存准率属数量化工具,加息属价格工具。数量化工具胜在“救急”,可急眼下之困。价格工具意在“未来”,求的是扬沸止沸。此番再次选择上调存准率,可见央行“救火”心切,意在抵抗通胀、对冲热钱压力。

  魏凤春进一步分析,年前加息概率很大,但元旦前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寇建勋:调控低于预期 关注两板块
  东吴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寇建勋表示,在通胀得到初步控制的背景下,管理层为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继续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显示出管理层对于通胀形势的担忧,不过使用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而不是加息手段显示出货币政策紧缩的力度小于市场的预期,这对大盘形成正面的影响,从操作的角度,下一步关注的重点在于新兴产业和消费板块。

  丁建臣:先存款准备金率后利率 年内不排除加息可能
  中国人民银行12月10日决定,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和讯网连线了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建臣,他表示,不管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还是调整利率,其目的都是控制通胀,而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比调整利率更为便捷的工具;由于目前仍处于负利率,年内不排除还有加息的可能。

  丁建臣指出,利率调整的决定权在国务院,执行在央行,无论调整利率还是存款准备金率,其目的都在于控制通货膨胀。而二 者的调控对象有所不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针对金融机构,收回信用,以达到抑制物价过快上涨,防控通胀的目的;而加息不仅可以控制通胀,加息本身对存款者也有一定的补偿,此外,利率调整还对整个社会资金具有引导作用。

  丁建臣认为,存款准备金率频动,比加息的举措更加便捷,因此,两个工具当中,先动存款准备金率后动利率是可以理解的,但由于目前银行储蓄仍处于负利率状态,所以年内仍有加息的可能。

新华社:央行年内第六次上调准备金 稳健货币政策初试锋芒
  新华网上海12月10日电(记者 姚玉洁、沈而默)中国人民银行10日晚间宣布,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已是年内第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既显示政府稳定物价、控制通货膨胀的决心,也是对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诠释。
  专家认为,11月份信贷规模超预期、外汇占款规模较大、CPI数据继续攀升,是央行再次动用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原因。
  数据显示,11月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5640亿元,同比多增2692亿元,前11月累积新增贷款已达7.44万亿元,接近全年7.5万亿元的目标值,可以预见,全年信贷投放超目标几无悬念。另一方面,多家机构预测,11月CPI涨幅将再创年内新高,很可能在5%左右,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
  "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意料之中。"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此前,央行曾试图通过发行央票进一步回收流动性,但由于一、二级市场利率倒挂,加上银行本身资金面较紧张,央票发行量创新低,这使得央行不得不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11月中旬以后,1年期央票发行量从此前的320亿元一路锐减至100亿、20亿元直至10亿元,一、二级市场利率大幅倒挂使得公开市场回笼受阻。上海国利货币经纪公司的数据显示,11月30日,二级市场中3月期央票成交利率在3.10%,3年期央票成交利率在3.71%,均大大超出一级市场水平。
  专家认为,在公开市场操作等流动性管理工具失效的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对流动性回笼效果更为直接。在经济发展增速较好以及通胀压力持续加大的前提下,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还只是一个开始。
  兴业银行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所谓的"稳健",将首先是"收紧";未来除非看到经济下降风险,否则不可能转向。
  近期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打消了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担忧。中国11月官方制造业PMI(采购经理人指数)增长至55.2%,连续第四个月回升,并创下7个月高点。
  海关总署10日刚刚公布的数据亦显示,11月份中国进出口双双超出预期,当月中国进出口总额2837.6亿美元,同比增长36.2%,刷新今年9月份创下的2730.9亿美元的纪录。贸易顺差以及外汇占款的增加,都大大增加了流动性回笼的难度。
  "相对于公开市场受制于市场需求,存款准备金率这种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更为直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预计,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冻结资金约3600亿元。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闫伟也认为,作为回笼流动性的主要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在目前信贷超预期投放的前提下,货币回笼效果更为明显,这也是央行选择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不是加息,来收紧流动性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考虑到目前资本流入压力正在上升,短期内加息空间可能受到限制。连平认为,利率工具牵一发动全身,不仅可能进一步吸引国际热钱流入,也可能对企业经营带来压力。在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的初级阶段,管理层动用利率工具会比较谨慎。
  但专家同时认为,仅仅依靠存款准备金率仍然不足以对流动性局面造成根本性的改变。刘元春说:"M2增速从10月份的19.3%反弹至11月份的19.5%,货币回笼压力巨大。相对于72万多亿元的本外币存款来看,3600亿元的回笼量不足以对流动性造成根本性的变化。"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不排除央行出台更严厉的货币政策工具,加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仍然较大。这一方面有利于加大流动性的回笼力度,另一方面也彰显监管层抑制通胀的决心。(新华网)
 
 

上一页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页 (共48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