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税主义戕害中国国家竞争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6:25:46

     

   概括中国经济2010年的表现,有两个特点非常突出:一是GDP增长重新回到快车道,预计全年增长率应该在10%左右;二是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首次突破8万亿的大关已成定局。

这两个特点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成功摆脱了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中央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代之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也意味着实施了两年之久的反危机政策正式结束,中国经济重回常规,结构调整和模式转型将再次成为中国经济领域的主旋律。

然而,在财政收入突破8万亿大关,稳坐全球第二大财政大国的时刻,税务部门的一系列举措非常令人不解,各种各样的加税措施层出不穷:为了调控房地产市场,即将推出房产税的试点,为了保护环境,即将退出环境税,为了保护资源,即将退出资源税,为了控制大排量汽车,实行分层车船税,等等。而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负责人在很多场合一再表示,未来减税的空间并不大。很显然,这些表态和举措,与中央一再倡导的“结构性减税”的大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中国宏观税负不可谓不重。前不久,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最近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9/2010》显示,2009年按全口径计算的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32.2%。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低收入国家的最佳宏观税负水平为13%左右;中下等收入国家的为20%左右;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为23%左右;高收入国家的为30%左右。按照这个标准,就宏观税收负担率的国际比较而言,中国还未成为高收入国家,但宏观税收负担已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水平,不仅早已超越很多发展中国家,而且已经赶英超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再考虑到中国的财政支出结构中,大量的用于行政管理费用的支出,比重高达18.73%,而同期日本的行政管理支出比重是2.38%,英国为4.19%,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民生领域财政资金供给严重不足。这使得我国政府的收入比例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当的情况下,居民的税负痛苦指数却远高于欧美等国的主要原因。

再从企业和民众的生存境况看,以民企为例。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面临的是一个难以自圆其说的“三维环境”:对内,宏观税负追英超美,企业负担沉重;对外,在整个产业链上,中国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利润空间日益被压缩。企业要生存下去:一是压低人力资本的成本,一些地方的企业呼吁废除《劳动合同法》,一些企业主呼吁废除最低工资,就是基于这个理由;二是逃税漏税,对于小企业而言,在国民财富的大蛋糕中,在利润空间很低的情况下,只能从国家税收中逃一点,从员工那里压一点,用秦晖的话说,就是基本靠“低法治”优势、“低环境”优势、“低人权”优势等制度禀赋生存。在已经依靠逃税漏税艰难生存的情况下,却还要继续加税,无疑将再次恶化企业的生存状况。

也就是说,在目前经济状况好转,中央财政收入良好的情况下,无论对于企业和民众,都应该进行减税,改善企业的生存环境,只有如此,他们才有可能考虑产业升级,才有可能调节收入分配。如果经济一旦好转,却首先将“加税”提上日程,一味想办法从企业和老百姓口袋子掏钱,经济转型的根基何在,而收入分配的调节又何来的空间和可能,在以上两者都不存在的情况下,中国制造的产业升级肯定就是一句空话。

经济学的基本常识告诉我们,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过重的税负影响经济体的活力和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对于中国而言,是发展模式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关键五年,在国家财力已经足够庞大的情况下,应该坚持“结构性减税”的主旋律,给企业和民众减负,而不是依旧一味的强调政府的财政收入的增长,在国民财富的大蛋糕中,政府所得已经够多,继续增长只会影响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影响中国模式的转型。如果不痛下决心,如果“十二五”没有一个和谐的税收环境,企业不堪重负,民众不敢消费,转型就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