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伟建设不可轻忽个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1:19:52
【黄浦新陈】

陈迎竹 (2010-12-08)   一个不识字的贵州工人带着老婆孩子在上海车站来回奔波了5趟,才成功把几张买错的车票退回,凑够钱重新买票。

  这是上海《东方早报》的报道,背景是铁道部从12月起实施的新规定,对于普通列车火车票退票、改签等要求收紧。

  熊姓民工在扣除20%手续费后,终于退了四张票,拿回809.6元人民币(159新元),重新买票回贵州。

  他一家人只是新规出台后遭遇不便的众多消费者之一。一名北京的旅客李方平前天干脆将北京铁路局告上法院。据报道,他买了张人民币4.5元的火车票后,因故没有乘坐,在开车后一小时半去办理改签,却被告知已经作废。他要求法院判决使铁道部门改变新规定。李方平是公益律师,有理由相信他是想透过司法手段改变不合理的状况。

  世界高速铁路大会昨天在北京召开,中国目前高铁投运里程达7531公里,在建里程1万公里以上,都是世界第一。本栏曾经指出,无论铁路还是飞机等发展,是中国对技术的追求更甚于经济的发展。技术的先进自然带来经济的效益。

  先进的技术也必然催生创新的管理模式,所以管理模式的改进与能力的提升一直也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环。

  但是在各种“发展”、“转型”、“管理”的宏大叙事中,突出的往往是国家与地方的大蓝图,为了大蓝图而排除万难,牺牲小我,这是非常东方式的做大事者的一贯思维。然而排除万难的手段是什么,牺牲的是哪些小我,此一时彼一时,不同时代与不同社会会产生不同效果。

  对待动迁者、对待民工、对待媒体、对待网络,甚至对待农民,冲突越来越频繁,反应越来越激烈。除了是管理上仍然缺乏细致化的手段,也因为欠缺对待个体的人性考虑。

  忽视个体的需要往往使管理成效打折扣,甚至累积无法计算的政治代价,即便这些个体只是过去长期被忽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名)社会底层。在维权意识高涨的时代,文盲依旧在的同时,社会也崛起了一群愿意维护公益的人士,政策的制定如果没有尽可能考虑弱势者应有的权益,很容易引发社会反弹。

  政府大规模推动高速铁路的同时,其实也潜在一定的“未见其利,先见其害”风险。

  高铁票价比动车高出5成以上,官方在推广高铁的同时减少动车班次,至于普通列车的乘客更是大兴被歧视之感,因而戏称高铁的推广是铁道部“嫌贫爱富”。但是普通列车对广大外乡打工仔来说,非常必要。

  高铁的高票价不只是民工不能负担,一般市民也感到吃力,这点从数字上可以说明。沪杭高铁通车一个多月来,日均客流只有数千人次,对照高铁(不算动车)预计可运载总人数,只有不足两成的载客率。此外,沪杭之间的巴士班次也有所增加,说明需求被迫转向更传统的交通工具。

  有金融分析师指出,中国高铁的建设已经过度超前。如果从民众消费力来看,确实如此。但是高速铁路作为综合国力的表征之一,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考虑物价上涨的趋势,早建还是比晚建好,只是在市场仍然无法承担的时候,如何保持最低的亏损需要很大的管理能力。

  然而管理者如果认为把民众真正可以承担的交通工具削减甚至取消,就可以迫使民众转向高铁,则是政治的风险所在,因为那是与人民百姓的口袋对着干。

  年关将届,来年的春运普通列车如果不增加,高铁固然仍能满载似箭的归心,却必然要累积更多的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