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遥感政策发展概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1:49:24
国外遥感政策发展概况 乔朝飞 徐磊 熊伟   <2009-02-13 09:50:02> 文字大小:【大】【中】【小】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大众对遥感影像需求的日益增加,世界各国加快了遥感法律和政策制定的进程。
    1972年,美国地球资源卫星1号(LANDSAT-1)发射成功。美国借助技术上的领先来影响与同盟国和不结盟国家之间的外交政策,因而制定了遥感数据 “无歧视性访问”政策,以此鼓励这些国家使用美国的遥感卫星影像。1984年,美国通过了第一个联邦遥感条例——《陆地遥感商业法案》,规定了LANDSAT系统由政府和私人同时运作,政府尽可能减少对系统的投资,政府对遥感数据分发尤其是民用实行严格管制等。
    1986年法国发射了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SPOT-1,1988年印度发射了第一颗遥感卫星IRS-1A,商业遥感市场逐渐发展壮大,竞争日益激烈。法国和印度的遥感政策与美国类似,同样服务于本国遥感系统的商业化,都采取一定形式下的无歧视性访问政策。
    20世纪90年代初,在充分考虑遥感系统的商业利益和国家安全利益的基础上,美国国会于1992年通过了第二个联邦遥感条例——《陆地遥感政策法案》,促进了美国商业遥感卫星的民用化。该法案规定了LANDSAT系统重新交由政府来运作。
    20世纪90年代,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制定了数据分发政策,如加拿大的“RADARSAT数据政策”(1994年发布)、欧空局的“ERS数据政策”(1994年发布)和“ENVISAT数据政策”(1998年发布)等。这些政策对数据分发多采用无歧视性访问的原则。
    为了继续保持和提高美国空间及遥感产业的领先优势,2003年4月25日,美国总统批准了一项新的国家政策——美国商业遥感政策。该政策强调了美国政府今后将更多地依靠私人企业加强遥感系统的运营,私营企业运营的遥感系统将被纳入政府的整个遥感体系中,政府运营的遥感系统则重点满足那些无法通过商业途径获得有效服务的需求。
    从2004年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如阿根廷、哥伦比亚、马来西亚、泰国等纷纷发射和计划发射遥感卫星,遥感用户群不断扩大。但是,各国国内对于花费巨资建设遥感系统的必要性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为了充分体现遥感系统的社会和经济价值,确保已有的遥感系统继续运行,各国开始抓紧制定有关的法律和政策。
    目前,世界各国有关遥感数据分发的法律较少,主要以相关政策为主。一些在遥感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制定了遥感方面的法律;其他国家遥感方面的立法多以美、加两国为参照,如韩国、德国等;许多国家如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颁布了关于遥感及其数据使用的综合的法律法规。此外,在没有制定遥感法律的国家,遥感数据的分发主要遵照本国其他有关法规以及与其他国家签署的卫星运行许可规定。
    总的来看,各国遥感影像分发服务政策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允许获取不涉及国家安全的遥感影像。国外非军事遥感系统建设的出发点是保证用户可以无歧视性地使用数据,且对数据实行尽可能的开放政策。同时,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各国逐步加强了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访问的控制。尽管如此,几乎所有国家或数据提供者仍支持无歧视性访问政策,在特殊情况下,制定了数据双重使用政策。
    二、影像数据免费提供逐渐增多。各国政府公共机构分发数据的最初目的是获取利润,目前逐渐减少数据分发费用,并逐步向用户免费提供。其中,美国政府已开始大幅减少LANDSAT数据的分发费用;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通过因特网免费提供数据;日本政府表示公益性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近似免费”地使用数据;欧空局也正在考虑免费分发数据。
    三、由支持商业化转向支持数据应用。为了更好地体现发射遥感卫星所产生的经济或社会价值,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各国政府制定有关政策的目的已由单纯地支持卫星商业化运作转向更多地支持数据应用。在冷战时代,技术和商业上的领先对于加强国家的威慑力十分重要,而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政府投资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则显得更为重要。
    四、由关注数据种类转向关注数据使用者及使用目的。为促进卫星数据应用,维护国家安全,各国在制定政策法规时更多地考虑数据的使用目的及其使用者。如德国的《卫星数据安全法案》,关注点已由数据的种类转变为数据交易的敏感度。《法案》规定数据分发者不仅要分析“谁”需要数据,“为什么需要”,而且要分析交易的背景,其中包括地缘政治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