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之公平:謙卦的詮釋 - - 香港風水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5:18:57
(下艮上坤)謙:亨,君子有終。

[釋詮]謙卦:公務人員、公共場合,禮讓互尊,是人格平等,態度公正的現實寫照。

[把握]君子,公務人員。有終,從思想到行為的一致。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災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釋詮]《彖傳》說:謙卦,人格平等為尊。道以器為憑藉,方能顯現能動作用;器以道為生髮,才有運動和變化。道因隱顯不同而種類繁多,器物因發展壯大而空時得布。動物世界以同類過盛為害,就有了食物鏈的剋制之約;人類社會以霸權壟斷為惡,就有了平等社會體制的建立。公務人員處高位要倡導人格平等,百姓身處低位要樹立自尊自勵的平等思想。不以身份地位論尊卑,每個人在人格上都相互平等相待,才是真正的文明社會。

[把握]這裡的關鍵在於百姓的自尊難樹立,因為他們受著太多的重壓,而自身難以承擔。也正因如此,謙卦的平等思想,才更加彌足珍貴。尤其是與近世的大同思想相比較,又可看出西方物質化思維對人類精神的摧殘,已經嚴重到了何等程度。那就是位格的分裂和不知人格為何物了。雙眼緊盯的只是“物質極大豐富”,卻忘記了精神空虛根本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釋詮]《大象傳》說:順能知止,就是態度謙虛,就能夠體現人格魅力了。公務人員若能取豐補欠,均衡權重,政府也就能清正廉潔了。

[把握]卦象本為“地在山上”,結果自然是山被地所埋,不見蹤影。而《大象傳》解之為“地中有山”,足見其包容思想之純粹。地為順,山為止。即使覆蓋,也依然保有其質,除了陰陽觀,還有什麼樣的哲學理念,能夠含納呢?《易》之真精神,豈不由此而大放光華?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釋詮]初爻:知位之分,曉格之平,以大道的核心體係為價值準繩處理事務,公務人員就能成為真正的人民的勤務員了。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釋詮]《小象傳》說:“明白人格崇高”,公務人員就能自覺地為人民服務了。

[把握]低俗與高雅貌似評判藝術作品或人的舉止談吐,實質卻是對人格的肯定與貶抑。中華傳統文明無論遭受過怎樣的罹難,一直不改物質上的知止和精神上的兼收並蓄,恐怕正是西方文化所最為恐懼的。“文明衝突”、“黃禍論”,表現的不正是這些自私的小人嘴臉嗎?當“跑跑”這個忤逆不孝之徒,遇到為人民服務這一大公無私的真正普適的思想價值,而不是以私有為本的“普世價值”之時,除了自絕於人類,也就只能當豬做犬,恨自己沒有生在狼窩了。那麼,在關鍵時刻拋棄生養他的老娘,豈不又正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範美忠的誠實,正是無恥無畏者賣主求榮的現身說法。

六二,鳴謙,貞吉。

[釋詮]二爻:不只思想上要有平等思想,舉止上也能夠處處體現平民的作為,才能稱為高尚的正人君子。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釋詮]《小象傳》說:“平等待人,表裡如一”,是道德高尚的本質。

[把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能,施予人。但就是不應該將己所欲,施之於人。中西心靈意識的差別不是清楚得很嗎?只有那些沒有被“自由”的專制思想洗腦的人,才能高下立判。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釋詮]三爻:勤懇公正,由始及終,堅持不懈,就是受人尊敬的楷模。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釋詮]《小象傳》說:矢志不移,勤懇為民的公務人員,百姓永遠景仰他。

[把握]人生的路到底越走越寬,還是越走越窄,不是哪一個哲學論斷或名人名言所決定的。而是個人行為施予社會後,作用反彈的結果。付出得越多,人生的路就越寬;索取得越多,人生的路就越窄。難道還會有別的道路可走麽?

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經久篇章的,不是皇帝、總統、元帥,而是思想家、道德家。

六四,無不利,撝謙。

[釋詮]四爻:宣傳、推廣謙虛做人的美德,對任何人都有好處。

《象》曰:“無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釋詮]《小象傳》說:“推頌謙虛美德”,明示做人的基本要求:就是擺脫動物世界的叢林法則。

[把握]謙虛是“順而止”,不是能而讓。這是謙虛的真假之判。所以《程傳》曰:“凡人之謙,有所宜施,不可過宜也。”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釋詮]五爻:對不具備平等公正品質的邦國、團體、個人,用與他相鄰邦國、團體、個人做範例進行聲討、征伐,是正義的事業,不會有損失。

《象》曰:“利用征伐”,徵不服也。

[釋詮]《小象傳》說:“以典型為標準伐惡討逆”,而不姑息養姦,才能捍衛人格,巨集揚正氣,不使文明墮落。

[把握]由此爻辭可見,中華文明的是非標準是涇渭分明,剛毅果決的。那些無是無非、“老好人”只是奴化思想的變種,並不是中國人的正常習慣。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徵邑國。

[釋詮]上爻:以正人君子或優秀團體為典範,進行整頓教育,才能培養團體、組織堅守職業道德,巨集揚正義的品質。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利用行師”,徵邑國也。

[釋詮]《小象傳》說:“典型的精神感化”,是有限度的;所以,必須要對悖逆人道者施以刑罰,才能真正實現平等、公正的目標。

[把握]註意精神的虛化性,教育是手段,要說到做到才是目的。

[總論]《尚書大禹謨》稱:“滿招損,謙受益”,自古以來被中國人奉為至理名言。《謙》卦的全方位論述,更加讓人體會到謙虛美德的至妙之用,和打抱不平的英雄氣概。(風行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