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世还能培养出华罗庚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0 15:55:04


                                               


  ——纪念华罗庚先生诞辰100周年

华罗庚先生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今年11月12日正好是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怀想起先生的丰功伟绩,我们这些后生小辈只有高山仰止的份儿了。

华罗庚小时候家庭贫困,初中毕业后就辍学了,后来又不幸患了伤寒致使左腿残疾。但他在逆境中并没有沉沦颓废,而是奋发努力,刻苦自学数学,终于成为我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数学家。先生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领域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一生留下200多篇学术论文和专著,有的已经成为20世纪数学的经典著作,其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和“华——王(元)方法”等。由于在科学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先生先后成为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法国南锡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他的名字已进入美国华盛顿斯密司—宋尼博物馆,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八十八个数学伟人之一。先生的名字已经载入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

先生还是我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并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了以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质量为内容的“优选法”以及处理生产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并亲自组织和领导了“双法”的普及推广活动,足迹遍及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双法”的推广不仅为节约能源、增加产量、降低消耗、缩短工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培养了一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科普队伍。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话虽如此,但像华罗庚这样的大家,并不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可以产生的。只有在一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时代,华罗庚才能找到他成才的沃土。

华罗庚的成功最早得益于金坛县初中校长王维克的慧眼和帮助。王维克曾当过华罗庚的数学老师,很欣赏他的数学才能和刻苦精神。当华罗庚失学在家时,为了培养这棵数学幼苗,王维克就让华罗庚回母校担任会计兼庶务,并让他兼任初中毕业班的数学教员。这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失学者执教,“亵渎”了中学教员的称号,这让金坛县初中的教师们觉得很丢脸,事情闹得满城风雨,王维克并没有屈服,而是在1930年夏忿然辞职。在华罗庚患伤寒病期间,王维克经常去探望,不幸自己也染上了伤寒病。当华罗庚写的第一篇数学论文被退回后,王维克指导他写出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华罗庚这才名震数学界,1930年,此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这时华罗庚年仅20岁。就是这篇论文,完全改变了华罗庚以后的生活道路。

当时正在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看到这篇论文后,大为赞赏。到处打听华罗庚是哪个大学的教授,大家都说不知道。碰巧数学系有位教员名叫唐培经,知道华罗庚这个人。他告诉熊庆来,说华罗庚并不是什么大学教授,而只是一个自学青年。熊庆来爱才心切,并不在乎学历,当即托唐培经邀请华罗庚来清华大学工作。1931年,唐培经拿着华罗庚寄来的照片到北京前门火车站去接由金坛北上的华罗庚。华罗庚,这位未来的大数学家,当时就是这样拖着残腿、柱着拐仗走进了清华园。起初,他在数学系当助理员,经管收发信函兼打字,并保管图书资料,这是清华对华罗庚的第一次破格使用。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熊庆来还让他经常跟学生一道去教室听课。勤奋好学的华罗庚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把大学数学系的全部课程学完了,学问大有长进。熊庆来对这位年轻人十分器重,有时碰到了复杂的计算也会大声喊道:“华罗庚,过来一下,帮我算算这道题!”两年后,华罗庚被破格提升为助教,继而升为讲师,这是清华对华罗庚的第二次破格录用。后来,熊庆来又选送他去英国剑桥大学深造,这第三次破格,使华罗庚1938年回国后,担任了西南联大教授,当时年仅28岁。

一代数学大家华罗庚竟然凭借着“初中毕业”的学历就冲上了清华大学的讲台,如果没有王维克先生的慧眼识才和精心点拨,华罗庚的名字能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听说吗?如果没有熊庆来先生力排众议,几次三番破格使用,华罗庚的成才道路会那么一帆风顺吗?在我们这个“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的唯学历时代,华罗庚的成才故事更像是一个遥远的神话传说。特别是现在应试教育肆无忌惮,僵化的高考制度还被奉为圭臬,即使是熊庆来先生活到现在,即使华罗庚再有盖世的数学才华,他也没办法把“初中毕业”的华罗庚弄进清华大学工作。 

华罗庚不愧是大家,对他的那个“初中毕业”的最高学历竟然毫不在意,如果他当时想弄一个什么大学学历,绝对比现在要容易的多,可他就是不弄。1936年,华罗庚到剑桥大学留学,这可是一个大好机会,弄个吃香的洋文凭还不是小菜一碟。而且数学家海尔布伦曾就读博士的事问过他:“你打算攻读哪一门课程?我们会为你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华罗庚却回答说:“谢谢你的好意,我只有两年的研究时间,自然要多学点东西,念博士太浪费时间了。我来剑桥大学是为了求学问的,而不是为了求学位。”在剑桥的一年当中,华罗庚完成了11篇论文,每一篇都可得到一个博士学位。但华罗庚最后就是什么文凭和学历也没得到。

这样一个大好时机,就这样被华罗庚白白浪费了,我们现在的学子忍不住要恨铁不成钢了。在这个凡事都讲求功利的时代,本为读书求知的学习,也已经染上了一层功利的色彩。上几年大学,出国留学几年,如果拿不上硬邦邦的或本科或硕士或博士之文凭,好像不但浪费了自己的青春时光,无颜以对江东父老,而且也对不起自己的盖世天才。

华罗庚的这个“初中毕业”的学历就一直保持了半个世纪,直到197911月,华罗庚来到法国南锡大学,参加了该校为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而举行的隆重仪式。学会主席把博士绶带披在华罗庚的中山装上,国歌奏响,华罗庚两行热泪夺眶而出。到了这个时候,华罗庚才有了比“初中毕业”更高的学历。而这一年,华罗庚已经68岁了。

华罗庚作为一代数学大师,成长于艰难的自学环境中,并不是不知道文凭的重要性,但他就是不愿为了那可怜的文凭而浪费掉大好的求学时光。尽管他没有获得什么文凭,但正是这种特立独行的远见卓识,才使他心无旁骛地去追求纯粹意义上的学习,才能只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求知,这才成就了他卓绝千古的学术声威。

华罗庚逝世才二十多年,他传奇的一生读来却让人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先生不幸成长在那个战乱频繁的民国时代,却能在不同的成长时期都遇上伯乐,靠着伯乐的相知赏识,先生奇迹般地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从这点来说,先生的不幸倒是他的幸运了。这让欣逢盛世的吾辈怎能不感慨万端啊!

可惜,世上已无华罗庚,先生已成为这个时代幽远的绝响!

                                             201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