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喻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4:25:21

读书之喻

对于读书,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经典之喻,或令人拍案叫绝,或令人沧然涕下,或令人喟然长叹,或令人捧腹大笑!

  西汉经学家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之初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刘向喻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虽然意境深远内涵丰富,但免不了给人一种说教的沉重。这则读书的比喻经常被我们老师拿来教育学生,可惜青春年少的学生,可能永远不理解,老了为什么还有读书。他们已经读书读怕了,为了父母老师、为了考试、为了高分,总之几乎没有因为爱好去读书的。最应该读书的人却厌恶读书,高考一结束,有学生报仇似的烧书的新闻,多少有点让人心寒。

  清人张潮《幽梦影》中的一则妙喻,以月喻书,其意至深:“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学历之浅深所得之有浅深耳。”同是一“月”,因少、中、老年龄阅历不同,隙、庭、台观“月”地点有别,窥、望、玩“月”方式各异,所得大相径庭:前者仅可观其一二,中者也只能知其大概,只有后者眼界开阔,得其精髓。读书亦然,阅历学历深者才能晓其三昧。这则比喻,让我们看到了原来出现在思乡中的明月,还有如此“功用”。

  同样是少、中、老三个不同的年龄段的读书,董桥将其比作“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在董先生看来,人读书同听雨一样,年岁不同,所得不同。年轻时读书往往不求甚解,及至饱经世事沧桑之后的晚读,才能品出真韵味,悟得深意蕴,进入高境界。 年轻只读快餐式的流行读物,一定不要大惊小怪,它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一段时光。教育家和学者们没有必要痛心年轻人不读经典,因为他们是少年“听雨”情怀。

  说到董桥,不禁又想起他对于读书的“另类”妙喻,他在《藏书家的心事》中,把书与人的感情比喻成男人与女人的关系:“人对书真的会有感情,跟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有点像。字典之类的参考书是妻子,常在身边为宜,但翻了一辈子未必可以烂熟。诗词小说只当是可以迷人的艳遇,事后回忆起来总是甜的。又长又深的学术著作是半老女人,非打点十二分的精神不足以理解:有的当然还有点风韵,但最要命的是后头还有一大串注文不肯罢休!至于政治评论、时事杂文等集子,都是现买现卖,不外是青楼上的姑娘,亲热一下也就完了,明天再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样一种妙喻,虽有点调侃,却透着一种机智,着实让人心跳一番。看来董先生的“无厘头”还是相当有水平的。 如今的年轻人读到这样的精妙比喻,一定不再认为老同志,不懂的幽默和情趣了。 

  读书本来是最平常的事情,就像口渴了要喝水一样简单,不要把它当成一件神圣的大事,一种消遣,一种打发时光的最好办法。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乏味。”今天看来,多少有点夸张的味道。读书是为了心情愉悦,假如仅仅把读书看成一项非完成不可的重大任务,未免太累。

  读书又是一件快乐美好的事情,我最喜欢的读书方式是躺在躺椅上,晒着太阳,在有一搭没一搭中,读着读着。这时候,书应该成了一条温顺柔软的狗,蜷缩在我的怀里陪着我,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读书之喻

  许多名人关于读书的名句也是十分精妙的比喻句。诸如: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把书比喻成了阶梯)

  2,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

  3,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窄的地方,驶向无限辽阔的海洋,

            ——凯勒

  (把书比喻成了一艘船)

  4.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

            ——弥尔顿

  5.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托尔斯泰

  6.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

            ——爱迪生

   7.阅读,是一项高尚的心智锻炼。

            ——梭

    读书的比喻真可谓美不胜收,有说读书如交友的,一卷在手,宛若与挚友促膝谈心;有称读书如嚼青橄榄的,苦涩之余,齿颔留香;有喻读书如嗜烟酒的,有了瘾,就不可一日或缺,缺则惚惚若有所失;有说读书似水的,看似波澜不惊,但流淌着的是激情,滋润着的是心田。然而,我觉得最别致独到的莫过于将读书比之为“搔痒”了,把读书视为一种平常已极的事情,其平常,有如搔痒和抓耳朵一般。  

  中国的读书观念向来是太过隆重了,我们的读书往往为“功名”所累,金榜题名,十年寒窗,因而过于严肃、正经。朱熹将“隆重的读书”从娃娃抓起,着实立了很多规矩。还有那“范进中举”,实在是和泪的幽默。如今呢,且不去说莘莘学子的“黑色六月”,大凡一些单位的“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办法”,总与聘用、晋升挂钩,功利色彩是一样的浓。“读书如搔痒”,乃是将读书学习融入平常生活。你身上哪一处被蚊叮虫咬了,怪痒痒的,即使是在睡梦中也会不经意地搔上几下,这是再平常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总之,读书是自己的事,何能请人代劳?现在捉刀代笔、雇人***的事不时发生,大概正是某些人没有“读书如搔痒”的感受。  

对读书另一生动形象的比喻,恐怕是鲁迅先生说的“如打牌”了。他在一次演讲中说:“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地去打,有时被警察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据称,现在一些领导干部没有时间与精力读书,他们的嗜好不少,忙着哩。忙什么?有道是:“上午围着车子转,下午围着桌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打麻将牌也是忙乎着的一项。为了启发劝诫他们培养读书嗜好,不妨顺着鲁迅先生的思路作一点引申,不知当否:读书如赴饕餮大宴,读书如吼卡拉OK,读书如舞三步四步,读书如按摩洗桑拿,甚至读书如泡妞养小蜜……当然,都不用自己掏腰包。

这些关于读书的妙喻,从不同的角度把人们引入读书的殿堂,让人们感受读书的诸多好处,从而从书中受益,成就读书做事的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