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 : 啄木微言(3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8 08:45:03

2010-10-31至2010-11-06

 

 

(一)央行超发43万亿?

 

 

所谓央行“超发43万亿元人民币”,完全是无稽之谈。广义货币(M2)和GDP之间并无等价关系,前者大致是一国货币化的财富,是种存量,后者是该国每年 的产出,是种增量。记者竟然做了个减法:M2-GDP=“超发”,即69.64-26.866约等于43(万亿元)。

 

 

改革开放32年,M2增速超过GDP很正常。比如78年的房子,因为没有市场交易,不能转化为货币财富,因此不可能进入M2。同样的房子假设到保存到今 天,其价值就可以进入M2,虽然GDP不受影响。

 

 

(二)转基因

 

 

我对转基因一窍不通,虽然我试了看科普读物,但还是不理解。我怀疑这不是专业之外的人能理解和把握的。而对不能理解和把握的东西,缺省的态度就是维持原 状。这是为什么我选择避免转基因食物。

 

 

(三)被妖魔化的土地私有制

 

 

反对土地私有的人总会说土地私有化会导致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他们不知,虽然中国至少从汉代起就实行土地私有,经过两千年“土地兼并狂潮”,到1918年,拥100亩以上土地的大 地主仅占全国土地5.2%,而不满10亩的小地主或农民占地42.7%。相对于欧洲封建时期,这是非常分散的土地占有结构。

 

 

土地私有反对者的下一句就是,土地兼并导致劳者无田,引起社会动荡。这个结论在古代都不成立,因为失地农民不仅可以为地主打工,也可以租地耕种,也就是佃 农。在现代,这句话就是个笑话了。美国只有2%的人从事农业,地主的比例自然更低,因土地而起的“维稳成本”好像比土地公有的中国要低得多。

 

 

(四)“耕者有其田”

 

 

有土地私有制的支持者引用“耕者有其田”,这是有问题的。不允许“耕者无其田”,即租地耕种,在土地存量有限的条件下,就必然有政府主导的土地重新分配, 也就没有真正的土地私有制。

 

 

“耕者有其田”没有经济学依据。现代经济学已证明,只有在某些特定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自有土地才比租地更有效率,在另外一些条件下租地比买地更有效率。土 地私有和契约自由的经济学意义在于,人们可以在各地千差万别的条件下各自找到最有效率的安排。如果在全国强推“耕者有其田”,必然导致无效率。

 

 

“耕者有其田”在逻辑上也说不通。推广出去,难道我们能接受“渔者有其湖”,“商者有其市”,“工者有其厂”,“政者有其国”?要保障“私有”,就要允许 “没有”,强求大家都有,就走到共产的回头路了。

 

 

(五)央企上缴红利比例

 

 

美国S&P500公司的平均派息比率(Dividend Payout Ratio)在上世纪30年代是90.1%,之后逐渐下降,最近10年大约是32.3%。中国央企的派息比率,也就是上缴红利比例,最高只有10%(垄断 型企业,如烟草石化等),一般竞争类(如钢铁运输等)只有5%。消息称该比例“或将上调”至30%,但愿不是空穴来风。

 

 

央企的政治游说能力再显神威,国务院最终确定按最低方案上调,也就是各类企业在原来的基础上上调5%。

 

 

(六)柴油荒

 

 

今天一路上(沿江高速,上海到江苏)都看到无柴油供应的信息显示。谁能知道这“柴油荒”竟是“中国式节能减排”的连锁反应呢?中国式节能减排->拉 闸限电->企业买柴油发电->柴油荒。

 

 

(七)“剩男”时代

 

 

前所未有的“剩男”时代即将到来!根据最新版《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5-49岁的女性还略多于相同年龄段的男性,尤其是30-34年龄段,男女比例为 97.32%,是“剩女”重灾区。但20-24岁年龄段男性已略多于女性,15-19岁男性数量则超出女性12.26%,10-14岁男性超出 18.27%,10岁以下儿童更超过了20%。

 

 

(八)住房的制度“刚需”

 

 

有一对朋友,男方农村户口,女方上海集体户口,想要个孩子。咨询有关部门,是否可跟母亲落集体户口,不允。于是打算买房,这样女方才有“正常”上海户口。 这是真正的住房“刚需”,制度造成的。

 

 

(九)湖北有个“上市办”

 

 

你有没有听说,湖北有个“上市办”!而且最近上市办的官员“伤透了脑筋”,因为很多明星企业对上市“兴趣不大”。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皇帝不急太监急。

 

 

(十)其他两则

 

 

丈人家今年收了约千斤稻子,可得约七百斤大米,足够全家一年口粮,还有余粮可卖。换了在20年前,这七百斤大米是绝对不够的。丈母娘回忆当时一家四口,仅 午饭须淘两斤米,现一家五口,一天只需两斤。生活水平提高,“吃饭”主要成吃菜了。

 

 

上周六回老家,给中学死党发一短信问“在家否?”,五天过去,今天早上收到回信,“在,你勒落答?” 五月份曾给一学术大牛发信,提议一起研究某话题,五个月过去,今天早上收到回信,“好,我们一起做点什么!”我一时晕眩,仿佛坐了时光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