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福建师大附中高考模拟(语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8:03:41

2010年福建师大附中高考模拟试卷

语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不尽长江滚滚来。

(2)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 《归园田居》)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师说》)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苏轼《赤壁赋》)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训俭示康①

司马光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御孙②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③以餬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⑤,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有删节)

【注释】

①康:指司马康,司马光的儿子。②御孙: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③正考父饘粥:正考父,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夫,孔子的远祖。饘,稠粥。粥,稀粥。④季文子相三君:季文子,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季孙行父。三君,指鲁文公、鲁宣公、鲁襄公。⑤服行:实行。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吾不以为病                           病:疾病

B.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         非:不对

C.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丰:丰收

D.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                 达:显达

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作者“以俭素为美”的一组是(    )(3分)

①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②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③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④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⑤夫俭则寡欲           ⑥聊举数人以训汝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中第一段多处引用孔子的话语,又把“古人”与“今人”对“俭” 的不同态度作对比,目的都是为了能更明确地提出论点。

B.文中叙举“先公”宴客从俭之事,是以长辈的身分,从家风的角度进行正面教诲,娓娓而谈中尤显亲切,让人更易接受其主张。

C.文章最后一段举正考父、季文子的例子是从正面说明“以俭立名”,举石崇、寇莱公的例子则是为了从反面说明“不俭”必“自败”。

D.从这篇深入浅出的家训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已敏锐地洞察到,一个人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将会影响到他事业的成功或失败。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3分)

译文:        

(2)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3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请说说本诗第一句中“弄”字的表达效果。

 

(2)本诗运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描摹出春山的美景,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内容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梅早就不哭了,她已经忍住了眼泪。她抬起头来,因为她听见瑞珏的哭声。她……不敢看瑞珏的满是泪痕的脸。然而她听见瑞珏的最后几句话,便坐起来,用手蒙住瑞珏的嘴。瑞珏便不往下说了,只是把头俯在梅的肩上,细声啜泣。

梅表姐随张太太到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当瑞珏了解到觉新和梅的旧情后,内心的不安促使她迫不及待地前去向梅诉说自己的烦恼,她希望梅能够放弃觉新,成全自己与觉新的感情。(《家》)

B.成语“舌战群儒”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它说的是面对曹操大军,东吴君臣和战难定。为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面对张昭、步骘等人的诘难,分别以刘备的大仁大义,苏秦、张仪的匡扶人国之谋等予以驳斥,驳得东吴群臣失色无语,为最终说服孙权扫清了障碍。(《三国演义》)

C.《子夜》故事是从上海丝业界大亨吴荪甫和他的二姐夫、金融界大亨杜竹斋乘坐“雪铁龙”汽车前去迎候从老家双桥镇到上海避难的吴老太爷开始的,但没想到,上海城中机械的噪音、耀眼的霓虹、薰人的香气、时髦的男女,都让吴老太爷神经发疼,无法接受。(《子夜》)

D.玛丝洛娃虽然曾指责聂赫留朵夫“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但感动于聂为了改善她和她的难友恶劣的处境四处奔波说情,又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最终之所以没有与他结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她担心他们的结合会影响他的生活,她不愿意接受他为她作出牺牲。(《复活》) 

E.由于深受骑士小说的影响,堂吉诃德梦想做一个勇敢的骑士外出行侠,闯荡天涯,扶困济危,扫尽世间不平,扬名寰宇。虽然他的三次出巡都以失败告终,但仍执迷不悟,甚至在临终前,还特地交代,要他唯一的外甥女必须嫁给读过骑士文学的人,否则就剥夺她的遗产继承权。(《堂吉诃德》)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

(1)贾宝玉见甄宝玉前后心情有什么变化?宝钗得知后有何反应?结果怎样?(《红楼梦》第115回)(100字左右)(5分)

(2)爱斯梅拉达与她的小山羊在广场表演,“这里头有妖法呀,”人群里那个眼睛一直盯着爱丝美拉达的秃头男子阴险地喊道。请说出这秃头男子是谁?他所说的妖法具体指什么事?为什么说他的喊声是阴险的?(5分)

选做(    )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①,硁硁②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③,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注】①果:果断、坚决。②硁硁(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③斗筲(shāo)之人: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孔子看来,“士”可以分为三个等次,其中最低一等的是“言必信,行必果”之人。

B.孔子认为,行事能有知耻之心,奉令出使各国能不辱使命,可称得上是最合乎标准的士。

C.在孔子看来,能够孝敬宗族中的长辈,能够尊重同乡里的同辈,仅能算作次一等的士。

D.孔子认为,由于执政的人器量过于狭小,所以尽管他们身居高位,但也够不上士的标准。

(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结合选段中的相关内容,请概述孔子对“信”的看法。(3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生命的节奏与教育的节奏

冯秀军

①学校生活是一段生命的旅程,教育则是一场深入生命的探险。那些对生命充满好奇的探险者,如蒙台梭利、怀特海、维果茨基,分别在不同的领域中发现了学校旅程中最重要的秘密:生命是有节奏的,睿智的教育期待着与生命的和鸣共振。

②自然拥有自身的节奏,如日月盈昃,寒来暑往;生命拥有自身的节奏,如呼吸吐纳、生老病死。依据自然节奏的启示和生命自身的律动,人类创造了新的节奏,如音乐、诗歌、美术、数字。作为一项面向生命的事业,教育也是一种依据生命的律动而创造的节奏。教育面向生命,就必须探寻生命的节奏,合于生命的节奏,强化生命的节奏,并创造生命的节奏。

③教育的节奏要求教育者对生命节奏的敏感。蒙台梭利从生命的节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教育的敏感期。“当某种特殊的敏感性在儿童身上被激起时,它就像一道光线照射到某处而不是其他什么地方,使得那个被光线笼罩的地方成了他的整个世界。”“如果儿童不能根据他的敏感期所发出的一些指令行事,那么,一种自然征服的机会就永远地丧失了。”因此,教育需要观察和发现,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

④教育又必须等待,必须耐心等待生命的生长。维果茨基从生命的节奏中发现了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和教育最佳期。他用心理学的实验告诉人们,只有当儿童在自己的发展中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时,一定的教育才能有可能进行,这是教育的最低界限。除了最低教育界限外,还存在着最高教育界限,两者之间就是“教育最佳期”。早于或晚于最佳期的教育,或因超出最近发展区而无法对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施加影响,或因停留于现有发展水平而不能有效促进心理机能发展。当我们急于造就神童和天才时,当我们因孩子面对“奥数”一脸茫然而怒火中烧时,当我们心灰意冷,要为孩子贴上不可救药的标签时,或许我们应该提醒自己:再等等看……

⑤基于对生命节奏的哲学解读,怀特海为教育者绘制了一份生命的智力周期图:浪漫——精确——重归浪漫的综合。童年的浪漫为精确阶段积累素材。没有浪漫的冒险,要么是儿童被僵死的知识淹没,并因过早耗尽“内存”而“死机”;要么是教育者面对一个空洞的大脑——从本质上说,教育必须是将已存在于大脑中的活跃而纷乱的思想进行有序的排列,你不能教一个空洞的头脑。所以,当我们听到一个儿童喃喃自语:山坡上开满了妈妈……且慢发出我们的嘲笑——这是一份多么美丽而珍贵的浪漫啊!因此,或许我们更应该这么做:以童年和成年共同的名义,归还童年的浪漫,保卫童年探险的权利。儿童是成人之母,童年的生命体验至少与成年体验同等重要。

(《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年第6期,有删节)

10.下列关于“最佳期的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最低教育界限和最高教育界限依据儿童发展的成熟程度区分,在它们二者之间实施的教育,“最佳期的教育”。

B.教育如果超出教育对象的最近发展区,就无法对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施加影响,因而不是“最佳期的教育”。

C.“最佳期的教育”要求教育不能停留于教育对象的现有发展水平,因为那样就不能促进他们心理机能的发展。

D.急于造就神童和天才的教育,因孩子无法理解“奥数”而“怒火中烧”的教育,都不能称为“最佳期的教育”。

11.下列对“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是                         (    )(3分)

A.生命的节奏中存在着教育敏感期,如果能抓住这个敏感期,就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B.“某种特殊的敏感性”有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但它又不可能长久地存在于儿童的整个世界中。

C.如果儿童能根据他的敏感期所发出的一些指令行事,就有可能获得一种“自然征服”的机会。

D.教育需要观察和发现,而观察和发现的机会是稍纵即逝的,因此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

1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只要对生命充满好奇,即使身处不同领域,人们还是可以同样发现“生命是有节奏”的这一学校旅程中的最重要的秘密的。

B.教育面向的对象是生命,与音乐、诗歌、美术、数字等一样,它也是人类根据生命自身的律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节奏。

C.浪漫——精确——重归浪漫的综合,这是怀特海基于对生命节奏的哲学解读为教育者绘制的一份生命的智力周期图。

D.作者认为,童年生命体验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成年体验,因此,人们或许更应该归还童年的浪漫,保卫童年探险的权利。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5题。

这么近,那么远

刘璐

我坐在窗前写东西,拎着纸和笔走过城市的每个角落,不停地写。因为我知道,城市就要完全变样,这种改变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一点一点地侵蚀原本该有的宁静和安详,以此获得最大的效益。

眼前一切熟悉的陌生着,离我这么近,却又那么远。

房间后面的一片旧民房在不久前市政府的“消灭城中村”活动中终于全部被拆掉了,此时我坐在窗台前看到的只是一片废墟。不过,过不了多久,一定会有一群又一群的勘察人员来到这里,然后是一队又一队的建筑工人,最后就是一排又一排的高楼大厦。高楼的下面会开起各种各样的商店,从酒吧到舞厅。夜晚,这里会亮起炫目的霓虹,那是一种和纯朴无关的奢华夜景。街上会走来许多形形色色的男女,他们在深夜疯狂的嘶吼将搅乱我原本安然的梦境。

我感到有什么东西从我的生活中突然地抽离了,或者什么东西突然地袭入了我的生活。我感到深深的恐惧。

窗口吹来的风弄乱了原本安静地躺在耳角的发丝,我腾出左手在前额整理。微抬起头的那一瞬间,一团黑影透过我不甚浓密的睫毛间的空隙,侵入我的眼球。黑影渐渐走近了,我看见一把又一把的标尺。显然,这跟我预想的毫无差池。我再也听不见窗台后面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声音,还有天黑了,他们的母亲焦急却又慈爱的呼唤声。

总有一天,一切都会面目全非,我知道。

学校门口的河水,已经由浅绿变成了深绿色,水藻如同学校里学生们课桌上的试卷般疯长,刺鼻的气味也由校门口蔓延至整个学校。而城西的造纸厂依旧日夜不停地生产出洁白的纸张。

城市缄默的往昔,沉入斑驳的流光中,化做一缕青烟。

拥挤的街道上“爬”满了如同蚂蚁般的汽车,从轿车到大卡,从大众到宝马。倚在车窗宽大的玻璃上,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会想起小时候那些坐在爸爸的“凤凰大卡”上的日子。那时候的天似乎总是很蓝,空气也好得让人感动,就连那叮叮的车铃声也异常的清脆动听。而我总是快乐地唱着歌,或者幸福地听着爸爸讲故事。可是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都回不去了。我只能一脸茫然地继续倚在车窗宽大的玻璃上,在这个到处都是立交的城市“爬”上去又“爬”下来,机械而又无味。

我不禁在想,是否真的有一天,这个城市会变成由几百层的高楼和无数的立交组成的钢筋水泥森林?到那个时候,是否会有许多“可怜”的人“可怜”到从来到这个世界到告别这个世界都未曾见过阳春三月漫山遍野的红杜鹃?不得而知。

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历史的脚步不会因为怜悯而驻足。除了面对,我们别无选择。

只是,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你依然会柔软地想起那个曾经温暖过你的小城,只是,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你依然会柔软地想起那个曾经温暖过你的小城,熟悉而又陌生……

(选自《读写月刊》2009.1-2合刊)

13.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虽然,作者对在“消灭城中村”活动中被拆成废墟的旧民房感到惋惜,但对将会建成的排排高楼大厦又充满了深深期待。

B.在“‘爬’满了汽车”的情境中追忆坐在“凤凰大卡”上的快乐日子,表现了作者对过去那种简朴而又幸福的生活的眷恋。

C.文中最后一段“熟悉而又陌生”,既与第二段的“熟悉的陌生着”相互照应,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D.面对现代文明对人们生活的侵袭,作者感到“恐惧”,写下此文,意在表达能够回到宁静、安详、纯朴的过去生活的希望。

E.文章标题“这么近,那么远”言简意丰,虽然只有短短六字,却丰富地表现了在现代文明侵袭下人们生活产生的变化。

14.文中画横线处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答:           

15.不断发展的现代文明,虽然带给人们诸多的便捷和舒适,但同时也让人们产生了不少的困惑与迷惘,请结合文本,探究现代文明有哪些负面影响?(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有一种进取的状态叫做“疯”

忆 君

谢娜出生在一个文艺家庭,父母都是当地的文艺骨干。六岁那年,谢娜跟随父母演出,她第一次在舞台上扮演媒婆居然引得全场爆笑,让人们第一次见识了她的舞台魅力。1994年,谢娜在一次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这次得奖让谢娜大受鼓舞,她壮着胆子,一个人离开家人来到北京参加全国推新人大赛,但因为普通话不标准,初赛就被淘汰了,宣布结果那一刻,她当场大哭起来……

出师不利后,谢娜从中江来到成都表姐那里散心。一次和表姐的同学吃饭时,表姐劝说谢娜去报考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童年时期的表演欲望再次被激发了,谢娜想试一试。于是,表姐通过熟人找到了院长,让谢娜先到学校做一年的旁听生,第二年再考,院长答应了,留下了她。

谢娜的普通话里带着四川话,四川话中又带着中江话,只要她一说话,同学们就会笑她。但谢娜这丫头一点不害臊。每天拿着一本书在教室的走廊上练口齿,坐在那儿大声念着顺口溜:“八百标兵奔北坡……”“O”“P”不分的发言,引来同学们不耐烦地喝斥:“你别在这儿发疯丢人啦。”她心里难过得不行,却依旧不挪身子,在那儿摇头晃脑:“八百标兵奔北坡……”旁听了一年之后,谢娜以第一名的专业成绩考入了本校表演系,令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对她刮目相看。

三年后,当谢娜第二次站在全国推新人大赛上时,和第一次的茫然失措相比,此时的谢娜成熟得像是换了一个人。她在比赛设定的短剧中饰演一名充满爱心的盲女,逼真的表演感动了每位评委,获得了那一年的推新人大赛影视表演十佳金奖。

得了冠军,马上就有人找谢娜拍戏。有一个正在三亚拍戏的导演说戏里正缺一个角色,要她过去演这个角色。接到邀请后,谢娜又激动又兴奋,打起行装直奔三亚。可是,一到那里,她整个人都沉入了谷底,剧组因为她是个新人,又没读过北电什么的,根本就没她的戏。一个月时间里,她就在剧组里给“腕儿”们梳头,帮他们用吸油纸在脸上吸油。后来,在她的恳求下,导演才勉强让她演了一个小角色。因为自己什么都不是,演的角色根本没有她挑选的余地。这让她看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好强的她决定去考学。从三亚回来,谢娜又“疯”了个够,令家人瞠目结舌:她竟然一口气报考了北电、中戏、军艺三个学校!

失败,失败,还是失败!三战皆输的谢娜无颜也不愿回四川,决定继续留在北京寻找机会。

2004年,是她最难忘的一年,她第一次脱下戏装,拿起了话筒站在主持人的舞台上,从没有主持经验的她,从头到尾都在笑在闹。一二期节目下来,观众的反应很不好,她走进网吧打开网页,网上骂声连天,句句如刀似枪!她泪流满面地走出网吧,回到住处。她给搭档何炅打电话说:“我不想做了,做主持人可能不适合我,还是安安心心去演个小角色挣点小钱。”何炅劝她:“你在台上这么闹腾,这么开心,我觉得挺好的。不如这样吧!你干脆一‘疯’到底……你再坚持几期,哪怕每期多一个人喜欢你,都是一种成功。”她答应何炅再坚持几期,继续用自己的疯劲儿去驱散观众心头的不快和沉闷。从那时到现在的四年时间里,谢娜在节目中给大家带来的快乐总是“突发”式的,让人忍俊不禁。每次只要她一出场、一开口,就会笑倒一大片,乐翻一大堆。

“疯”是一门技术活。《快乐大本营》比原来更火了,谢娜也火了!人们对谢娜的评价是:“她的主持轻快、活泼,非常有亲和力,只有快乐的人,才能传递快乐!”

人生不可能没有困难和挫折。当人生遭遇不顺的时候,我们能做什么呢?像谢娜一样“疯一疯”吧,直到日子慢慢变好,直到雾散云开,直到自己在群星中闪耀。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因为有第一次在舞台上扮演媒婆即获成功的经历,谢娜不甘于在演讲比赛中仅获二等奖,因此决定进京参赛。

B.报考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除了谢娜本人从童年起就有表演欲望外,她表姐的劝说因素更是不可忽视。

C.在念顺口溜招致同学喝斥后,谢娜依然摇头晃脑地念着“八百标兵奔北坡”,这是她在抗议同学对她的不尊重。

D.获得“影视表演十佳金奖”后,当谢娜接到拍戏邀请,她以为自己已正式进入演艺生涯,因此“又激动又兴奋”。

E.从“骂声连天”到“乐翻一大堆”,“闹腾”“开心”的主持风格不仅成就了谢娜本人,也成就了《快乐大本营》栏目。

14.在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主持人之前,文中提到谢娜曾经遭遇的挫折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答:

 

 

15.在作者看来,当人生遭遇不顺的时候,应该“像谢娜一样‘疯一疯’”,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疯”的含义的理解。(6分)

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回答问题。(3分)

老师:乔治,你上来,在地图上找出美洲。

乔治:在这里,老师。

老师:很好,非常正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发现了美洲?

众学生:是乔治。

我们知道,美洲大陆是1492年哥伦布发现的。材料中众学生之所以会答成“是乔治”,与“你们知道是谁发现了美洲?”问句存在歧义有关。

(1)请你说出问句意思的两种不同理解。

理解一:

理解二:

(2)如果要把问句的答案指向“哥伦布”,可以在“发现”之前加哪些文字?(不超过6个字)

 

 

 

 

 

 

 

 

17.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1】日前,上海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语文在其中4所高校中成了不考科目。对此,校方给出的解释是:“不是因为语文不重要,而是为了减轻考生负担”“自主招生考试并非高考,功能侧重于选拔专业人才”。

【材料2】很多年前,复旦大学老校长、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就曾表示,如果哪一天复旦大学要是能够自主招生的话,我第一天先考语文,如果语文不及格,就不用再参加其它的考试了。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2)对上述材料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

 

 

五、写作(70分)

18.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家由我装,我家由你装,只要别和从前一样。”这是中央电视台《交换空间》栏目主题曲中的歌词。对这歌词,有人说它非常好,“只要别和从前一样”表达了人们渴望改变的诉求,合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有人说它太过绝对,要把“只要别和从前一样”改成“只要别和从前都一样”,这样才能既体现人们对美好过去的怀念,也能表达对充满憧憬的未来的追求。

对这一争议你是怎么看的?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脱离文字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0年福建师大附中高考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一、(一)1、(1)猿猱欲度愁攀援    无边落木萧萧下

(2)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羁鸟恋旧林

(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每处1分,有错、漏、添字的该处不得分。)

(二)2.D。A 项“病”的意思是“缺陷”, B项“非”的意思是“非议”, C项“丰”的意思是“使……富足”。 (3分)

3.D。第②句表述的是当时能不奢靡的人很少,第③句表述的是“居位者”不能助长奢靡之风,第④句引用的是御孙的话。

4.A。错在不是“为了能更明确地提出论点”,而是为了更充分地论证论点。(3分)

5.(1)古人把节俭当作美德,现在的人却因为节俭而相互讥讽议论。(“以……为”、“乃”、 “诟病”各1分。)

(2)你不只是自身应当实行,(还)应当用来教诲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风气习惯。(“徒”、“身”、“训”各1分)

【参考译文】

一般的人都把奢侈浪费看作光荣,我心里独自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别人都讥笑我固执、不通达,我不把它当作缺陷,回答他们说:“孔子说:‘与其不恭顺,不如固陋。’又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那是很)少的。’又说:‘士人有志于道,却把穿得不好,吃得不好当作羞耻的,(这种人是)不值得同(他)谈论的。’古人把节俭当作美德,现在的人却因为节俭而相互讥讽议论。唉,(真)奇怪呀!”

近年风气习惯更是奢侈浪费,当差的穿上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上丝织品作的鞋。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担任群牧司判官时,客人来了未尝不摆设酒席,有时(给客人)斟三次酒,(有时给客人)斟五次,最多不超过七次。酒是从集市上买的,水果限于梨、栗子、枣、柿子之类,下酒的菜限于肉干、肉酱、菜汤,器皿用具(只是)瓷器和漆器。当时士大夫家都是这样,人们不会相互非议。(那时)聚会次数多而礼节殷勤,食物简单而情意深厚。近来士大夫家,酒(如果)不是(按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果品菜肴(如果)不是远方的珍贵奇异之品,食物(如果)不是多样品种,器皿用具(如果)没有(摆)满桌子,(就)不敢会聚宾客朋友。(为了会聚宾客朋友),常常要(用)几个月的时间经营准备,这样以后(才)敢发出请帖。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认为(他)鄙陋吝啬。因此不跟着习俗顺风倒的(人),大概太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居官位有权势的人虽然不能禁止,(难道能)忍心助长这种风气吗?

御孙说:“节俭是人们共同的道德;奢侈是最大的罪恶。”共同,就是相同。说的是有道德的人都是从节俭中来的。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少贪欲,就不会被外物所役使,可以走正直的道路。一般的人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使罪恶远离,使家庭富足。所以说:“节俭是共同的道德。”奢侈就会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多贪欲,就会贪恋羡慕富贵,走不正直的路,招致祸患;一般的人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胡乱浪费,败家丧身。因此,(如果奢侈),有地位的人必然贪赃受贿,居住在乡间必然盗窃他人财物。所以说: “奢侈是最大的罪恶。”

古时候正考父用粥饭维持生活,孟僖子(由此)推知他的后代必定有显达的人。季文子给三位国君作过相国,(他的)小妾没有穿丝绸,马没有吃小米,有地位的人认为(他)忠于王室)。……石崇拿奢侈浪费来向人夸耀,终于因为这个被处死在东市。近年寇莱公的豪华奢侈,在一时间可称第一,但是因为(他的)功业大,人们没有非议他。(他的)子孙习惯了他的家风(仍然豪华奢侈),(导致)现在多数穷困。其他因为节俭而立下声名,因为奢侈而自取败亡的人很多,不能全部列举。姑且举出几个人来教诲你。你不只是自身应当实行,(还)应当用来教诲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风气习惯。

(三)6.(1)“弄”字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山光物态”在春日中所呈现出的勃勃生机,(1分)赋予万物以活跃而又和谐的情态和意趣。(1分)

(2)诗歌先以“山光物态弄春晖”的实写,从整体入手,渲染出春山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2分)再以“入云深处亦沾衣”的虚写,引导人们去想象云卷雾绕的深山奇景,虚景与实景相互生发,渲染出极富诗意的意境。(2分)

二、(一)7.A、E。A项错在:从“我真想我走开,让你们幸福地过日子”看,瑞珏的情感是矛盾的,“迫不及待地前去”也与作品的实际内容不符;E项错在:堂吉诃德临终前临终前终于醒悟过来了,他交代的是他的外甥女不能嫁给读过骑士文学的人,否则就剥夺她的遗产继承权。(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8.(1)见甄宝玉之前,贾宝玉对他一直是心生向往的,(1分)见面后,因不投机于甄宝玉所谈仕途经济、显身扬名之言,觉得烦闷之极。(1分)宝钗得知后,也用“做一个男人原该要立身扬名的”等话劝他,(1分)宝玉听后,更为不悦,旧病又被勾起,(1分)几天后,饭食不进、人事不省。(1分)

(2)是副主教克洛德。(1分)妖法指的是:爱斯梅拉达问小山羊月份,小山羊就在小鼓上敲了一下,那时正是一月;(1分)问是几号,小山羊敲六下,那天正是六号;(1分)问是几点,小山羊敲七下,那时恰好是七点。(1分)这表演本是训练出来的,但克洛德为达陷害目的,却诬其为 “妖法”,因此说是“阴险”的。(1分)

(二)9.(1)C。错在次一等的士不是指“能够孝敬宗族中的长辈,能够尊重同乡里的同辈”之人,而是指“被宗族中的人称赞能孝顺父母,被乡党们称赞能尊敬兄长”的人。(3分)

(2)在孔子看来,讲信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1分)没有这个立身之本,就会行之不远。(1分)同时,孔子认为,讲信用需要懂得道义,合乎道义,在不合道义情况下不懂变通,仍一味讲信用,那也是不可取的。(1分)

【参考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那是像石块那样坚硬(固执己见)的小人物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算得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