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高危窑洞里艰难度日是“享受”还是折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7:40:20

任世琛的博客

——甘肃省正宁县西坡乡南桥村三组村民高危生活图像纪实

 

任世琛

   任世琛   摄影报道


 


“西坡乡南桥村076号”是魏拴文家的门牌编号。往日稚嫩的手掌随着门牌号的褪色也沧桑变老。



天空布满了阴云,80高龄的任德海(前)老人在自家的窑洞前用铁锹收拾牲口家禽的粪便,老伴在不远处双手拄着拐杖张望 ,在一旁的小宠物狗抓紧时间在地面寻找可吃的东西。



 49岁的姚西娥在自己居住的窑洞里的木箱子寻找物品。塌方数次的窑洞顶部,她们家只好找来木柱子顶住,以防窑洞的顶部塌方掉土。



魏拴文和自己的妻子范粉琴在窑洞里用传统简陋的石头磨子磨面。



面对记者全村人要求记者给他们拍个集体合影,他们说,这是全村人第一次拍合影。从老老少少疑重的表情里,我们读懂了他们生活的不易。



茶余饭后,村子人集中到一起聊天逗孩子 。



这是全村人唯一的生活用水点。水是天上的降雨和山上的流水汇集而成。



李根远和妻子在打碾场收拾自家的粮食。当地人打碾粮食的场地就是在地里碾平一块地,用来打碾晒粮食。



李根远手举儿子李涛涛的照片,心里难免有许多愉悦之情,因为自己的儿子是这个村祖祖辈辈唯一的一位走出大山的大学生。



魏拴文双手拿着自己的最低生活保障证。他说:有这个证可以领钱。



49岁的姚西娥抱着孙子,站在自家的“粮仓”前一筹莫展。她说:我们这窑洞在2008年地震的时候特别吓人。



窑洞前现代化的电视接收器,当地人把这种接收器叫“锅”。



4户人的村庄每人家里都养一条狗,用来看家 。



 一岁半的葛义选(男孩)在自家放柴火的窑洞前一人玩耍,他是该村最小的一员。



一只白色的小宠物犬跑过空旷的村庄。



49岁的姚西娥抱着自己的孙子葛义选站在窑洞外向内张望。 窑洞内支撑的柱子不知能支撑多久,能有多大的力量支撑住窑洞的全部土方。



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硕大的南瓜和谷子,是这个村子农民的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



魏拴文回家到院子,看见妻子范粉琴正搀扶着自己年迈患重病的老母亲坐到门外。金黄色的玉米和贫困的日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魏拴文和妻子范粉琴的着装实在让人心寒。



魏拴文家的窑洞用一根木柱子顶立,防止塌方。

魏拴文戴的还是八十年代初的电子表。他说这表是好心人20年前送给他的,他很珍惜爱护。

  一贫如洗的魏拴文家。他说他和妻子及母亲都睡在唯一土炕上。因为年迈患重病的母亲行走不便,他和妻子要照顾。

一筹莫展的魏拴文坐在自家的土炕上抽烟

魏拴文家厨房一角。

4户人的村庄正宁县西坡乡南桥村三组(石洼小队)全貌。

村民李根远和妻子及从外地打工归来的姑娘站在自家窑洞前。

任德海老人和老伴梁发在自己居住的窑洞里。

 

 

高危窑洞里艰难度日的四户人家的村庄(图片故事)

 

任世琛   摄影报道

 

     2010年10月23日上午,从甘肃省正宁县县城出发,车子行走一个多小时后,进入了甘肃省正宁县西坡乡林场。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20多分钟后,便进入了甘肃省正宁县西坡乡南桥村三组(石洼小队),也就是当地家喻户晓的4户人家的村庄。

在山下的路边抬头张望,两排好似废弃的窑洞进入了记者的眼帘,没有发现一个村民的影子,只听见隐隐约约的狗叫声。随同记者采访的赵师傅直言不讳的告诉记者,这就是4户人家居住的村庄,村民可能都上地收玉米或者到山里放牧去了......

  在四处张望后,发现路对面的山下有农民在打碾粮食扬场,当我们走到他们跟前时,好奇的目光在不停的打量着我们….

 李根远和爱人放下手里干活的工具说:我们这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几乎一年四季见不到一个外来人员,没想到你们能来我们这里。李根远腼腆低声的告诉记者,我们石洼小队以前有8户人家在这里居住,这几年先后把4户人家搬到乡上和生活条件好的地方去居住了,这里的学校也买给一个搞建筑的个体老板了,现在这里只剩下4户人家10多口人坚守这个村庄,年龄最大的已经80多岁,最小的只有一岁半,全是老弱病残。李根远停顿片刻后,沉重的表情突然露出了喜悦的表情。他说:我有一个儿子,一个姑娘。儿子李涛涛是这个村庄祖祖辈辈唯一一个走出山门的大学生。姑娘李云因学校太远,初一便早早辍学到城里去打工了,这几天回来看望我和她妈妈。

80高龄的任德海老人见到记者的第一面就是使劲把我们往自己居住的窑洞拉!行走不便的老伴梁发双手拄着拐杖还急急忙忙给我们倒水沏茶。任德海说:儿子一大早到山里去放牧了,每天都要到天黑才回家。所以家里只剩下他和行走不便的老伴来“看家”,不要让狗娃子把家里的鸡给咬死吃了。任德海抽了一口旱烟,大声叹了一口气说:我和我的老伴都七老八十啦!在这窑洞里凑合着住一住都无所谓,而年轻娃娃怎么办呀!这窑洞现在很不安全,一天到头,不是掉土块,就是裂缝,万一哪天出事,全村的人就没啦!任德海老人还回忆说:这窑洞四十年到初他到这个村庄那会就有,可能最少有80多年啦!

离开任德海老人家,在门外等待已久的姚西娥也让记者到她家去看看,进入姚西娥家,记者被眼前的一幕惊呆啦!住人的窑洞中间用3根很高的木柱子顶着,抬头一看,还有几处掉落土块后遗留下的大缺口,看后让人提心吊胆不说,还是不是的出冷汗。姚西娥说:再害怕也得住,若不住的话,就到窑外,窑外更不敢住,这深山老林动物有多,不把人不吓死。

魏拴文听说有记者到他家,他赶紧把在地里收拾玉米的妻子叫回来,两人在院子里不停的忙,一会扫院子,一会给看门狗喂食,一会给年迈的母亲递水喝。还拿来很长的板凳让我们几个人坐。魏拴文说:他年迈的母亲身患重病多年,一直都是她妻子范粉琴在伺候,家里的收入除了政府发的低保之外,就是卖些玉米,来维持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