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湖 许士中】配合共修《楞严经》了知:“悲欣交集”原是佛教语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5:48:18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 (节选)

。。。。。。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于是,阿难以及大众们,一时身心了然明悟,得到大开示,观仰到了佛菩提和大涅槃的境界。就像有人因为有事远游,还没有归家便知道了他归家的道路,法会中的全部大众、天龙八部、有学无学二乘,以及那些所有新发露其心的菩萨。其数多如十恒河的沙数,都得见了本心,远离了尘垢,并获得法眼妙净。本来是属比丘尼,听完了这偈语即刻成就为阿罗汉。无量的众生,都发露了正等正定觉心。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阿难整肃了衣服,在大众中合掌顶礼,他心迹圆明,悲喜交集,为了利益未来的众生的缘故,拜佛说道:大慈大悲的世尊,我现在已觉悟了成佛的法门,在其中修行能够得获无疑惑。常常听如来佛说这样的话,自己还未得度,即先度别人,是菩萨发的心愿,自己觉悟圆通,又能够使他人觉悟,是如来佛应世的原因。我虽然还未度入圣地,却愿度末法世间的一切众生得入正道。世尊,这些众生离开佛越来越远了,而邪道法师所说的法,有如恒河沙那样的多。要想摄收妄乱的人心,令其进入正觉,如何能使他们安立道场,远离开各种魔事,并使他们所发的菩提心不得退却呢?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这时,世尊在大众中对阿难称赞道:善哉善哉,你所问的如何安立道场,救护末法世中沉溺的众生。现在你仔细听我说。阿难和大众皆欣然承领佛的教诲。如来说:阿难,你常听我在毗奈耶中宣讲的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收摄其心说的就是戒,由戒而生发定,由定而开发慧。这就叫做三无漏学。阿难,什么叫做摄心?我称之为戒。就像这世界中的六道众生,如果其心不淫,就不会随顺他们的生死而相续轮回。你修习正觉三昧,原本是为了出离尘世的劳苦,那么,淫心不除灭,就不可能脱离出尘世。纵然你有很多的智慧,甚至有禅定现示面前,如果不断除淫心,那必会堕入魔道。上品者成为魔王,中品者成为魔民,下品者成为魔女,这些魔也有跟随的徒众,并各自以为已修成无上道。在我灭度以后的末法时代之中,这众多的魔民会在世间昌盛炽烈,到处施行贪淫魔道,并且以此为善知识,使众生没落到爱欲坑中,从此失却了菩提正道。你教世人修正定正等正持,首先要断除淫心,这就叫做如来先佛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所以,阿难啊!如果不断除淫心而去修习正道,就像蒸沙石想使其成为饭一样,纵使经历百千劫的时间,最终仍只是热沙而已。为何会如此呢?因为这本来就不是饭,只是沙石罢了。如果你以充满淫欲的身体去寻求成佛的妙果,即使你得了奇妙的悟解,它却只是淫根,终究还是淫。到最后还是会轮转在三涂中,必然不能脱出这个轮转。佛的涅槃境界,通过怎样的道路来修持证得呢?必须使淫欲动机欲身欲心都断灭掉,以至于连断灭都没有了,这样对于佛菩提才是可以希望的。我这样说的,才叫做佛说,不像这样说的,就叫做波旬说。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还有十方世界的六道众生,如果其心没有杀戮之念,就不会随顺其生死的相续而轮转。你修习正觉三昧,为了是要脱离尘世的劳苦。如果杀心不能断除,便不可能脱离尘劳。纵使有许多智慧、禅定现示面前,如果不断除杀心,必然堕入神魔道。在神通之中,上品之人成为大力鬼,中品成为飞行夜叉和各种鬼师等等,下品成为地行罗刹,这些鬼神也有其徒众,均亦自称得无上道。在我灭度以后的末法时代中,这众鬼神将在世间炽盛昌繁。自己声言从食肉得到了菩提路。阿难,我叫比丘们吃五净肉,这些肉都是我的神力化生出来的,本来就没有生命根的。婆罗门居住的地方,大地多半蒸湿,加上有许多沙石,草菜不生长,我就加持大悲咒神力,以此大慈悲,假托成为肉,你们即吃到了这种味道。无奈如来佛灭度以后,你们吃众生的肉,还称自己叫佛弟子。应当知道,这些吃肉的人,即使心开悟以为入了正觉,他们仍只是大罗刹,终将得报应而沉入生死苦海,根本不是佛的弟子。像这样的人,相互残杀,相互侵吞、蚕食而没有完结,哪里可说这些人能脱离三界呢?你教世人修持正道,第二要断除杀生。这就叫做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所以,阿难啊!如果不断除杀生,而去修习禅定者,就像有人堵塞自己的耳朵高声大叫,却希望别人听不到,这叫做欲盖弥彰。持戒清净的比丘和众菩萨在不同的道路上行走时,不会去践踏有生命的小草,更何况是用手去拔。什么叫做大悲怜呢?就是悲怜人们取那些众生的血肉来作食物。如果那些比丘,不穿来自东方的丝绵绢帛做的服装,不著本土产的皮鞋裘衣,不饮食乳汁奶酪,这样的比丘才称得上真正在自己有生之世不计酬报,并还清了宿世的债务,从而不游于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之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身上穿的东西,也就是色缘事物,正如人吃了地中生出的百谷,脚却没有离开土地,必然使自己的身心同各种各样的众生有缘。如果这人将身体和心分开,将身体的需要和贪杀贪欲分开,那么,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解脱者。像我所说的,才叫做佛说。不像这样说的,即是波旬说。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诱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此外,这世界中的六道众生,其心无偷盗之念头,就不会随顺其生死而相续轮转。你修习三昧正觉,原本是要脱离尘世的劳苦,那么,偷盗之心若不断除,是不可能脱离尘世之苦的。即使你有很高的智慧,甚至禅定现示于前,如果不断除偷盗之心,必然堕入邪道。在邪道中,上品者成为精灵,中品成为妖魅、下品成为邪人。这些鬼魅群邪,也有自己的的徒众,并且各自以为成就了无上道,在我灭度以后的末法之世,很多这类妖邪将在世间炽盛,它们潜藏著欺骗阴险,自称为善知识,各自声称自己得了上人法,以此来炫耀迷惑那些无知识的人,恐吓他们使其迷失本性,它们所经过的地方,那里的家庭就会耗散殆尽。我教导比丘们,遵循一定的规矩行乞食物,使他们放弃贪心,走上菩提正道。这些比丘们,自己不烹煮食物,只将自己残余的生命,漂泊旅行在三界之中,给他们指示出生命只是一次往返而已,使他们离去三界便不再返回。什么叫做贼人?假借穿著我的衣服,任意贩卖佛法,而造作各种恶业,嘴上讲的都是佛法,却又不是出家受了具足戒的比丘。像这样的小人之乘,由于他们疑惑迷误无量的众生,使众生们堕入了无间地狱。如果我灭度后,有哪位比丘发愿心要修持正道,能在如来的像前,在身上燃上一盏灯,或烧一个指节,或在身上点一柱香,我说这个人无始无终的宿债一时便会勾消了结。长久出离世间,便永远脱离各种漏行。虽然没有即刻明白无上的正等正觉之路,但这个人已下定决心修佛,如果不能为此而舍弃种种微细业因,纵然修成无为法,必终将轮还为有办法中的生人,而还报其宿债,这就与我从前食马麦的事一样。你教诲世人修持三昧正觉,要断除偷盗,这叫做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所以说,阿难,如果不断除偷盗而修禅定,就如有人用水去灌漏桶而欲求其装满,即使经过无数劫的时间,终将不会装满的。如果诸比丘,除了自己的衣钵之外,不蓄分寸私财,行乞来的食物吃不完的就用来分施给饥饿的众生,在大集会时,合掌礼敬众生,即使有人骂你也如同听到称赞之言。这样必定会使得身和心二者都可以舍弃。能将身躯血肉与众生们共存,不将如来所说的不了义歪曲为自己理解,并以此去迷误初学佛法的人,佛授印这样的人是得了真正的正觉的。像我这样说,才叫做佛说,不像这样说的,即是魔王波旬说。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沈三苦海。不成三昧。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如是世界中的六道众生,虽然身心没有杀盗淫的念行,这三种行持已经圆满,但如果说大谎话大诳语,那么,他修持的正道是不会清净的,反而会成为爱欲,成为魔道,最终失却了佛种。所谓没有得而说得,没有证而声言证,或者追求世间的尊荣显贵,在人的面前宣称,我现在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辞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果位等等。希望人们在他面前恭敬咏赞他,贪图人们供养,这是一种外道修行,早就消毁灭却了佛种,就像有人用刀砍断了多罗木一样。佛授记这样的人,永远残损了善根,不会再有妙知觉见,沉入三苦海中,不能成就三昧正觉。我灭度以后,要众菩萨和阿罗汉们,在末法之世中去应现其身,显作种种形相,去济度那些流于轮转之中的众生,这些菩萨和阿罗汉们有的应身作沙门,有的应身作白衣,有的应身为居士,有的作人间帝王、宰官,或者童男、童女。这些应身,甚至于有淫女、寡妇,奸偷屠贩,并与他们做同样的事情。通过称道礼赞佛法,使这些众生的身心入正觉三摩地。但始终不说出自己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阿罗汉。他们不泄漏佛的奥妙密因,不轻易将佛的密因说与未学之人。唯有除了在生命终结之时,暗中遗言告知自己是何人而已,他们不是惑乱众生,不是大妄语。你教诲世人修持正道,然后要断除那些大妄语,这叫做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所以,阿难,如果不断除大妄语,就像雕刻人的粪便为檀香果的形状,想求其散发香气,可是却一无是处。我教导比丘们诚心安立道场,将这四威仪施行在一切行为中,不要有任何虚假。什么叫做自称得了上人法呢?比如穷人妄自号称帝王,只能自取诛灭。更何况是法王,哪里可以妄心窃取。发心不诚,成就果位就会曲折多磨,这样来求佛菩提,就像去咬自己的肚脐,试问有谁能够做到呢?如果众比丘心如直弦,一切都是真实的,他们就能修入正德正觉,永远不会有魔事。我授印这样的人得获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像我这样说,叫做佛说,不这样说,即是魔王波旬说。

 

回复 | 推荐给朋友 | 转贴  举报

 
试解弘一大师临终绝笔之心境
平 湖 许士中


弘一大师的绝笔“悲欣交集”(书于1942年)   弘一大师在1942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日)午后8时,安详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临终前3天即农历九月初一下午6时,书“悲欣交集”四字并自注“见观经”一纸交侍者妙莲法师,为其最后绝笔(见附图)。如何解读,值得推敲。
  弘一大师的一生颇具传奇,直至今日,不解之谜屡见不鲜,众说纷纾我想能否从大师同一时代与他亲近的人所写的纪念文章中,找一点线索来了解大师。如今要解读临终绝笔,似乎更应注重于佛教角度,来进行探索研究,或许如此方可略窥其端倪。如闽南诸佛弟子所作奠章是这样说的:“公以圣贤应化之身,出现于南阎浮提,其土众生具有大乘根器之中华国土。时而游行学舍黉宫,时而游行艺苑剧社,时而游行梵宇觉园。出其文心雕龙手腕,天女微妙舌根,铁画银钩笔法,迦陵频迦音声,作种种善巧方便,于种种族类,种种众会,种种道场,种种说法,化度众生。……境界高深,诚非凡夫俗眼之所能了别也。公于现代佛化,为中兴一大尊宿,于传南山宗轨范,则八百年来一人而已[1]。”大空法师说:“大师实为乘愿再来人也,无量劫来,本自具足悲愿,故虽在家处俗,即已悲天悯人,淳静慈悲,不同凡流。迨出家之时节已至,卒能舍富贵妻子,名利技艺,而勤修梵行,皎然以‘难舍能舍,难行能行’之模范,示观于世间,化度于众生。……观大师一生之精神,应化之幻迹,所表现于世间者,除持律清净,念佛精深,‘梵行高远’之外,尤有‘慈悲一切’之大慈大悲,令人深感其广大深刻也。及至最后往生,仍将大慈悲之精神,全体表现于此‘悲欣交集’之四字中耳[2]。”
  佛教界有仅研究佛法教理,修行方法(即理论)的“佛学”者,也有依教奉行,如法修持(即实践)的“学佛”者。因为佛学的目的不光是研究佛学,而是为了更好地去学佛,这才是佛教的整体内容和根本所在。“佛学”和“学佛”二者分而不分,不分而分,互摄互融,缺一不可。若只是研究佛学,没有很好地向佛学习去修行证实,最多也只能成为一个佛学家,不能称之为高僧。高僧就必须兼具佛学和学佛这二个方面,并且以学佛实践。悟与证的深浅作为衡量的重要标准。被佛教界尊称为经中之王的八十一卷《华严经》里面所说的不外乎“信、解、行、证”,这足以证明此种关系的重要性。弘一大师是佛教界公认的一代高僧,所以本文从佛教学佛的角度来作一探索,试解大师临终所书的“悲欣交集”所指何意?此时的心境如何?
  大师的“悲欣交集”四字对于不同角度、层面的读者来说,就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如学者叶圣陶先生解释“欣”字,一辈子“好好的活”了,到如今“好好的死”了,欢喜满足,了无缺憾[3]。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康教授认为“‘悲’是悲悯众生的苦恼,‘欣’是欣幸自身得到解脱[4]”。大空法师说“大师之所谓‘悲’者,悲众生之沉溺生死,悲娑婆之八苦交煎,悲世界之大劫未已,悲法门之戒乘俱衰,悲有情之愚慢而难化,悲佛恩之深重而广大,总之为慈愍众生而起之‘称性大悲’也。大师之所谓‘欣’者何,欲求极乐,欣得往生,欣见弥陀而圆成佛道,欣生净土而化度十方[5]”。叶圣陶先生解释的“欣”,只属“好人”范围,似乎只说到佛教所说人乘,也就是五戒标准,并且没有解释“悲”字。钱仁康教授和大空法师解释很好,二人基本相同,而大空法师的解释更为完备,非常精要。又著《弘一大师传》的作者台湾陈剑慧教授说“弘公把‘悲欣交集’交给他的法侣——妙莲法师,是告诉妙莲,他是决定 ‘往生’了。‘悲欣交集’是弘公当时临终的情境。是一种念佛见佛,一悲一喜的境界,不见佛的人,便不知道念佛也会起悲心[6]”。此说甚妙!和盘托出弘一大师当时之心境,而此境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只有过来人才能知晓,有同等感受之人才能道出!
  笔者认为:要进入大师当时写“悲欣交集”之心境,还得从大师自注“见观经”三字入手。大师预知后人很难理解和契入他的境况,特自注“见观经”来指明方向和契入点。据台湾李璧苑教授考证:弘一大师书信,题跋中平生述及的“悲欣交集”共五次。在佛教典籍中的“悲欣交集”与“悲喜交集”也约有十几部,十几处中出现。又将有关佛教经文中可能与“观经”名近或亦略称《观经》之经列表有14部,一一考证,但均无此“悲欣交集”之词。只有《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有类似于“悲欣交集”之情景,也没有 “悲欣交集”文句。经过大量考据研究,李教授提出“见观经”三字应为主要线索之观点[7]。现不一一列举。笔者认为:现在第一要确定,大师自注的“见观经”指的是哪部经?第二怎样去解读“见观经”和“悲欣交集”?
  弘一大师出家后即依蕅益大师礼地藏,诵普贤,阐教宏律,归心净土。而临终前六天的情况是解读的关键。叶青眼《千江印月集》中写道“廿八日叫莲师抵卧室写遗嘱。廿九日嘱临终助念等事[8]。”八月廿九日下午嘱咐妙莲的五事中第二件是关于往生助念方面,大师嘱咐道:“当助念之时,须先附耳通知云,我来助念,然后助念。如未吉祥卧者,待改正吉祥卧后,再行助念。助念时诵普贤行愿品赞,乃至所有十方世界中等正文,末后再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声,不挝木鱼,大声缓念,再唱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中,乃至普利一切诸含识,当在此诵经之际,若见予眼中流泪,此乃悲欢交集所感,非是他故,不可误会[9]”。 叶青眼记载中说“八月三十日整天不开口,独自默念佛号。越至九月初一日上午,为黄福海居士写纪念册二本,下午写‘悲欣交集’四字交莲师。初二日命莲师写回向偈。初三日因莲师再请吃药,示不如念佛利益,及乘愿再来度生等嘱。初四日因王拯邦居士力恳吃药及进牛乳,说十诵戒文等。是晚七时四十五分钟,呼吸少促,八时正遂吉祥西逝。”[10]
  据以上记载,得知弘一大师在临终前6天内集中关注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和乘愿再来度生之事上。现粗浅解读一下,有助于契入大师所写“见观经”和“悲欣交集”之心境。“助念时诵普贤行愿品赞,乃至所有十方世界中等文”,表示大师一生修持得力于《华严经》中的《普贤行愿品》,而“末后再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声”和“再唱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中,乃至普利一切诸含识”,表示《普贤行愿品》中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大师亦复如是。与历代高僧大德一样为未来修行者作一示范,具体落实在最后称佛名号上。又以净土五经中《观无量寿佛经》中的:“如是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和《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中的“十念必生愿”表示决定往生,并且发愿重来度化,普利一切众生。所以大师晚年经常书写《华严经》中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经文广为结缘。话说至此,顺便提一下,以往佛教念诵文本的回向偈中古人均以“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作为回向念诵之文。弘一大师却把最后一句“不退菩萨为伴侣”改为现在所用的“普利一切诸含识”。“含识”二字是佛教用语,解释为含有心识,灵性之有生命众生。可见发心广大,度生之心切,也是大师所修证,大慈大悲的一种自然流露。
  据上述事实得知,弘一大师临终前极为关注念佛往生和乘愿度生之事。所以在此时所写的“见观经”,应该与净土宗经典有关,才能与当时之事实相合。净土宗所依据的经典是五经一论,即《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和《往生论》。大师所指“见观经”应该就是简称《观经》的《观无量寿佛经》。“当在此诵经之际,若见予眼中流泪,此乃悲欢交集所感,非是他故,不可误会”之嘱咐,表明大师当时所现境界的感受,怕人误会,故提前说明。其意为请不要用凡情测度我悲欢交集时眼中流泪的现象。所以九月初一日所写的“悲欣交集”亦复如是,怕别人误会,特别注明“见观经”。“八月三十日整天不开口,独自默念佛号。越至九月初一日……下午写‘悲欣交集’四字交莲师”。通过整天独自念佛,大师提起正念进入念佛三昧,故而念佛见佛,境界现前,此时随手拿起一张曾写过字的纸(见附图,背面隐约可见字迹)来记下当时之心境,极其自然。怕后人误会,特注明“见观经”三字来说明“悲欣交集”之原因。
  然而我们在《观经》中找不到“悲欣交集”四字。以愚测度此四字是大师念佛见佛的三昧境界,而其感受与《观经》中的韦提希夫人相同。同时大师也见到了如《观经》所说的一切境界,这与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在临终时所见到的也一样,故而“悲欣交集”。“初二日命莲师写回向偈”,表示大师功德圆满之意。“回向”在佛教中极为重要,表示将所修持种种功德回转凡情,归向菩提(即自利利他)。印光大师归纳回向有三种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义。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此即回因向果之义.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此即回自向他之义[11]”。 “初三日,因莲师再请吃药,示不如念佛利益及乘愿再来度生等嘱”,表示大师发起了大菩提心,悲悯众生,故而上求下化,自利利他。只有一心求生净土,方可乘愿度生,普利一切含识。“初四日因王拯邦居士力恳吃药及进牛乳,说十诵戒文等。是晚七时四十五分钟,呼吸少促,八时正遂吉祥西逝”。表明大师在生命垂危之际,还是念念不忘佛之遗教“以戒为师”,以宏扬律宗为己任,使佛法永住神州,此举将永作人天之典范。“吉祥西逝”,证明大师学佛悟证深入,来去自由,学本师释迦牟尼佛所示现涅槃之吉祥卧相。故大师火化后“得舍利一千八百余颗,舍利块五六百颗[12]”。所谓舍利者,梵语设利罗,乃戒定慧忍力功德薰修所致。
  大师临终时心中所现的境界与《观经》上所描述的一般无二,这或许才是弘一大师自注“见观经”的真实含义。为此必须了解《观经》上讲了些什么内容和境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刘宋西域三藏法师畺良耶舍译,简称《观无量寿经》、《十六观经》、《观经》,是净土宗所依据的根本经典之一。经中讲述了印度王舍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听从恶友调达的教唆要加害其父母,王太后韦提希夫人在极悲痛之际,举身投地,号泣向佛,五体投地,求哀忏悔,求佛广说无忧处,愿当往生永离此五浊恶世。于时佛说了净业三福,十六妙观的修行方法。俾一切众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众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之义。末明九品往生正因。当佛说完此修行方法时,韦提希夫人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及阿弥陀佛。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证无生法忍,五百侍女发起了菩提心,愿生彼国,佛给予授记,皆当往生彼国。
  简言之即是,见佛闻法,证无生的境界。“无生法忍”简称无生法,“无生”是佛教用语,解释为“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13]”。
  其次要了解一下历代净土宗高僧在临终时的境界。在佛教典籍中的《净土圣贤录》中记载了大量出家在家修行人的往生事迹。现例举四位净土宗祖师往生的境况,有助于我们去解读弘一法师“见观经”的注解和“悲欣交集”所感受的真实含义。
  一、净土宗初祖晋朝慧远大师
  “……师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专志净土,澄心观想。三见圣相,而沉厚不言。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远谓弟子法静,惠宝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必矣。即自制遗戒。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年八十三[14]”。文中所说“澄心观想”,就是《观经》中的十六观修行方法。慧远大师依据《观经》,在中国创立了净土宗。“三见圣相”中所说的圣相,就是阿弥陀佛。从“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一段,完全与《观经》经文中所介绍的境况相合。“我以本愿力故”,就是指《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故称之为本愿。
  二、净土宗十一祖清朝省庵大师
  “十一年腊月初八日,告弟子曰,明年四月,吾其去矣。遂掩关一室,日课佛名十万声。明年四月十二日,告众曰,月朔以来,再见西方三圣,其将往生乎。遂书偈辞众。明日,断食欲,敛目危坐。五更,具浴更衣。十四日,将午,面西寂然。送者麇至,忽张目曰,吾去即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可矣。合掌连称佛名,遂逝。年四十九[15]”。
   三、净土宗十二祖清朝彻悟大师
  “嘉庆十五年二月,预知时至,辞诸外护。嘱曰,幻缘不久,虚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净土好相见也。临寂半月前,示疾,命众助称佛号。见空中幢幡无数,自西而来。告众曰,净土相现,吾将西归。至十二月十七日申刻,复告众曰,昨见文殊、观音、势至三大士。今复蒙佛亲来接引,吾去矣。众称佛号愈厉,醒面西端坐,合掌凝眸曰,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言毕,结印而逝[16]”。
   四、净土宗十三祖民国印光大师
  “师之寂也,预知时至。二十九年春,复章缘净居士书有云,今已八十,朝不保夕。又云光将死之人岂可留此规矩。逮冬十月二十七日,略示微疾。至二十八日午后一时,即命召集在山全体职事及居士等至关房会谈。告众曰,灵岩住持,未可久悬,即命妙真任之。众表赞同,乃詹十一月初九日为升座之期,师云,太迟。改选初四,亦云,迟了。后择初一,即点首曰,可矣。……初三晚,仍进稀粥碗许。食毕,语真达等云,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此后精神逐渐疲惫,体温降低。初四早一时半,由床上起坐云,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言讫,即大声念佛。二时十五分,索水洗手毕,起立云,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竟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三时许,妙真至,承嘱咐云,汝要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后不复语,只唇动念佛。延近五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西逝[17]”。
  以上四位净土宗祖师在临终时的经过皆具二条共同点,一预知时至,二见佛。弘一大师与以上高僧一样也是预知时至的。大空法师在《痛念弘一大师之慈悲》一文中说:“民国二十七年复其弟子丰子恺教授书中即言曰‘朽人年来老态日增,不久即往生极乐,故于今春在泉州及惠安尽力宏法,近在漳州亦尔;犹如夕阳,殷红绚彩,随即西沉,吾生亦尔,世寿将尽,聊作最后之纪念耳’观此则知大师之所证实不可测,一心圆明,深入念佛三昧,澄然正定,故能于四五年前已预知往生之时,且其生平不时流露神通不可思议事,此亦定能发通,德厚流光,终不可掩耳。然则大师之云‘悲欣交集’,岂非曲为众生示现此慈悲之语,俾令有情皆发同体大悲欣求往生极乐之意乎[18]”。 1942年7月26日距大师圆寂仅有月余,在给王梦惺居士信中说:“……朽人老态日增,精神恍惚,未能往尊邑弘法,至用歉然。菩萨尊号,附奉上。属书警语,以精力不支,仅能书数叶,俟他日暇时书就,托人奉上。不久闭门静养,谢绝缘务,诵经念佛,冀早生极乐耳[19]”。又据夏丐尊先生在《弘一大师的遗书》一文中说:“……这封遗书似乎是卧病以前早写好在那里的,笔势挺拔,偈语隽美,印章打得位置适当,一切决不象病中所能做到。前一封信是阳历十月一日发来的,和阴历对照起来,那日是八月廿二日,恰好是他感到不适的前一天。信中所说,如‘将于双十节后闭关’,以后于尊处亦未通信,且特地把一张照片寄赠,谆谆嘱嗣后和诸善知识亲近,从现在看来,已俨然对我作了暗示了。豫知时至,这两封信都可作为铁证,不过后一封是取着遗书的形式罢了[20]”。以上事实足已证明大师预知时至,来去自由。
  复次“悲欣交集”之“悲”字,在佛教中有更深的解释,《大智度论.释初品大慈大悲》卷二十七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由于弘一大师发心广大,度生心切,现在又能见闻佛法,往生极乐证无生法忍,可以真正去实践多生以来的度生大愿,此种悲与欣之心境交集在一起,非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李圆净居士在纪念弘一大师《去去就来》一文中说:“接到泉州报知弘一大师已于夏历九月初四晚八时圆寂消息之后,悲仰中不自觉地翻检大师的遗札,劈头就见‘朽人近年以来,精力衰颓,时有小疾。编辑之事,仅可量力为之,若欲圆满成就其业,必须早生极乐,见佛证果,回入娑婆,乃能为之。古德云:去去就来。……朽人近年对于自己之著作,不愿轻易出版者,一以凡夫情见僭为编述,恐未能契理契机,必须先生西方,回入娑婆,乃可负荷弘法之重任[21]”。当时任泉州开元慈儿院院长的叶青眼居士在《千江印月集》一文中说到大师发愿重来时说:“公之不舍众生,发愿重来,实不自近始。……公时谓余曰‘我今年六十,星者亦如是说,故我拟即谢绝一切,专修净业,以求往生’。言下意志坚决。余闻是言,私心郁抑,跪下请曰‘愿依华严经普贤行愿,请善知识莫入涅槃之义,求公久住世间,利益我等’。公曰‘汝有所不知,一手一足之力度得几何,不如力求上品上生,再来力量乃大耳。似此故知发愿重来,不自近始[22]。”大师临终前谓妙莲法师云:“我生西方以后,乘愿再来,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圆满成就[23]”。弘一大师大愿如此,而临终所现与《观经》所说之境界相同,见佛闻法,顿证无生,发愿“乘愿再来,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圆满成就”。现在成为事实,能不“悲欣交集”!
  据以上资料分析,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弘一大师临终前心境所现与《观经》中的韦提希夫人相同——见佛闻法,顿证无生。又与净宗初祖慧远大师有着相同的感受——见到《观经》所说的极乐世界种种景象。而“见”,“现”在古汉语中两字相通,是否此处之“见”当作“现”解。当《观经》之境“现”与弘一法师眼前时,弘公自然就发起了悲悯众生沉沦生死之苦,欣喜自己离苦得乐;并由于当下见佛闻法证无生,了却大师多生多劫度生“普利一切诸含识”之大愿。此“悲”转化为拨除众生之苦有大力量了,“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圆满成就”,而感到欣慰无量。如此感受之“悲”“欣”交集在一处,故而自然写下“悲欣交集”之感受,并请大家不可以凡情测度,特指明“见观经”即依现出观经之境界,去理解当时之感受。
  以上所说历代净宗祖师和弘一大师临终时的境界,为什么如此殊胜?如此神奇?我想这就是大师所要写下“见观经”和“悲欣交集”之真实含义。《观经》中所说的十六观的修行方法,就是要表明经中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就是要表明此种因果规律,也就是《维摩诘经》中“心净则佛土净”,和古德所说的“一切唯心造”的哲理。所以大师临终前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和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声,作为示范。并且希望大家都能发起此无上菩提之心“自度度他”、“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愿!
  以上试解弘一大师临终绝笔,由于是大师修证所感,唯心所现之境界,只有与大师有同等修证者,方可知晓,方能道明。愚犹如盲人摸象,臆测如此,不知大师在常寂光中能点头首肯否?
  
  参考文献:
  [1]大雄书店1943年版《弘一大师永怀录》310页
  [2]大雄书店1943年版《弘一大师永怀录》261页
  [3]西泠印社2000年2月版《弘一大师新论》73页
  [4]西泠印社2000年2月版《弘一大师新论》75页
  [5]大雄书店1943年版《弘一大师永怀录》263页
  [6]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3年版陈慧剑著《弘一大师传》530页
  [7]西泠印社2000年2月版《弘一大师新论》78页
  [8]大雄书店1943年版《弘一大师永怀录》255页
  [9]大雄书店1943年版《弘一大师永怀录》256页
  [10]大雄书店1943年版《弘一大师永怀录》255页
  [11]苏州灵岩山寺《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二458页
  [12]大雄书店1943年版《弘一大师永怀录》93页
  [13]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1078页
  [14]苏州灵岩山寺《净土圣贤录》上册33页
  [15]苏州灵岩山寺《净土圣贤录》中册67页
  [16]苏州灵岩山寺《净土圣贤录》下册14页
  [17]苏州灵岩山寺《净土圣贤录》下册《中兴净宗印光大师行业记》12页
  [18]大雄书店1943年版《弘一大师永怀录》263页
  [19]大雄书店1943年版《弘一大师永怀录》207页
  [20]大雄书店1943年版《弘一大师永怀录》139页
  [21]大雄书店1943年版《弘一大师永怀录》155页
  [22]大雄书店1943年版《弘一大师永怀录》258页
  [23]大雄书店1943年版《弘一大师永怀录》263页  
  
  作者系平湖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