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于危难之中的中国股市[中国改革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9:31:00
救于危难之中的中国股市
救于危难之中的中国股市
论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性
观中国今日的股市,各路的专家都不禁陷入迷茫之中。中国的股市怎么了?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各说其事,说法多多,莫衷一是。笔者认为问题出在根子上,出在我们经济体制的非健全,以及我们经济理论的欠缺上。笔者愿抛砖引玉谈上一二,供各位参考。
一, 股市是怎么回事?
股市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工业化特有的生产方式社会单位(企业)本身也变成了商品,生产单位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方式就是股份制,股票作为生产单位一部分的等值物在股市内流通,你买我卖,就行论市。其流通的标的物就是股票。通过股票的买卖行为实现企业所有权的流通和交换,这是股票市场的基本内容。所以股票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观察一个经济社会是否是市场经济的标志物。
股市是干什么的通俗的说:是买卖企业的。股市交易的主要标的物就是企业。这是股市的主旨和主业。当然,股市也有融资和套利的作用,但是是围绕着主业的,是买卖企业的衍生物,尽管这些相当重要,但次于主业。融资和套利是围绕价格发生的,价格是因企业的价值而产生。而企业的价值的价格体现,则只有在对企业买卖中才会发生。显然,当一个企业被买卖形成价值的决定因素不仅包括了企业的土地、设备,而且也包括了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而且也包括了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产业前途。显然,股票价格孃括了企业的一切,企业人、财、物结合的优劣,企业管理水平的评估,企业市场前途的评价以及企业的宏观前途和地位。但它的实现条件,必须要有一个充分流动公平交易的市场。价格与价值的统一来源于充分的平等交换,这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
显然,股票市场是企业的这种不确定性流通过程的既定的表现方式。生产单位在流通中优胜劣汏。资源的配置得到不断优化,人、财、物的结合得到不断优化,人才和技术的应用得到不断优化,企业在经营过程的诚信和名誉步步经受社会的检验和监督。对生产单位的这种流通不仅使经济的微观因素企业管理得到不断的提高,同时社会经济的宏观布局也在流通过程中不断优化。这是市场经济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须和必然过程。对生产单位流通的这种机制的建立是“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阶段的标志。也是“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区别。
股票市场的充分发展,使得个别人的私人企业变成了公众的私人企业。少数人主裁的企业不得不采纳多数人的意见。企业的经营行为被透明,规范。民主和法制首先在经济领域得到发展和实现,扩而广之,影响和普及到整个社会。所以我们说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在股票交易所里发展起来的。
二、中国的股市是怎么回事?
中国的股市产生于改革“摸着石头”的年代。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企业流通”的作用和历史地位(当时的理论前提是“企业不是商品”。可以说现在也是仅认识一些皮毛)。所以,当时急于到民间淘金的国营企业,看到股市融资的作用,因而急于“上市”,但同时又担心国营企业被买走,又做出了不准国有股流通的规定(就是“大、小非”的背景)。实际上,当时发行的这一部分“股票”实在称不得是“股票”,而仅仅是以资产为“名义抵押”的既不保值又不用偿还的融资券而已。
在这个股票市场里,除了个别部分,(少量的全流通企业)你买卖的股票并不具备真正的意义。企业就像永远吃不到嘴里的苹果,你花再多的钱也只能凑到跟前闻闻味。我不禁回忆起若干年前一位老者的话:“中国的股市是一个大赌场。”此种说法虽有偏颇,但也绝非没有道理。股票只是写着企业名称的有限筹码,涨升的依据仅是庄家的诱导和从众的哄闹罢了。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股票市场与一般意义上的股票市场是不同的,它不具备一般意义上的股票市场的基本功能。由于发行的股票的价格与上市公司关联性不大,上市公司对其股票价格的上升与下降无动欲衷,所以,股票价格的上升与下降就丧失了基本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股市是无规律可循,无边无沿的。06年前的若干年股票价格低的无法叫人相信,一瓶啤酒就可换一股啤酒厂的股票。06年后又莫名奇妙的“牛”起来了,无论是垃圾还是珠宝,此起彼涨,一波胜过一波,鸡犬升天。从07年的下半年到08年的上半年,不足半年的时间,经济上的波动没见多少(基本上升)股市却跌了一半,长长跌跌依据何在?这股市实在称不上是经济的“晴雨表”。到底是为什么呢?原来我们的这个股市仅仅是装潢门面的招牌,闲人的闹场而已。股票只不过是写着企业名称的筹码。曾经有人问过股价大升或大跌的企业高管或低层员工,他们一致的回答是,股价的高低与我们没有关系。作个不十分恰当的比喻:商店里的苹果是放在铁笼子里的,一般顾客是买不到手的,只多只能闻闻味。这个苹果值多少钱,则全靠售货员的吆喝了,也许闻了可长生不老,则价格冲天。也许叫人恶心呕吐,那就一文不值。任何商品的的价值只能实现了之后才能体现。由于中国股市里多数企业的足以控制企业的股份不能流通,(或者说我们尚不存在使这些股份流通起来的体制)。所以,我国股市现在还不能算个完整的市场。它出现的这些怪事,根本的问题在于我国的经济体制的缺陷。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从“政企分开”起步的,在这个动因下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一直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理论指导下的“放权”过程。随着改革的深入仅仅是放权是不够的。引进股票市场之后,(股票市场就是交易企业所有权的市场)则展现出理论的不足和问题。我们过去搞计划经济不成功就是因为那个体制没有全民的积极性发挥的环境和条件,而市场经济的实质就在于这个过程的参与是全民的,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你必须努力的工作,多数人努力了,社会综合起来就会积极进步。计划经济的特点就是只有中央的统一指挥,传导到全民的只有服从,(这是与活跃的生产力不相符的)久而则是全民的懒怠,社会停滞。一旦指挥错误则是灾难。计划经济的体制特点就是集中,政府是经营活动的核心,生产计划、人事安排统统都是政府来做。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做出了很大改变,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旧的体制框架尚无根本的变化。股票市场的危机实际上是对旧体制框架的叫板。
企业的控制权必须上市,只有这一过程才能激励企业发挥出活力和动力。如前所述,对生产单位流通的这种机制的建立是“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阶段的标志。也是“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区别。无此的经济社会至多也只能称是“商品经济”而已。
显然,只有充分的流通才能实现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三、股市的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
是有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了问题所在,若干年前推动了股改运动。尽管方向是正确的但脱离了实际,股改仅仅是对流通股东做了一些补偿,但并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当时提出的设想是脱离中国实际的。
首先,我国长期采取的是低工资制度,发给劳动者的工资仅是用于生活支出的部分。虽然近几年略有改变,但由于时间不长数值不大,资金总额与长期形成的大量国有资产总额相比数字相差甚远,如果让老百姓去接盘,严重的供大于求,势必造成国有资本价值的严重低估和股市的严重低迷。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大小非”股票的总量大约是正流通股票的两倍。假定目前股市的参与流通资金总量不变的话,一半“大小非”(暂不考虑全部)放出就可以使现有指数拦腰砍半。大约指数要降到一半(1000到1500点)其中必须还要考虑到由于投资信心的丧失,资金的大量抽逃,结果可能是千点以下。如果放出的再多一点,中国股市必将惨不忍睹。(根据国外情况大股东只要控制企业股票的10%就可控制企业。现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大股东占有40%甚至80%,卖出一半以上(尤其面对散户)并不妨碍控制企业)。其时价格一元以下,市盈率个位数的股票将满目皆是。更惨的是近亿的股民将破产卖血。其后,中国股市的恢复将是几十年或是百年以后的事了,将谈何改革的步伐。当然,这种局面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不堪设想的。
再者,我们不容忽视股市粘凝资金的作用,股市兴旺是老百姓用买肉的钱培起来的。如果都抽回去买肉,对CIP并不是好事。把象征不动产的股票换成现金,进入再投资、流动资金甚至消费势必冲击淡化国家的金融调控,直接对政府防止通货膨胀的控制力度造成威胁。
甚者,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一套完整的工业基础是我们立国的根本,如果形成低估的局面,势必被强大的国外资本吞吃,这可是危及国本的事。也许有人说,两年前(1000点时,总市值不足一位大亨的资产)估值那么低不也没有被吃走吗?但请不要忘了当时政策上是不准国外资本染手中国股市的。今后或许当那些国外大亨们(相当数量的)拿着廉价从股市上收集来的股票来改组原国企时人们才会醒悟。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经济的基础是我国存在大量的国有(公有)的不动产,这种资产的流失,低估,势必造成经济基础的弱化,由此而形成的经济失控才是最可怕的。所以,要讲政治,就是不准将股市价值低估。
显然,如此的 “全流通”是行不通的。
这似乎处于一种矛盾中,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股市和股票的全流通来实现企业真正走向市场,完善市场经济,调动、发掘和监督企业,推动经济的发展,建立具有自我完善发展功能的经济机制。从股票市场本身来说,只有流通的越充分,股票的价格才能越贴近其价值,才能真正实现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现实的条件却不允许实现全流通。目前的方法不仅是后患无穷而且会有灭顶之灾。这种矛盾正是改革深层次问题的显现。所以,我们还应回到改革的理论上面,研讨几个基本的问题,创新和开拓思路,偿有突破,才能取得问题的真正解决。
四、改革旧的经济体制,将使股市问题迎刃而解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为主是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基础。在传统理论之下,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运作于一个计划之中,那么为了有效的实现它,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必然为“国家所有”(实际上的“政府所有”)为基础。“国有”和“国营”成了公有制的代名词。于是,国家所有成了公有制的唯一“实现方式”。但是我们现在要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特点是:产品及生产它的企业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交换和流通。这种交换和流通过程的优胜劣态和通过利润转化为资本的形式使每一个所有单元处在扩大和缩小之中,这种扩大和缩小成为了社会生产者的激励主因。显然,传统的公有制“实现方式”的单一方式是实现不了这种功能的。所有权主体的分立和多个化是市场经济的必要前提。精于此道的经济学家于是大力提升私人占有和民营。但又具有相当的难度,因为要使原来庞大的国家所有与私人占有之间形成竞争是何其难以匹配。单一的国家所有形式无法建造市场,将其凭空变成私人所有不仅在理论上说不过去,在实际操作上也难以实现(例如现在的股市就出现了一个极度混乱的局面)。这一世纪难题不仅使所有政治家挠头,也使所有大脑袋的经济学家怍舌。
实际上此问题只要我们肯创新思路,解决起来也不难。首先要在思想上明确:国家或政府占有不是公有制的唯一实现方式。资本性质的区别是其在运作的剩余价值(或称利润)是否用于人民(当然还应有一些限制条件,这里不必细述)。在明确了这一点之后,并知道我们的目的是搞活公有制资产,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自觉有为的建造一个市场呢。譬如成立若干个脱离于政府以外的“公有制资本经营董事会”。作为独立的经营法人,在国家制定的法律条件下和党的思想方针指导下,从事资本经营活动。
假定现在有这种组织,我们就可以把“大小非”以适合市场运作的方式分配给各“公有制资本经营董事会”,从事股票运作活动。这些“公有制资本经营董事会”根据最大获利原则,组织和运作买卖企业,从而实现全流通。解决上市公司的一系列问题。由于这些“公有制资本经营董事会”实行资本责任制有使公有制资本增值的任务和义务,资本金的计算以受其委托时的股票市场价计算,售出股票所得作为资本金不准进入流动资金和挪作它用。所以绝无打压之嫌。实现企业的流通了,市场也就稳定发展了。
“公有制资本经营董事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形式。“n”个多的“公有制资本经营董事会”通过国家法律制定下的“资本责任制”构成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笔者四年前,曾在网上贴文,提出“三维体制”的概念。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进行了全新的理论探讨和模式设想。尽管贴出后得到了几万次的点击,但终因人微言轻无果而淹。今天股市的危机更加显示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实行“三维体制”的必要性。面对今天的危机希望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
参考文章《创新思路,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