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相宁还说:可以保证漏不掉6级以上的地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04:35:42
黄相宁还说:可以保证漏不掉6级以上的地震
虹桥科教论坛 http://www.rainbowplan.org/bbs/edu/
送交者: 萧瑟秋风 于 2008-06-15 20:13:56
回答:那是指以前没有预报准,民众还看不出效果。但我认为 由 民科老刘 于 2008-06-15 15:25:37
好象是04年的文章,又支持了一哈你的观点
金燕侠(《光明日报》记者)
“当前,人类又进入了一个地震高发期,文安地震以后,华北地区地震的危险性仍然存在。可李四光生前所倡导的‘地震地质-地应力地震预测’的科研项目却得不到应有的支持。这个被事实证明行之有效的科研项目目前面临困境……”地震科学家黄相宁呼吁国家对该科研项目给予支持。
黄相宁, 重庆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系,从1967年至今,他从事地震预测研究已经40年。在唐山地震之前,黄相宁带领的小组曾对唐山地震发出过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临预报。7月14日,黄相宁将短临预报意见文字上报国家地震局。
据黄相宁介绍,上个世纪60年代,李四光就对包括唐山地震在内的许多地震作出过预测,后来一一应验了。最早认识唐山地区危险性的也是李四光。在李四光的部署下,从1967年到1970年,黄相宁所在的地震地质大队对唐山、滦县、迁安的地震地质进行了调查。 “唐山、滦县、迁安、迁西地区的山头,我们都爬遍了!详细调查的目的,就是为了地震预报!”。
黄相宁说:“我们在唐山陡河、滦县和昌黎建立了三个地应力观测站。在凤凰山、马铺营、滦县、李官营等地建立了十几个跨断层微量位移测量点。但1971年李四光去世以后,因经费问题,唐山地震危险区的跨断层微量位移测量就停止了。跨断层微量位移测量平时变化很小,地震之前地壳会出现很明显的变动。这种手段是累积测量,测量后得出数据,连续起来就可以看出趋势了。停止测量了,缺了1年的数据,就无法连续了。而缺少的正是关键的1年!更令人遗憾的是,唐山大地震后的第二年,地应力被判为不予支持不予发展的监测手段。1981年以后,国内的地应力观测站也所剩无几。”
1997年,联合国全球计划项目决定对地震地质—地应力予以赞助,黄相宁接手该计划项目。他在中国投资建了24个群众观测站,观测点的工作人员有农民、学生、医生,还有一个观测点设在广洲韶关的一个庙里,请尼姑观测。由于经费有限,观测人员所作的工作几乎都是义务的。与此同时,黄相宁还和菲律宾火山研究所合作,在菲律宾设立了十几个观测站。
联合国全球计划项目的课题已于2004年结束。目前,黄相宁的科研经费没有了着落,观测点的工作在艰难中维持着,断“粮” 在即,但他仍然满怀热情地从事着地震预测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黄相宁小组作出的 “2006年度地震预报意见”中,对不久前发生的文安、云南地震都有预测,而且准确度相当高。这些预报意见都于今年3月份书面呈报有关部门。目前,黄相宁在地震临震预测用ESTAPE评分,其中≥60分的次数可达预测总数的30~50%;在地震年度预测用ESTAPE评分,其中≥60分的次数可达预测总数的50~80%。
黄相宁说,文安地震以后,华北地区地震的危险性仍然存在。现在有必要要紧急动员华北地区恢复群测群防(1-3个月就能全部恢复),手段是“土地电、土地磁、土应力”。如果能在华北地区每个县建一个观测站,华北地区有6级或6级以上的地震活动,我们就能够比较有把握作出事先预报。
黄相宁还认为,应该恢复那些宏观观测,专群结合、土洋结合。每个县至少有5-6个群众观测点,如观测动物,观测井水(井水冒泡、水位突升突降等)的,有没有地光地声,等等。观测人员每天都要跟县地震办公室汇报,看到了就要马上记录下来,报告给县地办,县地办报省地办,省地办向中央汇报。从发现情况到报到中央的整个过程如果能在20分钟之内完成,那么我们可以保证漏不掉6级以上的地震。
原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党委书记王剑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李四光的地震预测理论和方法不能轻易丢掉;中国“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依靠广大群众,做好预测预报工作”的宝贵经验不能丢。
(licd 9/22/06 20040300137)
地震科学家黄相宁呼吁:李四光地震预报理论和方法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