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果禪師語錄(佛教音乐,佛乐,音画视界,佛教歌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1:45:07
來果禪師語錄

揚州高旻寺來果著
門人 達本編輯
。。。道 定校 對


宗門一事。始自如來。雪山苦行六年。臘月八夜覩星悟道。為宗門見性明心之首創。繼則靈山會上。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為宗門傳佛心印之正規。再則達摩西來。九年面壁。一花五葉。為東土第一代禪宗初祖。自此燈燈相續。法法相傳。大倡拈花。宗門鼎盛。如來教自漢而來。達摩禪從梁而始。由是禪教並行。勝負角立。互謗之聲蜂起。門庭之立競爭。今將謗端特略錄出。逐條解釋。免謗者多種惡因。聞謗者多培謗種。否則痛哉。自他俱害。福慧兼傷。只圖一時快口。豈防萬劫火坑。古云。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是也。宗門謗教有四。

宗謗教一

謗云。一切經教。首由悟心。再可宏教。始傚世尊雪山悟道。鹿苑談經之先範。勢必先入禪宗。深悟心理。方為大功。果能先宗而後教者。教理之妙。皆從悟心流出。隨發一言。無不是教。
解謗曰。大悟者。唯佛一人。其他皆次之。能在末法世中。為人解說一句半句佛經。令人種大善根。擁護三寶者。此人即與如來現身說法無異。雜錄云。其人戒定雖贏劣。善能說法利多人。若人供養此人者。勝供十方一切佛。斯人不但與佛無異。足可勝過諸佛無疑也。 
 
宗謗教二
謗云。佛說一切法。皆為治病之藥方。講教者。善能說得藥方。倒背如流。與自己身心習氣。尚未動着。依文解義。乘戒教人。利養名聞。終其身而不懈。似此不但人之大病不能醫。及自己轉身之重恙將何能治。
解謗曰。如來經教。只要有處可宏。有人可聽。宏教者。盡量發揮。終身不懈。不顧他人解否。不顧自已昇沉。以利人為事業。以宏法為家務。不但今生如是行。及世世生生亦如是行。眾生雖廣。不難度盡。誠大菩薩乘願再來人也。 。。。 又謗云。聽教者。學經之廣。記憶之多。盡畢生之能。只許是個讀藥方之學者。直到自己生死大病到來。滿腔佛法。一腹學才。不能醫治。悔何及乎。
解謗曰。學教之人。盡一生能力苦學者。近時鮮得其人。只要將佛所說治眾生生死大病之藥方。讀熟記取。觀機逗教。盡此一生。置身教海。別無他事。此人真法門龍象。次則能學一年半載。或一日半日。極至於學得一句半句者。現身為學地。佛法之良材。轉身為彌勒。成佛之愛子。首會得度。幸何如之。
宗謗教三
謗云。紙上學道。終是入海算沙。說食不飽。任是講得天花亂墜。終與自己沒交涉。
解謗曰。能在紙上學道者。終許是個道人。其為藉教明心何。假使世諦流布之庸人。逼他入海尚難。算沙其可得乎。說食不飽者。切望盡世間人說食。不容片刻間斷。極至於廢寢忘飱說食。不飽者。不求飽。只求說食也。如是我佛之大法。將末世一切眾生。一網打盡。快也何如。不願入海者。不肯說食者。今日大有人在。。。 又謗云。如梁之雲光法師。金陵說法。天雨寶花。不遵佛制。誤食牛肉。人問法師。食肉可有報乎。答曰。食而不食。轉身變牛。犁耕鞭撻。識者問曰。今日可是疼而不疼乎。該牛聞之。雙眼淚流。如雨直下。
解謗曰。雲光法師乃大菩薩現身說法。感天雨花。誠非細事。今古可有一二者乎。更對於末世不信持齋之人。顯示身後定獲果報。故示現身前食而不食。身後疼而不疼之鐵證。實是痛念行人。悲愍有加。令人知因識果。感報毫不差殊。慶哉雲光法師者。真顯揚密化之大悲菩薩也。 
 
宗謗教四
謗云。教下說得一丈。不如宗門行得一寸。一丈之說。如風過樹。一寸之行。點地實行。果能說之於口。行之於心。如是言行相應。何道不成。單說不行。如說過不改。
解謗曰。說多乃虛。行少即實。誠然。要知學得多。說得多。記得多。講得多。一則代佛行化。一則言說即行。此語人難盡信。類如大風過樹。樹不動。則言不關心。由風不動樹也。風既動樹。言必關心。不但口行。心口併行也。豈非鐵證乎。。。 又謗云。說得頑石點頭。不能逃閻君手。若能藉教明心。明心之法。不以說代之。必依明心之法行之。可得無咎。
解謗曰。講經﹑聽經﹑看經﹑拜經﹑疏經﹑註經﹑印經﹑請經。悉名為行。人果不信。且看晉之道生法師。因人謗一闡提人無佛性。道生法師言有佛性。爭持不下。道生法師即棄講入山。一日思一閘提有無佛性義。對石立誓曰。一闡提若無佛性。石不能動。若有佛性。石即點頭。生公講到有佛性否。頑石如人。點頭數下。如是迄今。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之古語。言說即行。早逃閻君手。證驗者何。能說到無情之頑石點頭。閻君見之。駭得魂飛天外。恐閻君早落法師之手矣。明也。宗門謗教之伎倆。不值一解。誠然也。教謗宗亦四 
 
 
教謗宗一
謗云。坐香門庭之人。盡是裝模作樣。外面說真禪。關門睡大覺。規矩之大。法則之細。一棒之疼。一喝之惡。誠不解也。
解謗曰。宗門一法。行之在人。欲了生脫死。成佛作祖。直令龍天擁護。舉世讚揚。為宗法師。為人天範者。唯禪宗為最。其他廛市之禪師。拋頭露面。足使世人譏謗。大好佛法。因之牽連。加之鄉村之僧者。奇形穢跡。直聽聞士摧殘。整個僧倫為之毀辱。豈知宗門嚴範。向上傳持。大戒密修。身心寂定。語默動靜。細行威儀。慘淡經營。以道為念。黃烟紙烟。離遠其身。牙刷香粉。首遵其戒。破衲為棄世之榮。苦食乃續佛之行。忽然掉面。知犯心規。(條-木+火)爾私言。愧違恆約。其他葷酒賭錢。世行之事。從未預聞。至此。方知小廟。難安道念之身。竟住叢林。適合伽藍之範。循規蹈矩。作樣裝模。從今放手學人。大作宗門進取。欲修用心之法。必求棒喝加持。大規矩以制身。小法則而率性。要知毒棒之疼。打落千生重障。猛喝之痛。吼開萬劫痴迷。故古云。七尺棒頭開正眼。一聲喝下息狂心是也。凡我同仁。共遵禪範。悉入宗門。遐邇讚為高超之士。檀護敬為福田之僧。再則日行用心之法。刻定時間。或行或坐。當有一定規矩。使身不亂。其心則安。如行香時。一則(火+椵-木)煉動中工夫得力與否。一則坐久成疲。必行動以振作精神。一則飯食經行。免身受困。行坐之利。曷可言宣。。。又謗云。禪和子開口。不是糊說。便是亂道。如此看將來。佛法無人(扛-工+掌) 。一定還是倒。
解謗曰。禪宗行門。了無開口處。不但糊說亂道不宜。正說直言亦不許。何以故。語言道斷。心行處滅故也。人能達到道斷處滅處。何止末世之正法。實佛世之正法。何倒之有。。。又謗云。甘作啞羊僧。反說僧中寶。問他用心處。只是把手搖。不識者讚他。必定有大道。堪笑宗門人。盡是做假套。
解謗曰。羊子啞口。一生不能叫喊。禪和子稱啞羊僧者。似嫌客氣。何以。該僧豈能一生無語耶。人問佛法不能答。或問經義不能辨。稍為啞羊僧者。大非也。實因參禪人。首捨一切文字語言。佛經祖語。諸家著作。一捨乾淨。若捨不淨。名為雜毒入心。最障道念。可憐為道心切。多年不敢憶及之文字問答。今被不明真修行苦衷之人。一問不能稍答。急忙弄個啞羊僧的帽子。攔頭一砍。直使道念堅強。遠消人我。向道一會。工夫尚在。道念稍微之人。不能答辯。已大慚愧。再加一啞羊之謗。嗚呼。道念消亡。人我陡起。互相亂鬧鬬。羊何能啞耶。再則工夫用到得力處。聞聲見色。如痴若呆。不識者以為做假圈套。悲夫。更有不通文字經教之禪者。亦不能輕視。一旦發明己躬大事。一口吸盡海水。一拳打破虛空。誠宗門常事。何可概論也。
教謗宗二
謗云。末法澆漓。人心日下。有志僧眾。趕急聽經學教。不可偏執修禪。習禪者。獨善其身。自尚難利。何能利人。當知五濁世人。正知淪陷。邪見轉深。若無佛教挽救人心。徧地盡成黑暗。學教乃宏法利生。參禪獨修心利己。禪門之眾。不是大木瓜。即是來呆王。放參桶。磕睡漢。滿目皆是。被人一問。不是閉目藏睛。即是滿口支吾。將何以挽大教。復何以救人心。至囑學教人。不可錯入門牆。不但難成法器。反而有悞終身。
解謗曰。末法人心。正知者少。邪見者多。恰用宗教兩門之法治之。正當其機。何以故。教能糾正人心。開示正見。使不受五濁澆漓之世流轉。宗能空聖凡。了階級。使不受迷悟淪陷之境遮瞞。庶免悠游六道。展轉三途。豈不宗教兩宏。轉惡世而成佛世。改人心而成佛心。互相讚譽。何謗之有。
解謗曰。大木瓜。來呆王。此語實是。並非謗也。何以故。參禪人參到無念即無情。如木瓜似。無知即無愛。如來呆王似。放參桶。大似宗門關(木+戾)子。何以故。如心依身有。身依地有。地依空有。空空則地空。地空則身空。身空則心空。許是心空及第也。又如放參依桶有。桶依箍有。箍依木有。木空則箍空。箍空則桶空。桶空則放參空。果是心空及第。桶底脫落的漢子。可許叫個放參桶。否則顧名有餘。思義莫及。
解謗曰。磕睡漢非也。世人沖盹打呼。由根勞身倦。五陰蓋覆。正念被昏黑而沉沒於睡眠矣。參禪人遠塵離垢。不住身心。有記無記。悉不憶及。不但身離。心亦離也。人若見之如昏睡。聽之若呼聲。非大有具眼者。不可同日語也。昔四祖訪牛頭山懶融禪師。將到門。見虎作怕勢。融云。還有這個在。四祖在蒲團上書一佛字。請懶融坐。融曰。佛能坐麼。四祖曰。汝還有這個在。至夜深。懶融讓禪牀與四祖睡。四祖睡下。一夜呼聲如雷震耳。懶融靜坐。一夜捉虱子。擲地傷腳。虱子哭聲叫喊。四祖在呼聲中。聞之動念。次早起時。互相爭吵。懶融云。我因你是客。讓牀與汝眠。一夜呼聲不斷。令我眼不欲閉。四祖云。我眠一夜。半刻未睡着。被你打叉。通夜不安。汝坐蒲團。忙捉虱子。拋擲地下。腳傷手跛。虱子哭聲如雷。吵得我不安席枕。兩人嘲鬧不已。一位說打呼打叉。一位說虱子哭聲打叉。試問睡着打呼。聞得虱子哭。此磕睡漢。即宗下人。寄語謗者。可傚尤否。汝能做到呼聲中聞虱子哭。謗可得乎。 

 

教謗宗三
謗云。八萬四千法門。諸佛無量妙義。皆世尊親口宣揚。獨禪宗一法。自稱教外別傳。不知出何經典。大謬迄今。莫可言喻。又佛祖心法。傳至二十四祖師子尊者。該尊者遭難慘亡。法隨斷滅。後之續法。未是真傳。禪宗之源。流而復竭。何稱教外別傳乎。
解謗曰。禪宗教外別傳一法。由凡夫頓同佛體。不落聖凡階漸。超佛越祖。直透法身之大法。何以。未悟以前。不與教乘合。全教即宗。大悟以後。不與宗乘合。全宗即教。不與教合者。正用心時。掃一切法。離一切心。絕語言。空文字。專辦己事。何教之有。此名教外別傳之宗。不與宗合者。發明以後。立一切法。發一切心。隨機利世。何宗之有。此名宗外別傳之教。要知教該名相。必絕相以安名。乃如來正教。宗本無心。必離心而立相。乃達摩正宗。又宗外教外。互相別傳。不容互謗者。宿植教因。聞教生歡。宿植宗因。聞宗生信。教因感發。必喜聽教宏經。宗因感發。必喜修禪習定。前種之麻。今必得麻。無復得豆也。尚望有志之士。聞得宗之教外別傳。也盡力讚揚。教內同傳。亦盡力讚揚。方許免謗法之(衍/心)。否則不但毀後果。正是毀前因。因果俱謗。感報之惡。令人吐舌。復明教外別傳之事相有二。一靈山會上。百萬人天大眾敷坐聽法之際。如來欲傳心印。拈優鉢 羅花舉示大眾。大眾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徹悟拈花之旨。至是如來正示傳心。迦葉同時見性。如千里一箭。正投鋒尖。如遠拾一函。正合斯蓋。拈花微笑相同。傳心悟心相印。此正未開口前事。故云教外別傳也。二禪宗旨趣。先離文字。即一切經典。再離語言。即一切言教。遠絕視聽。即可參禪。亦名教外別傳也。
解謗曰。二十四祖遭難法隨斷滅等語。據歷代諸祖語錄通載。盡云非也。今將師子尊者前後三代略出。第二十三代鶴勒那尊者。月氏國人氏。得法摩拏羅尊者。後行化至中印度國。彼國王名無畏海。崇信佛法。捨次子名師子投鶴勒那出家。因問答頓悟。即入佛慧。是時鶴勒那尊者忽以手指東北問云。是何氣象。師子曰。我見氣似白虹。貫乎天地。復有黑氣五道。橫亙其中。鶴勒那曰。其兆云何。師子曰。莫可知矣。鶴勒那曰。吾滅後五十年。北天竺國當有難起。生在汝身。吾將滅矣。今以法眼付囑於汝。善自護持。乃說偈曰。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了了無可得。得時不說知。師子比丘聞偈畢。復問鶴勒那。我將遭何劫難。鶴勒那即密示之。隨入滅已。即後漢獻帝二十年已丑歲也。師子尊者。中印度人。得法遊方。至罽賓國。化度訖。欲求法嗣。遇長者引其子。問尊者曰。此子名斯多。生下左手。捏拳未舒者已十餘年。請尊者示其宿因。尊者覩之。即以手接曰。可還我珠。童子即開手奉珠。眾皆駭異。尊者曰。吾前世為一僧人。有童子名婆舍。為我侍者。一日我赴西海應供。受齋(貝+親)之珠。交付童子。持之未久。死未交吾。今時還我。理固然也。長者遂捨其子斯多出家。尊者即與受具。以前生名婆舍。今生名斯多。仍名婆舍斯多。師子尊者向斯多曰。我師密有懸記。罹難非久。如來正法眼藏。今轉付汝。汝應保護。普潤來際。偈曰。正說知見時。知見俱是心。當心即知見。知見即於今。尊者說偈已。以僧伽黎衣密付斯多。隨機演化。斯多受教。直抵南天竺。當中國魏齊王芳元始八年丁卯歲也。師子尊者以難不可免。留罽賓國。時有本國外道二人。一名摩目多。一名多都落遮。學諸幻術。欲共謀亂。即盜穿出家衣服。潛入王宮。欣然曰。如事不成。即罪歸佛子。二人計謀已作。事即敗露。王果怒曰。吾素歸心三寶。僧人何乃構害。一至於斯。即命破毀伽藍。袪除僧眾。復自秉劍。至師子尊者所。問曰。師得蘊空否。尊者曰。已得蘊空。王曰。離生死否。尊者曰。已離生死。王曰。既離生死。可施我頭。師子曰。身非我有。何悋於頭。王即揮劍。斷尊者首。涌出白乳。沖高數尺。王之右臂。隨即墮地。七曰而終。師子尊者付婆舍斯多正嗣外。傍出達摩達。四世二十二師。師子遭難時。即中國魏之高貴卿公已卯歲也。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罽賓國人。遇師子尊者。顯發宿因。密受心印。後適南天。至中印度國。王名迦勝。敬禮供養。時有外道。號無我尊。與尊者論議。互相辯問。如是五十九翻。外道杜口無語。立即信伏。正是時。婆舍斯多尊者忽面北合掌。痛哭曰。我師師子尊者此時遇難。實可傷焉。即辭王南遊。達於南天。潛隱山谷。時彼國王名天勝。迎請供養。王有二子。一子兇惡。一子和柔。長生毛病。尊者即說因果。王釋所疑。是時斯多正與王談論。有咒術師。欲私謀害斯多。即置毒藥飯碗中。斯多尊者知而食之。咒術師自反遭禍。繼即悔過。投尊者出家。祖即與受具。後六十年。迦勝國王之子。名德勝即位。復信外道。致難於斯多尊者。德勝國王太子不如蜜多進諫王前。請赦出囚。亦招王禁。王問斯多尊者曰。我國素絕妖訛。師所傳者當是何宗。斯多尊者答曰。王國昔來。實無邪法。我所得者。即是佛宗。王曰。佛滅已千二百年。師從誰得。斯多尊者曰。飲光大士親受佛印。展轉至二十四世師子尊者。我從彼得。王曰。予聞師子比丘。不免於刑戮。何能傳法後人。斯多尊者曰。我師難未起時。密授我信衣法偈。以顯師承。王曰。其衣何在。斯多尊者即於囊中取出呈王。王命焚之。五色光騰。薪盡如故。王即追悔禮懺。幸喜師子尊者真嗣既明。乃赦太子。太子遂求出家。婆舍斯多問太子曰。汝欲出家。當為何事。太子曰。我若出家。不為他事。婆舍斯多再曰。不為何事。太子曰。不為俗事。婆舍斯多曰。當為何事。太子曰。當為佛事。婆舍斯多曰。太子智慧天至。必諸聖降跡。即許出家受具。婆舍斯多曰。吾已衰老。安可久留。汝當善護正法眼藏。普濟羣有。聽我偈曰。聖人說知見。當境無是非。我今悟本性。無道亦無理。說畢。不如密多聞偈。再啟祖曰。法衣宜可傳受乎。祖曰。此衣恐身遭難。假以證明。汝身無難。衣謹保存。傅諸後世。不如密多聞語作禮而退。祖即現諸神變。化火自焚。平地舍利。竟高一尺。德勝王建浮圖而祕之。當東晉明帝太寧三年乙酉歲也。世謗二十四祖師子尊者云。未傳法而遭劫難。今將師子尊者前後三世傳法事實。敬謹錄出。俾明真相。力免謗者誤墜沉淪。否則謗人謗法之大過誠自招也  
教謗宗四
謗云。宗門一法。位太高上中下之人。不但不信。加之輕忽。不如學習止觀。念念佛號。足保無虞。縱講經聽經之人。雖講各經。雖明各行。對于依經立行非我所行到的終身能彌陀為念。似為穩妥。否則。恐雖終身而行之。任是上根利器之人。聞可開悟。不過石火電光。承虛接響。光影門頭而已。又云。宗下人疏懶成性。不但不肯學習經教。研究文字。專事枯坐。貪孤好寂。稍一動着。即云打叉。似此空過一生。難消信施。變牛變馬。豈奈飯債何。視此不久。將來宗門掃地也
解謗曰。古今未了之人。與不信之人。妄言宗門事高而且上。根鈍之人不易達到。誠謬之特謬也。要知宗門一法。非正法。非邪法。非世法。非佛法。乃各人自己悟心之大法。是法最高上也有。最低下也有。虛空大地有。磚石瓦片有。諸佛眾生有。天堂地獄有。人與非人有。頭上腳下有。身內身外有。真如妄想有。有情無情有。人我是非亦有。鳴呼。痛哉。各人自己最平實。最現成。最易得。最親切。一喊即應。一拖即來。一抓到手。成佛作祖的一個本來面目。反被不信之輩。與不了之人。雙手捧到高山頂上。置於幽處。直令人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如有人問及。快言宗門法太高。可憐信力稍淺之人。太低尚不願走。一聞太高。趕急回頭。望崖而退。傷心痛心。大哭流涕長嘆也。如來一大藏教。正為各人自己事。宗門用心一法。亦為各人自己事。滿世間人。對於一切事相信。但是自己事反不相信。世間一切事總可認真辦。對於各人自己事更不肯辦。不但不信自己。反用泥土污自己。復教人不信自己。令人用泥土污他自己。言念及此。不由淚下。可憐日用中。造何業障。自不覺知。至爾受報。更不覺知。甘為輪迴之客。願做苦海之人。果能一覺回頭。置身彼岸。何樂而不為也。要知大根器之人。亦從不信自己而來。並非生來大根器人。能知過必改。從此聞得宗門法。即我了生脫死之大法。見到宗門人。即我互相助道之道人。到得宗門地。即我成佛作祖之聖地。自尊敬。亦教人尊敬。自力行。亦教人力行。可免轉生惡報。如佛生四子。即主宗教律淨之四人。如來早知此四人性根各別。即設法度脫。或用飛機。洋船。木船。火車四乘運載。先後歸家。宗門如坐飛機。教乘如坐洋船。律宗如坐木船。淨宗如坐火車。雖然坐處不同。先後必到彼岸。豈有坐火車人謗飛機。坐木船人謗洋船或互相誹謗者。可憐四子。是佛親生之子。四乘是佛親設之乘。謗乘者。即謗我佛所設之法乘。謗人者。即謗我佛所生之佛子。法從佛設。人從佛生。要知謗佛之過小。謗法之過大。因佛只說法。法能度人故也。謗之一字。何可得乎。宗謗淨有四 
 
宗謗淨一
謗云。西竺彌陀。肇自韋提希。請佛開導。為西天闡淨土之始。東土彌陀。始晉之慧遠。結社往生。為我國開念佛之初。由是風行遍處。自晉迄今。盛行於世。所謗者。一句心佛不斷。尚有系念毫釐。毫釐系念。三途業因是也。況終日念佛。未曾一句從心中念出。即講話時。佛珠連響。名珠念佛是。若靜坐時。妄念紛飛。口急忙念。名口念佛是。其餘行動睡眠。置彌陀於腦後。逢人所講的切。所信的真。所願的確。直到行時。一曝十寒。朝勤夕懈。前念佛。後念妄。算來一天。未有一時之切心念佛。此名散心念佛。不夠生西材料。
解謗曰。如多人落海。水內生涯。初則難悶。次則得過。繼則全忘在水。通身拶入。出海無期。內有一二人思求出離。回憶故鄉。念父母。想家園。行坐不安。朝夕如斯。念念不忘。既無居海之心。自有出離之念。久之必如所願。不過念有真妄。出有遲急。果真猛然一念。自當立刻出離。如人念佛。終年終日懈之。忽遇正念現前。或八苦俱至。奮勇一聲佛號。直達西方有餘。評曰。有心念佛。出海有期。無心念佛。出海無期。有心無心。較之霄壤矣。似此散心念佛。謗則有過不信念佛。謗可無虞。何可概謗。 
 
宗謗淨二
謗曰。念佛人一生向外馳求。不知佛在心裡。終日念佛。終是佛念。全不覺知能念的是誰。果若一念回光。忽然大悟。方知彌陀即是自性。極樂盡是唯心。故云見自性之彌陀。了唯心之淨土。是知心外無佛。心外無土。如有心境不能互融之人。謂不從信願行念佛。或不持名念佛。云不能直達西方。誠謬之謬也。何以。信願行非是資糧。持名念佛。亦非身口。果能信願行堅。再加資糧。持名念佛。盡從心念。例如人行遠路。衣食充滿。乾糧無缺。到家無疑也。。 又謗曰。一句彌陀。從生至死念去。能得念佛三昧。敢保往生。否則數十年躭念佛之名。對於今生一生。廣行六度。深修萬行。培福修慧。開叢林。建道場。當執事。充行單。結人緣。培法種。如俗之戒殺放生。吃齋念佛。護三寶。守三皈。持五戒。一切培福修慧之大功德事。正是生西之資糧。急不容緩。最為重要。何忍單守一句彌陀。一路資糧盡失。不審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此乃不辦資糧。或資糧不足。定不能生西方之鐵證也。嘆近時人。對於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一句彌陀經。無人問津。亦不介意。不能深講。不使人知。直如無知之村夫。要到北京。再聽人講北京怎好。更急得跳腳。此可以說信切。或有人問曰。既好何以不去。村夫曰。我若不去。請你砍我頭去。寧死在北京。不願回家。此可以說願切。再有人曰。你既說去。何以不行。該村夫曰。好。明日就起身。可憐村夫未出遠門。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身無多錢。又少衣單。抽身就跑。一跑千里。饑去渴來。渾不顧及。一心把北京事挂在心頭。不他顧盼。豺狼擋路。蛇虎纏身。亦不稍顧。只顧向前飛跑。請問這村夫。信切願切行更切。不能不讚許。豈料一直跑到地廣人稀。遠不見烟村。近不見宿店。前瞻後盼。孤此一身。進則無力。退則不能。請問不信辦資糧之人。不肯培福慧之士。此時作何感想。豈不喊天不應。入地無門。有死在極樂東邊者。名疑城。有死在娑婆西邊者。皆他界。有死在南膽部洲者。即老窠巢。死不一致。單信念佛。不信辦資糧之人。請多看此段。久之或資糧之道。爭先搶辦也。幸已。
解謗曰。未悟之士。分東分西。既了之人。何內何外。向外馳求。外不離內。內心念佛。何離於外。果能心佛俱念。自可非東非西。心佛一如。當即忘內忘外。既云見得自性。性非彌陀。了得唯心。心非淨土。何以。性本無各。何彌陀之名立。心本無相。何淨土之相生。如無信願行。只在心上持名念佛者。易到一心不亂。打成一片。正禪淨兩門出路。何以。由散心念佛。至一心念佛。後心佛互念。再心佛一如。皆屬有心念佛。由有心念佛。念到無心念佛。無心念到心空佛極。(力@口)地一聲。轉身過來。覿體承當。見自性之彌陀也是。見性明心也是。見自本來面目也是。此乃一心念佛。開悟之捷徑也。又從信願行。由散心念到無心。正是一心不亂。何為無心。無世間心。無出世間心。無二心。只是一心。故名無心。若有此心。顛沛必如是。造次必如是。生如是。死如是。瞋如是。愛好是。此名念佛三昧。有此三昧。前後際斷。保持一心。悠遊終日。報盡往生。直登上品。此一心念佛。生西方之捷徑也。總之。打破一心。親見自性。保持一心。親見彌陀。毫無差謬。其餘一路資糧及善根福德因緣。宿先造就。雖今生未辦。而由多生以來。足植深厚。今各現成。如過去世中未深修積。今生欲赤手空拳往生者。無有是處。要知生西方。貴在心生。非身口能生。口念佛則心粗。心念佛則心細。粗則佛難入心。細則心易憶佛。若專在身口念佛。身有病恙。口有言談。念有間斷。能心憶佛。心記佛。心念佛。是真執持名號。是真持名念佛。近時有人。默念者即阻之。云是念宗門之佛。出聲念者即喜之。云是念西方之佛。至是宗門。真不念佛。何以。穿衣吃飯。尚嫌打叉。念一聲佛。工夫早已間斷也。不誠然乎。  
宗謗淨三
謗曰。時人妄稱永明壽禪師四料揀為讚淨土之鐵證。云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無禪無淨土。銅牀並鐵柱。有禪無淨土。十人九錯路。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今撮四料揀各前兩句評之。禪淨兩門。行決定別。參禪要成一團。念佛要成一片。一個團中。若毫有念佛之心。兩心不能成團。一個片中。若稍有參禪之念。早為兩片。有禪有淨土之法。不能行世明也。盡世間僧俗等人。無禪無淨土者。多如牛毛。銅牀鐵柱之廣。恐難一律收容。請作此語之人細思量看。如是無禪無淨土之法。不能行世明也。經云。十方諸佛慧。皆由禪定生。八萬四千法門。唯參禪一法。獨標最上。古及今來。由參禪悟道者。不知凡幾。何錯路之有。要知錯路。必有錯人。可能指出一二參禪之人。必借念佛之力。方能開悟。諒難尋覓如是有禪無淨土之法。不能行世明也。當此末法澆漓。佛難挽救者。唯念佛一法。首當其機。何止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滿世間人修。滿世間人可以去。安能加一禪字。為比較優劣乎。果能專修淨土。不見他法非。不覩他人過。直使千年萬載行去。足可為一切法門之領袖也。能如此說。足可雪永明之冤。贖作者之罪。雍正專選禪宗。超羣出眾之人。以永明延壽禪師為古今天下第一大善知識。載入大藏。加之永明宗鏡錄。萬善同歸。心賦自行錄諸書。多人查考。未見有此四料揀。惑世駭眾。瞎人天眼。誠為鬬法之窠巢。今後之爭柄。不但實無此料揀。縱有永明四料揀權設。不過一時對病發藥之用。病去藥即當除。如人生病。非用毗礵不能治。用之病即全癒。豈有認定毗礵為治一切諸病之藥耶。正是聞塗毒鼓聲而死者。大有其人。尚望後之來者。切勉戒焉。永明為法眼下天台韶國師門徒。乃宗門傑出之偉人。望讀者深思之。
解謗曰。四料揀。是則盡是。非則全非。可憐今時人者。任是將錯法辯正。望其力而行之。非法改善。使其從而樂之。誠不然也。人之習慣。自始迄今。不但錯謬之法不行。及不錯謬之法亦不肯行。悲乎。較之謗與不謗。負勝不難立見。能謗者。因信自法。而謗他法。不謗者。因自無法。何謗他之有。明也。前之四料揀之設。由切信念佛產生。內中不知。信之功小。謗之過大。各起爭端。互相誹謗。今既解除。可免無咨.

 

宗謗淨四
謗云。念一生佛。要待死後往生。方能結束念佛事。此是古及今人。未曾睜眼的實看到念佛之人。一直向西念佛而去。及至死時。有言異香滿室者。有言天樂迎空者。有言預知時至者。有言彌陀來引者。雖有確實根據。必以念佛真切與否為目標。何能概論。
解謗曰。念佛人。對於往生數難。能有把握。雖不親見往生。而實有往生正行者。如是終日念佛。能一心不亂否。遇順逆境。佛聲還在否。重病到來。佛未忘否。夢中佛還念否。念佛有此四種辦到。斯是往生實行。何以。此數種。正是臨終捨身受身之重要關鍵。能一心不亂。即生西之主人。順逆境來。佛聲在念。即八苦至時。遠而即散。重病到來。佛未離念。即臨命終時。不被身心轉動。夢中佛聲。未離佛念。即是生西途中。了無阻滯。有此四種。無缺無少。直見彌陀。品位高上。無疑也。淨謗宗亦四

淨謗宗一
謗云。念佛之人。全仗佛力加持。有進無退。遇事雖時。一句彌陀。自解決之。亦不覺知。口念佛。身禮佛。心憶佛。身口意三業。全是佛成。可嘆宗門人自相矛盾。名云辦道。自何有力。若趁自力。不仗佛力者。不但道念難成。眾業尚難消滅。
解謗曰。得自力。得佛力。與不得力者。在此試驗看。念佛人。自力保持一心不亂。又仗佛力。保持一心不亂。一心之佛。從無再亂。參禪之人。全仗自力。不假他力。能究竟佛是誰念的。不許片念走作。類如禪淨二人。經行至熱鬧處。參禪之人。瞬目觀心。威儀整肅。對於極美色相現前。即時收拾視聽。以自力工夫提足。如是外無聲色。內無塵染。工夫全在。念佛之人。一向是仗佛力為人對於極美色相現前。佛能令心不動。佛能令眼不見。佛能令心不亂者。真有仗佛力維護。不然。隨聲逐色去可乎。瞞人得。恐瞞己不得也。不但佛不能念。連心被聲色拖去了。再想念佛也大難。此際。正是仗佛力之要關。佛若不替我收視聽。不替我離聲色。何仗佛力之有。前已在鬧境中念過佛。有自力。有佛力。當各自知。且曰。佛被境遷。當仗佛力。以成一心不亂。如因中一心多心。隨業流轉。無仗佛力實據。果上欲仗佛力者。為何如之。

淨謗宗二
謗曰。縱許宗門下人辦道。轉身還要償宿債。幾十年苦行禪定工夫。忙到開大悟後。前所造罪。竟不能免。不開悟。不能免。情所固然。開大悟後。不能免。誠不解也。
解謗曰。此謗迄今。未有人解釋者。疑誤退墮。當不在少。萬不可以說。生西方是逃宿債。不生西方是償宿債。釋迦如來難道未生西方。阿彌陀佛難道未生東方。生西方者再來東方。前所造之業。毫不能免。必一筆一筆還清。至成佛時。尚有九惱之報。雖然顯示不為無因生東方者眾罪報畢。轉生西方。成佛利生。尚有九品之憂。雖曰佛事。不為無因。九品往生。據大彌陀等經云。深修禪定。願生西方者。捨此報身。生上上品。頃刻花開。見佛聞法。不落時間。又有念佛三昧之人。死後生蓮花中一晝夜。花開見佛。有死後。生蓮花中七日夜。花開見佛。有死後。生蓮花中四十九日夜。花開見佛。有死後。生蓮花中六大劫。花開見佛。有死後。生蓮花中十二大劫。花開見佛。隨生高下不同。時間長短不一。此乃念佛人之業障輕重。行願深淺故也。類如空懸一絲。遇風揚之。必高而上上。絲繫微塵。必高而雖上。絲繫草木。必無高上。絲繫磚石。必沉墜下。勢所必然明矣。但娑婆世界。成二十小劫。住二十小劫。壞二十小劫。空二十小劫。共八十小劫。在極樂世界為一晝夜。極樂世界過一晝夜。娑婆世界過八十小劫。極樂世界過十日夜。娑婆世界過八百小劫。極樂世界過一百日夜。娑婆世界過八千小劫。至於極樂世界過五百大劫日夜。娑婆世界所過之大劫。恐難思議。可憐下品下生之人。在黑蓮花胎中。要過極樂世界十二大劫。方可花開見佛。較上上品一生見佛。懸遠之殊。真令人嘆也。警告念佛人。急用上上品功夫。見佛聞法悟道。萬不可再事恍忽。試問九子出外。一子先回。父毋喜否。諸人答看。先回者喜。後回必憂。悲乎。末後見佛之人。經過時間之長。見佛聞法之後。得益悟道之遲。直令出格志向之高人。在所不為。若能信得。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不問你生在那一方。自己借債。逃到天外。會遇之時。定必還他。不還終被債累。參禪人。未悟時能還宿債。誠為出世高見。大悟以後。再還宿債。誠為脫縛高人。大悟之人。只求債還。別無他事。不過借債時利重。還債時本輕。一還即了。不再借債。復何以償宿債為辱乎。任是東西佛祖。因中尚將宿債還清。我何人也。若謗宗門還宿債非。與謗佛祖何異
淨謗宗三
謗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世人不思出離則可。我僧界中之宗門禪子。不辦出三界事。為不可。三災八難。五濁頻侵。生老病死。穿梭返復。不畏沒身火窟。漫言辦道參禪。何謬之甚。不如一句彌陀。享西方七寶成之地。半聲佛號。遠娑婆十萬億之程。蓋世之樂。何如極樂。盡世之苦。莫如娑婆。何不惺惺哉
解謗曰。宗下人。正在盡人畏懼之世。不捨參禪。悟道之後。亦不離苦濁世界。何以。火宅之輩。長期沉沒。出苦無期。稍有仁心之人。摻何忍覩。必具有一眾生不成佛我不成佛之志願。眾生隨四生六道往返。我隨眾生之後。正如你生我生。你死我死之決心。非將眾生追出十界之外不可。由是不捨五濁世人。不貪西方極樂。直使娑婆界盡。我還不離。恐防再生眾生。復行化度。

淨謗宗四
謗云。去聖時遙。佛法將秋。釋迦過去。彌勒未來。其中無佛出世。聖賢隱而不作。我等何不趕急設法。親近阿彌陀佛。見佛聞法。享受安養之樂。何苦忙忙碌碌。不顧前途。甘墮輪轉。何愚之甚。
解謗曰。此語獨善其身可以。念眾生苦。發菩提心不可以。當知我之生死。只求佛遺之教法。依法修行可了。佛不能替我了。任是彌陀釋迦彌勒現身我前。我若造業。三佛不能阻我。我受惡報。三佛不能替我。我有生死。三佛何能與我了耶。現雖末世。佛之大法猶在。如法行持。豈不直下承當。若處此初有之末法。往求他佛說法。雖秉佛囑。未免繞道太遠。恐成虛設。果此世界真至末法。不聞佛法之名。不見佛經之字時。我尚可代佛宏化。續末法之佛法。依法行道。不令斷絕。誠為釋迦之愛子。娑婆之救星。凡釋迦如來之佛子。當發此願。當具此正見。直期紹隆佛化。度苦眾生也。 。又謗云。念佛人。今生一生念佛。死後定生極樂。可憐參禪人。苦一生的禪。至死腳忙手亂。死後更不知去向。又無樂土可生。又無天堂可到。不是牛胎睡覺。就是馬腹安身。或是隨業遷流。毫無把握。良可痛也。
解謗曰。此謗從淨土家裏人說出。因念佛人至死有極樂可生。參禪人至死。無何處可住。起謗者。本擬謗人。而反毀己。何以。念佛人。單止念十萬億佛土西之阿彌陀佛。能生與否。尚在語言中。究實有無生西之鐵證。更屬茫然。果能念到東西不辨。自他全空。不見有彌陀。不知有淨土。世內世外無着。心內心外不住。從生至死。只有此句彌陀。可許西方在掌握中。能如此利己。再可以教人。斯為上上根人念佛也。參禪人所生者。今生參一生的禪。至死不離一句念佛是誰。生則不離佛法家。死則不離佛性地。若今生參一生的禪。轉身不能生佛法家。另生別處者。其念一生的佛。轉身必難生極樂地無疑也。果有如此之生。種麻定當得豆。豈有是理乎。參禪人要生佛法家為何。因有信佛法之父母。輕世重道。易許出家。必滿自幼出家。童真入道之先願。能願生生出家。世世學道。一旦發明己躬大事。直使娑婆世界之東方也去生。極樂世界之西方也去生。十方上下一切諸佛世界。更要去生。真為我修學處。為我利生處。何區區執着極樂世界之一佛土也。廣而言之。為利一切。至心參禪。即是正行。為利諸己。一心念佛。亦是正行。一切法門。佛親口說。悉皆正行。貴在行人。一行到老。老而病。病而死。死而生。萬不可一念離正行。直使前因後果。感應道交。不期然而自然也。若虛當其名。不真行其實。徒托空言。不但不生善處。善因反遭惡果。其何以救乎。強爭勝負。單說不行者。切宜戒之。

宗謗律其一 
謗云。大戒沾體。置身方外。古云。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聽教參禪。等到戒牒隨身。即是飯票。戒鉢到手。便是飯盂。傳戒之錄。即足鐵證。證明我是佛子也。高上者。棕笠子破衲襖。方便鏟。拗蒲團。赤腳科頭。沿門托鉢。終其身而行。斯足可為末世規範。次者齊難清潔。老酒假稱治病。律未嚴持。根本五戒尚非。紙烟常伴其身。牙刷何嘗離口。談問戒相。只言識字不多。世諦如何。可說文章大雅。持戒之非。日趨一日。悲乎痛哉。尚望宏戒法之師承。痛言開導。愷切說明。其困難者。正受戒時。經懺堂皇。戒子正事。難暇顧及。懺摩說法之際。有說得清而且切者。有說得快而且低者。有說得聲音不懂者。使聽戒者。側耳難聞其義。全堂只聽其音。嗚呼。一期戒滿。半句難收。其過。在受戒時而未得授戒之真傳也。傳戒業林。能令學戒人得真戒度。擴大期間。二旬講沙彌戒。二旬講比丘戒。二旬講菩薩戒。六旬三戒。深義朗然。誠宏揚尸羅之正範。大闡戒度之真科。方不負佛滅度後以戒為師之佛囑也。宏此戒之功。與佛無二。因戒與佛同故也。
解謗曰。世人持八關齋。守一夜戒。尚因戒感生天。古有醉中削髮。夢裏披衣。尚報應眞之果。今則心持大戒。身着袈裟。豈有落後之談。人能聞得一戒字。終懷出塵之志。定有入道之時。況堂堂比丘。為世福田之僧相。見之者如佛敬。聞之者若佛尊。要知好僧人。尚有不及之處。醜衲子足有不測之深。拗蒲團。喫鉢飯。聊作僧中道貌。喫紙烟。喝老酒。無妨逆化人天。若云戒相。非授可以能持。如不顯揚。無以進化。要知無作聖戒。菩薩持二乘之戒名犯。二乘持菩薩之戒名違。誠戒在人宏。持犯皆從行得。豈偶然也。又云。六旬三戒雖善。不如持犯全蠲。如有能持無上無作之寶戒者。夫復何言。戒之一字。任是十方三世一切佛祖。終難逃乎寸步。十方法界。由持戒而成四聖。由違戒而墮六凡。世出世間。最大莫過於戒也。

律謗宗其一
謗云。宗門下大話滔天。連諸佛之聖戒。全不顧及。捉虱子。弄蚊蟲。習成慣伎。燙臭虱。灌螞蟻。竟犯吉羅。反言大法全提。置犯持於度外。傷心害理。破戒行於律中。諸佛戒海。難容毀禁之屍。律度科分。當貶無間之地。一任頓超空外。難逃有日之天。不日小鬼追來。閻王拍案。不尊聖戒之輩。將何以免之烟城。誠畏之特畏也。
解謗曰。禪宗首先由戒而定。從定而慧。三學頓修。慚成無漏。大法嚴持。守持無持之聖戒。宗關打破。持破不破之律儀。有情之蛆蟲。無情之瓦礫。尚達無生之旨。頓守之心儀。慚持之身律。豈陳越範之虞。要知悟本無生。何生可犯。迷時難覺。在覺何持。如是守佛戒於犯持之外。了性空於大律之中。直使閻君合掌其傍。小鬼不容其側。蕩蕩乎佛戒。巍巍乎嚴持。宗門守戒之人。誣作難持之士。其何謂也歟。

 上陳宗教律淨四門。首由宗謗。次各互誹。廣錄贅煩。不遑枚舉。作此謗論。豈不無謗反令人謗。有謗反令人加謗者。非也。永嘉云。任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此語雖是。試問謗者非者。可有過乎。縱如燒天之火。不能燒人。而反燒己。解謗之意。不許燒人。不許燒己。直達互相讚嘆。各行各道。我願足矣。永嘉云。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如瓦碎。此互謗之端也。永嘉又云。圓頓教。沒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莫謂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斯解謗之端也。宗教律淨四門。如佛一人。宗是佛心。教是佛口。律是佛腳。念佛是佛身。豈有身說腳非。口說心不是之理。要知如來救度眾生。以此四處成為佛身。眾生界空。佛尚不存。四處安在。能領會得。性空世界。全是眾生離垢而成。水月道場。盡是諸佛悲願而立。諸佛為離垢而處眾生界內。眾生仗悲願而來諸佛海中。一旦性空界隱。水月輝潛。尚無佛生之名。何有其他之實。果能直下承當。定作人天宏範。大闡如來戒法輸。度盡眾生成正覺。
扶宗說
參禪一宗。直達當人本來面目之重大關鍵。最直捷。最便宜。最穩當。最平實。世出世法。無逾此也。今人指定穿衣吃飯屙屎放尿為最易事。不思尚有一二之難。人向不知。何以故。穿衣有冷暖之難。吃飯有饑飽之難。屙屎有緩急之難。放尿有濺衣之難。如此數難。在人類中。竟不能免。又云伸手動腳。低頭合掌。為最易事。亦有數難。更不易知。何以故。伸手有礙物之難。動腳有物礙之難。低頭有俯仰之難。合掌有高下之難。果能在微細中。依其準繩。不偏不中。如法行到。是為大難。近人指定念佛為最易事。內中數難人尚不知。知亦不覺者。何以故。生西之法。必捨此身。生彼華中。有何把握。是為最難。由信不實。忽生疑城。到極樂難。由願不切。忽生下品。欲生上品。一生見佛。是為甚難。由行不真。一生念佛。不能成片。生西方難。有此數難。嘆哉。垂隻手之彌陀。接一心之眾生。豈奈難何。宏教之法師。能事理圓融。教觀不二。言行相應。機教相投。以利生為懷。以宏法為行。誠自他俱利。何難之有耶。如觀照般若未修。文字般若未學。實相般若未悟。則理事難融。機教難徹。必招入海算沙之嫌。說食不飽之謗。持戒之律師。不達無作戒體。性遮持犯之旨。必僅於身外之律儀。戒中之名相。雖曰無犯。心戒常違。必招戒止生天之譏。戒為不墮之利。欲達無上金剛寶戒者。不其難乎。其他一切法門。以此類推可也。獨禪宗旨趣。為諸佛母。為萬法師。釋迦雪山覩星悟道。迦葉見佛拈花悟道。東土神光安心悟道。及至臨濟還拳悟道。易之如反掌。快之如掣電。迅之若彈指。速之若瞬目。不勞動步。不費工夫。誠易中之再易也。從上諸祖。皆由禪定悟入者。了生脫死。證大涅槃。開叢林。建道場。廣度品。非悟心地。不為大功。參禪之益。範圍極廣。類如心是黃金。身亦黃金。真如妄想亦是黃金。咳嗽吐痰亦是黃金。男女老幼亦是黃金。天堂地獄亦是黃金。虛空大地亦是黃金。草木叢林亦是黃金。有情無情更是黃金。任他有打破虛空之力。不能出黃金一步。又如自心包羅極大。十方法界皆在心中。四聖六凡皆在心中。語默動靜皆在心中。牛馬豬羊皆在心中。蛆蟲螻蟻皆在心中。世法佛法皆在心中。空內空外皆在心中。地上地下皆在心中。任他有踏翻大地之能。不能出自心一念。其所謂黃金之喻。自心之法。法喻並明。心力參究。深修禪悅。方能領會。不然恐多一明字。要知黑暗是病。明白亦病。真禪之旨。妙在暗明。未悟以前云暗。大悟以後謂明。正如宗門之程序。由迷而梧。由小悟而大悟。大悟而徹悟。徹悟而後真修。故云悟後起修。即真修是也。至此明暗之病全蠲。迷悟之途路絕。今在未悟以前。謹將禪路廣設百法。每法事實。詳細指陳。

一發心學道。二願住業林。三立決定行。四棒喝難挨。五規矩難學。六身心不安。七委屈難受。八習氣難除。九跏跌難坐。十六根難收。十一請示用功。十二厭住叢林。十三樂處深山。十四不喜培福。十五不真修慧。十六不願常住。十七易犯規矩。十八喜捨一切。十九奮勇發心。二十身心純熟。二十一不信參禪。二十二疑法。二十三疑人。二十四擬退。二十五追悔。二十六慚愧。二十七起信。二七八聽可領會。二十九覺有相應。三十自願用工。三十一忘疲。三十二疑情不得力。三十三身心悶燥。三十四退心陡起。三十五受人勸服。三十六妄心暫歇。三十七身外暫忘。三七八覺身輕安。三十九住枯靜處。四十妄自穿鑿。四十一專好詩偈。四十二不願深進。四十三提起用。四十四功能除妄。四十五功能除睡。四十六落堂自在。四十七妄自承當。四十八戒道時非。四十九心法俱寂。五十得少為足。五十一生心用。五十二有心用。五十三散心用。五十四把持用。五十五得力用。五十六放心用。五十七親切用。五十八間斷用。五十九粗心用。六十綿密用。六十一不間斷用。六十二細心用。六十三離法用。六十四無心用。六十五真心用。六十六轉身用。六十七同體大悲。六十八代眾生苦。六十九慈心與樂。七十憨念眾苦。七十一學菩薩行。七十二布施。七十三持戒。七十四忍辱。七十五精進。七十六禪定。七十七智慧。七十八喜捨。七十九愛語。八十利行。八十一同事。八十二立向上志。八十三除懈。八十四恭敬。八十五供養。八十六讚嘆。八十七隱惡揚善。八十八除謗。八十九息諍。九十三常不足。九十一勸住業林。九十二發心作事。九十三喜作清眾。九七四願當行單。九十五知因識果。九十六發大誓願。九十七事理用。九十八化導用。九十九他受用。一百自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