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和讲《老子》第二十三章希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3:15:39

http://www.hljnews.cn  10-11-17 08:54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老年日报[发表评论] [10条]
【原文】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语译】少说话,才合乎自己的本真状态。正所谓狂风刮不了整个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成了这种状况呢?是天地。天地的狂暴行为尚且不能持久,何况是人呢?所以追求道的人,会与道在一起;追求德的人,会与德在一起;行为不符合道的要求的人,就会表现出暴虐恣肆的本性。与道一致的人,道也愿意与他在一起;与德一致的人,德就愿意和他在一起;失德失道的人,道和德也就远离了他。只有那些对于道的存在信心不足的人,才不信任道的存在。
【解说】俗话说:“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为此,有些口才培训学校打出过“是人才不一定有口才,有口才一定是人才”的招生横幅。但是有一句英语的谚语虽然朴实却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能言是银,沉默是金(Speech is silver , silence is gold)。到底哪句话是至理名言?老子为什么又要主张少说话呢?
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语言在人类的文明推进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德国的哲学家卡西尔在《人论》中甚至将人定义为“符号(语言)化的动物。”但我们要知道,世界上大凡有神奇力量的东西往往同时具有巨大的危险,语言也是如此。没有语言,我们的所思所想没有办法呈示出来,而通过语言呈示出来的我们的思想,与我们的思想本身又未必是完全吻合的,因为确实存在某些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说了反而不如不说,多说反而不如少说。这是老子主张“希言”的基本依据。
话是要说给别人听的,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都是由人来承担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所乐于扮演的角色往往是说话的人而不是听话的人,将说话人的角色扮演到极致就是所谓的话痨,话痨是一种语言暴力,是不讨人喜欢的。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既要能够扮演好说话人的角色,更要扮演好听话人的角色,也就是要学会倾听,因为善于倾听比善于辞令更加重要。说是一种向外吐的过程,而倾听是一种吸纳的过程,仅仅有向外的吐而没有向内的吸纳,再善于辞令的人,最终其言辞也会变得空洞无物。所以真正聪明的人往往是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一味地口若悬河的人。
顺便说一句。本章中的“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在第十七章中曾经出现过,有人认为这里是重复出现的衍文,应当删除。任继愈先生认为,两处字句相同,但意义迥别,分别指的是对于执政者的“信”和对于道的“信”。任先生所言可信,故从之。
杜家和讲《老子》第二十二章不净

http://www.hljnews.cn  10-11-10 09:01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老年日报[发表评论] [10条]
不争
【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语译】经受得住委屈才能实现保全,经受得住弯曲最终才能得以伸展,低洼的地方才能充盈,凋敝之后才能获得新生,少学反而有收获,贪多则会增添迷惑。所以得道之人以道作为观察的工具。不专靠自己的眼睛,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才能显豁;不自己夸耀,所以能够显功;不自高自大,所以能够长久。正因为不和别人争夺,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争得过他。古人所说的“经受得住委屈才能实现保全”,哪里是什么空话,确实能够使人圆满成功。
【解说】我们总说做人要有骨气,不能够委曲求全。在这里,老子却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归结为两个字,就是:不争。这既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也包含着辩证法的思想。
以自然界的树为例,没有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时候,当狂风刮起,“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曾卓:《悬崖边的树》)此刻的弯曲,正是为了将来的伸展,如果一味地与狂风对抗,也许会有被折断的命运。做人同样如此。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以前一直强调要见义勇为,要敢于与歹徒搏斗。实际上,作为中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碰到歹徒,不要和其发生正面冲突,首先要想办法自保,而这时的自保正是为了能够战胜歹徒。这是当下很多学校实施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对于孩子来说是这样,对于多数老年人甚至成年人来说也应该如此。
“少则得,多则惑。”这是有关学习的。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学富五车、学贯中西,但中国有一句俗话“贪多嚼不烂”,什么东西都学,反而什么也学不会,反而越来越迷惑。人都想成为通才,但真正对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的往往是各行各业的专家。爱因斯坦是通才,能拉一手非常漂亮的小提琴,但他首先是物理学家;苏步青是通才,能够写一首好诗,但他首先是数学家。著名国学大师范文澜曾经说过,他做学问就是从专攻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入手的。我们读书,或者说教育孩子读书,一定要掌握好“博览群书”和“读破一本”的关系。“博览群书”的真正目的在于从中选取有价值的书;“读破一本”则是对于选取的好书反复咀嚼、理解、思索、消化,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创造力。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不争就是能屈能伸,不贪多,不自傲。有不争的做人姿态,采取不争的做人策略,就一定能取得大的成功。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