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舒展新画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5:33:30
本报记者 刘建林 卞民德《 人民日报 》( 2010年11月18日   21 版)

鄱阳湖湿地。
朱英培摄

江西手工艺者在制作油纸伞。
邹元国摄

图为穿行于江西山林间的高速公路。
池晓红摄
初冬时节,鄱阳湖上万千鸟儿翩翩飞舞。
这些可爱的精灵们,却并不曾了解:与它们共同拥有这片天堂的人类,正在为找到一个更好地保护它们与谋求自身发展的平衡点而倍加努力。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首个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的崛起之梦意义重大而深远。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批复一周年之际,回首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畅想更加辉煌的明天,4500多万赣鄱儿女一步一个脚印,带着美丽的梦想阔步前行。
这一年,江西省着力抓好规划编制和实施方案制定工作。18个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衔接,“两区一带”分区详细规划和鄱阳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启动。规划实施的要求被细化为400项可操作、可考核的工作任务,绘就一张清晰的线路图。
这一年,江西省围绕落实好国家的支持措施不懈探索。九江、赣州、井冈山3个开发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萍乡、景德镇、南昌、共青城4个试点业已启动,鄱阳湖产业投资基金、城市建设投资公司、节能投资公司等5个投资平台搭建成型。
这一年,江西省加速推进作为规划支撑的重大项目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造林绿化“一大四小”、“五河一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四大工程有序推进,生态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渐具雏形,交通、能源领域的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正酣。
……
高高昂起发展的“龙头”,牢牢抓住崛起的关键,在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大道上,江西这艘满载着希望的航船,正在扬帆远航!
1
科学发展,生态经济绘宏图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须突出生态这个特色,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切实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努力实现鄱阳湖地区经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动员大会上,江西省委书记苏荣的讲话掷地有声。
近年来,围绕“绿色江西”品牌,江西省大力推进一批重大生态环保工程建设。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五河一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不断丰富着“绿色江西”的内涵。
——2008年10月,江西省全面启动了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计划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初步形成集景观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绿色廊道。两年来,江西省投入造林绿化资金90.5亿元,已完成造林面积960万亩,综合成活率85%以上,通道绿化累计近2.5万公里。全省新建33个省级以上城郊型、城市型森林公园和25个省级以上城郊型、城市型湿地公园。
——截至2009年12月28日,江西省84个县的85座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完成建设,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实现既定建设目标,成为全国第五个县级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的省份,创立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新模式。目前,江西全省85座污水处理厂已全面投入试运行,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105.55万立方米。从2010年起至2020年,江西全省县(市)新建的污水、雨水管网将达到6032公里,总投资超过111亿元。10年之后,江西省将形成一个完善的地下“万里长城”。
——2009年6月,江西省启动以垃圾无害化处理为重点的农村清洁工程试点。一年来,全省52153个自然村和564个集镇开展了试点工作,累计投入资金14.21亿元,村镇环境面貌发生较大改观。从2010年11月到2011年10月,江西将在全省新选择3万个村点、500个农村集镇,按照村镇联动的要求,由省、市、县协商选点定点,组织实施村点和集镇的垃圾无害化处理。
——2010年初,江西省下发《江西省人民政府加强“五河一湖”和东江源头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以实现“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环境、一流的人居环境、一流的绿色生态保护和建设机制”为目标,构建“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头生态环境安全格局。“五河一湖”和东江源头保护区总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计划到2015年,森林质量有较大提高,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此外,江西省注重把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位置,注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始终坚持“三个坚决不搞”,即:坚决不搞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搞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职工安全的项目、坚决不搞黄赌毒的项目。江西省在全社会深入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创造生态环保氛围,倡导生态环保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使江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环境更优美。红土地上,4500多万赣鄱儿女用欠发达的经济和财力,支撑起令发达地区艳羡不已的生态环境。响当当的生态品牌,足以令红土地上的每个人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
2
进位赶超,转变方式探新路
今年1—9月,江西省财政总收入完成900.4亿元,增长36.8%;全年有望实现1200亿元,增长29.2%以上,创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年度最高增幅。
9月20日,江西省第一条城际铁路——昌九城际铁路开通运营。未来4年,江西铁路建设将投入2140亿元,平均每天投入近1.5亿元。
11月13日,江西年度接待游客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旅游收入756.91亿元。到2015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预计突破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2000亿元。
……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如江西省省长吴新雄所说:“抓好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就抓住了江西发展的关键,昂起了江西全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
按照规划,2015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GDP总量将突破1万亿元大关,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十大新型工业产业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大力建设环鄱阳湖城市群以及以京九铁路和浙赣铁路为依托、沿线城市为支撑的两大城镇带……2010年10月,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方案》的下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蓝图日渐清晰。
生态农业方面,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如火如荼。江西省积极实施新增100亿斤优质稻谷生产能力工程、1000万亩优质油料建设工程、1000万亩优质油茶建设工程、100万吨鄱阳湖水产品建设工程等。
新型工业方面,江西省全力推进光电、新能源、生物、航空、铜等八大新型工业基地建设,重点培育光伏、新能源汽车、航空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启动了20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目前,南昌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南昌航空工业城已经开工建设;赛维LDK1.5万吨硅料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晶能光电硅衬底LED项目启动二期扩产计划。
现代服务业方面,江西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已开工建设庐山西海、龙虎山等重点景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启动建设江西国际影视城、出版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基地、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基地等。
10月,赣鄱大地再次传出好消息:备受关注的彭泽核电站工程将于2012年前开工建设;未来5年,江西省还将启动峡江、鄱阳等6大核电工程。而这些,仅仅是江西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
昌九城际铁路、向莆铁路建成通车,九景衢铁路、昌吉赣客专、鹰梅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开展。九江至瑞昌、鹰潭至瑞金、吉安至石城等15个项目开工建设,吉安至莲花、赣州至崇义、奉新至铜鼓等18个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两核一控”工程、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等也已在建设或论证中。
“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目标是立足江西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这一理念,已经贯穿在江西发展的过程中。
“今后万亿投资将投向赣鄱大地,核电站在这里落户,航空城、新能源基地将在这里崛起,这里有中国最大的江河最大的湖,还有巍巍名山,对于这样一片热土,世人将再度投以惊叹与羡慕的目光。”在今年的江西省两会上,江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傅修延表示,鄱阳湖地区曾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地区有可能恢复甚至超越自己曾经有过的历史地位。
3
绿色崛起,赣鄱扬帆正远航
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江西省因此而得名。目前,全省共设11个设区市,99个县(市、区)。
自古以来,江西就是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2004年以来,江西省粮食总产连续6年保持增长,2009年达到200.25亿公斤,首次突破了200亿公斤大关,创造了早稻收购、双季面积、人均占有量、总产增速“四个全国之最”。
这样的现实,决定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要摆脱传统发展模式,提升全省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基础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要突破口,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今年5月20日,江西省召开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会议,明确提出县域经济发展总的目标要求:发展靠前的县市,要提档进位,朝着“全国百强县市”、“中部二十强县市”目标迈进;没达到全省平均规模的县市,要加速赶超;就全省而言,3年内多数县(市、区)要经济总量大幅增长,财政收入实现翻一番。
“江西经济总量小,尽快做大总量是第一位的任务,否则江西经济欠发达地位永远难以改变。但如果不注重结构调整、不注重发展质量,即使总量上去了,也只能是大而不强、难以为继。”江西省委书记苏荣说。
按照江西省的思路,县域经济发展要以特色为依托,以县域为中心。虽然起步较晚,但江西县域经济发展较快。2007年至2009年,江西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6%,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6.8%。截至目前,江西经济总量过100亿元、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分别有8个,其中南昌县和丰城市经济总量超200亿元、财政收入超20亿元。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江西省把科技创新放在关键位置,主攻10个高新技术产业,培育100个创新企业,实施100项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建设10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办好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组建100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格局。
未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有望被打造成为我国低碳经济的试验区。江西省将以低碳经济为纽带,最终建立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的长效机制,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以及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
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一位江西人这样期待:“结构优化的经济可以发展得更快,城乡统筹的社会可以进步得更好;父老乡亲不用再去围湖造田;血吸虫病可以得到有效防治,人民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都将有更好的保障和发展……”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如今的江西,虽然刚刚起步,但毕竟已经走上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大道。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江西,必将迎来政通民富、经济繁荣的新时代,让每个江西人的梦想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