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报导震灾暂别政府传声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2:46:58

为许多人眼里中国政府的主要宣传工具,官方媒体新华社此次对四川地震的报导之迅捷、之全面大出人们预料。
地震发生当天,新华社发出了成百上千条震情通报,几乎每分钟都有新讯息发出,它还发布了现场记者对灾情的坦率评估。而新华社以往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一家四平八稳发布着官方政策信息的新闻机构,报导突发性、敏感性消息非其所长。
Associated Press
在新华社刊登的一张照片上,一名高中生正在救助被埋的
同学,左下方是新华社英文网站的抓图
这家新闻社仍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下属机构,并且依然在积极帮助中国领导层控制公众舆论。但鉴于互联网和手机使人们获得的信息量出现了爆炸性增长,成百上千万中国人现在可以通过多种媒介了解事件真相,紧迫的现实日益要求新华社自身对新闻事件进行地毯式报导。
记者周二无法电话采访到新华社的负责人,传真给他们的提问也未获答复。
北京时间周一晚7:30,新华社从四川都江堰市发出报导,称当地一所学校在地震中垮塌,可能有900名左右学生被压在废墟中。报导说,一些十几岁的被埋学生正试图从废墟中挣脱出来,其他人则在哭喊着呼救。报导中还提到,一位泪流满面的母亲说她上初三的儿子张成伟就被埋在废墟中。官方媒体通常只重点报导政府对灾害的反应,不大愿意对灾难中的人们作贴近式报导。
中国的各个门户网站也在积极登载来自新华社和官方电台、电视台的各种相对具有自身特色的震灾报导。
像报导今年早些时候那场雪灾等其他自然灾害一样,报导周一这场地震及其灾害影响也要承担很大的政治风险。对全都直接或间接受控于政府的中国新闻媒体来说,报导示威和抗议事件仍然是他们的禁忌。但自然灾害也有其政治敏感性,中国政府在应对灾害方面的一个小疏失甚至也会影响其在群众中的声望,就像美国布什政府2005年因应对卡特里娜(Katrina)飓风不力而形像受损一样。
香港大学(University of Hong Kong)从事中国媒体研究的班志远(David Bandurski)说,对领导人来说,让人民觉得他们对灾害的应对有力而有效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中国一项旨在提高政府透明度的行政法规两周前刚刚生效。这项规定敦促政府官员向公众披露更多信息,包括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发放情况。
与此同时,政府却在收紧对新闻媒体的控制。就在去年8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一项限制自然灾害类消息发布的法律。新华社当时的报导说,这项法律规定,禁止单位和个人编造或散布有关紧急事态或政府对紧急事态应对举措的虚假信息。
虽然这项法律主要针对的是那些喜欢“揭黑幕”的人,但新华社的报导活动也受到了影响。不过自四川发生地震以来,新华社已发布了200余则相关报导和补充报导。
周二早间,新华社发表了一则重点报导灾区一位官员寻求援助的消息。震中汶川县的县委书记王斌对新华社记者说,当地急需政府空投帐篷、食品、药品和卫星通讯设备,还需要医务工作者前来拯救伤员。
新华社周二的另一则报导援引四川官员何彪的话说:“我们很担心,很担心”。
新华社还不断报导最新的死亡人数,从它的报导看四川的地震死亡人数周二上午便超过了12,000人。
四川成都的一位报纸编辑说,鉴于安全风险和恶劣天气,当地宣传部门指示他们报社的人员不要前往地震灾区。
新华社在报导四川地震方面的表现目前还难下定论。香港大学的班志远说,新华社是否会提及地震早期预警可能性这类较深入的问题?我们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