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视科学教育,就是拿未来开玩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21:20:00
2009-05-12 08:17:09    作者: 张贵勇     来源: 中国教育报
美国物理学家雪莉·杰克逊,从小就喜欢用父亲喝水的玻璃罐子捉蜜蜂,还用一系列的实验,解开了心里有关蜜蜂的一大堆疑问:她把不同种类的蜜蜂养在一起,知道了胡蜂、大黄蜂和小黄蜂都能和睦相处。她一上午都把蜜蜂关在黑暗中,直到中午才放出来,发现蜜蜂的行为和身处午夜时分一样。正是这些早期的观察和实验,使她在科学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或许,我们成为不了雪莉那样著名的物理学家,但至少可以给孩子们那个走近科学的玻璃罐子,从小在他们内心埋下科学的种子,使其拥有宝贵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什么?其实就是一种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态度,一种甘于寂寞、坚持不懈的追求,一种严格缜密、注重细节的方法,一种时刻向天经地义的断言提出质疑的勇气。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教育不是开展得很好。有报道说,某高校开设与风水有关的选修课,选课的学生几乎达到百分之百。每年高考前,前往寺庙求签许愿的家长总是络绎不绝。除此之外,小到考试作弊、引用论文数据不严谨,大到肆无忌惮的学术剽窃、明目张胆的商品造假,表面上看是诚信问题,实际反映了全社会最起码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普遍缺乏,深层次上暴露出我们科学教育的先天不足或效果不良。
一个人缺乏科学精神,可能是早期教育没有做好。一代人缺乏科学精神,一定是基础教育出了问题。有人说,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中进行的,这一时代背景决定了实施的科学教育只能局限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而不是关注科学教育的抽象层面──科学精神的培养,所以在中国,科学精神的缺乏很正常,不足为奇。
其实,这正好说明了我们急需补上科学教育这一课,因为我们已经落后别人太远。而且,缺乏科学精神的国家不会成为科技大国,也难以在经济上创造更高的成绩。有人疑问,我国为什么不能出现一个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出现的条件取决于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否以儿童为本位,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是否以人为本位,也取决于我们的民族是否为科学工作者提供了适宜创造的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
科学的最大敌人是急功近利,父母以功利的心态教育孩子,学校以升学为目标教育学生,都与科学精神的培养背道而驰。而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父母首先要着眼于长远,从培养兴趣和爱好出发,支持孩子亲近自然,让孩子走进大千世界。而且,只有通过科学活动才能培育科学精神,只有有此意识的教育者才能让孩子爱上科学研究。如今,我们的孩子太需要一大批有独立思想、具有探索精神的教师来引领,我们的教师也太需要有一个抛除整天以考试和排名为第一要务的教育环境。实际上,在欧洲,学术机构非常重视对青年科学人员进行科学道德教育,大学里也普遍设有科学道德课。这一点,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重视科学教育。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日前在济南第五中学举行了一场天文知识科普讲座。在主讲人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面前,在场的中小学生们纷纷提出疑问,如什么时候发明速度更快的宇宙飞船,到底有没有外星人等,有的甚至“质问”他“黑洞之谜为什么还没有破解”。对此,朱进说:“我们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彻底破解黑洞之谜,更希望破解这个谜团的人就在你们中间。”
事实上,儿童时期对自然的怀疑和追问是最好的科学启蒙。当一个人拥有了追寻疑问的勇气,无形中便拥有了一种科学精神,拥有了实事求是、积极探索、无私奉献、宽容大度等优秀品德,这样的人不仅是一个有思想、有发展的人,也是一个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
纵观人类历史,会发现推动历史发展的科学发明和发现都留下了科学家的影子,会发现当今文明社会的背后无不是堪称伟大的科学精神在支撑。因此,让孩子走近科学,让其拥有宝贵的科学精神,其实就是培养一代人的创造力,就是奠基一个民族的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曾说,我们几亿孩子将来的科学素质,不是开玩笑的事。此呼声真的应该停驻在每位教育者的心里。(编辑: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