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里的商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8:55:52
来源:《新周刊》 作者:莉莎 日期:2010.10.12 版次:11
像计算股市一样计算天气  气候里的商机
天气在全世界五分之四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一场大雨,下在菲律宾的纳卯市和下在德国的科隆市,两者的效果有何不同?对纳卯市来说,这场雨代表了一次小灾难,除了户外作业无法进行之外,沿着山坡出现的溪流还会冲走所经之路上的所有东西。同样的一场雨,如果下在科隆市,情况就截然不同,街上的行人会开始拥入商店、咖啡厅,一边躲雨,一边在拉动这些地方的消费。
“火山灰”经济
德国经济观察家弗里德黑姆·施瓦茨曾在《气候经济学》中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希望说明气候,甚至是灾难性天气,它就是一柄双刃剑。5年后,冰岛的火山灰证明了他的观点。
突如其来的火山爆发,首当其冲的是航空业。禁飞令让全球的航空公司损失超过10亿美元。受此牵连,欧洲的航空股也出现下跌。
蝴蝶效应下,即便是隔了半个地球的新西兰也不能幸免。为了安置滞留旅客、租借机场、调配空乘人员等,仅新西兰航空公司每天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50万元人民币以上。
空中交通的中断,只是倒下的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80多名国家元首被迫缺席波兰总统的国葬;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第九届亚欧财长会议因到会者寥寥被迫提前结束;欧洲体操锦标赛和世界冰球锦标赛首场比赛被迫推迟。
一方面,英国的食物供给也出现短缺;另一方面,许多从非洲和亚洲进口的新鲜蔬菜、水果和鲜花都烂在运输途中。从欧洲机场关闭那天起,肯尼亚每天至少有1000万枝鲜花因枯萎被扔掉,平均每天的损失高达200万美元。
然而,正如施瓦茨所言,硬币的另一面是另一些公司占了火山灰的光。迪拜环球港务集团旗下子公司P&O轮渡,他们的电话几乎被打爆。该公司的7艘渡轮在7天内总共运送了3万名旅客,而平时每周运送旅客数仅为2000人左右。
连接英国与欧洲大陆的高铁——欧洲之星,一夜之间“身价”倍增。一张前往巴黎的车票,平时卖69英镑,如今卖223英镑仍一票难求。据外媒报道:“在起点站伦敦的圣潘克拉斯车站,购票的队伍3个小时也前移不了1英寸。车站的工作人员用4种语言向排队的乘客通知,票务窗口已经关闭,可大量的旅客仍然不为所动,继续等待。”
“通常,乘坐巴士的乘客大多是拥有充裕的时间,或是不太富裕的人,但是现在,来自各行各业的人都抢着要获得一张巴士的车票。”欧洲最大的巴士公司的总经理约翰·吉尔伯特说。他们日运营班次接近700个,一些热门的线路,如伦敦到巴黎,每天发出的客车班次已经从20个增加到40个,却仍无法满足乘客的需求。
以思科为代表的电话会议公司是仅次于交通运输行业的另一受益者。其副总裁查尔斯·斯图奇在飞往奥斯陆途中滞留伦敦。就在伦敦,他创下了电话会议史上一块新的里程碑:通过电话会议,思科以33亿美元成功收购挪威视频会议公司泰德,并以此为榜样,以折扣价争取到了不少新客户。
温室气体报告组织披露项目的首席执行官保罗·迪金森即通过思科公司的网真视频系统,在伦敦面试了3名位于北京的求职者。冰岛本地的商人也不甘示弱。瓶装水公司宣称,希望借助冰岛前所未有的高关注度,推出以火山喷发所形成的泉水为水源的矿泉水。
天气是股市的晴雨表
按照施瓦茨的理论,大到城市的规划,小到企业的经营,气候经济学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提前掌握“天机”。一次未经预报的火山爆发尚可为一些企业带来滚滚的财源,如果在天气变化之前能够准确地发布相关的信息,势必将有更多的企业可以趋利避害。
2001年春天,一场严重的沙尘暴使得韩国的一些学校被迫停课,也使得三星集团工厂的空气过滤系统瘫痪而面临停产。
此前,顶着“气象学博士”头衔的彭启明在台湾中央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与大陆一样,台湾气象学专业的毕业生通常也只有三条出路:做学问、去电视台担任气象主播、在保险公司任产品设计顾问。他注意到,虽然这场沙尘暴造成了韩国DRAM芯片产量不足,却带动三星的股价连续3天涨停。从未涉猎过经济学的他一下子被沙尘暴吹醒了“经济细胞”,从此开始关注和气象相关的经济问题。
通过研究他发现,假如沃尔玛连锁超市遇到连续的雨天,且超出了预期——例如4月预计下雨10天,结果下了20天——其股价便会大跌。从1999年至今,国际原油的价格都与天气有着明显的关系。比如,在冬天太阳黑子活动频率的低峰期,天气变冷,供暖需求大幅增加,便会带动油价攀高。因此,只要提前知道天气,就可以提前建仓。
为了证明这一发现,彭启明曾抢在国外投资研究报告出炉前,以20万元新台币尝试布局石油期货。相关机构报告一出,油价果然如其预料的那样上涨。这次投资,不仅让他获利近3倍,也让他找到了一条崭新的出路。
2002年,彭启明创立了台湾第一家气象公司——天气风险管理开发公司。
跟老天爷对赌的生意
最初的两年,公司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教育”客户和市场——既然电视里天天都有天气预报,为什么还要花钱去买气象信息?
公司的办法是从最小众、最冷门的领域做起。他们的第一个产品叫“小美女天气”,即通过手机短信为年轻的女性群体提供天气资讯。这份产品中没有任何专业术语和数字,只有直白的建议,建议女孩子们逛街的时候要不要带伞,穿什么类型的衣服等等。
有了一定的名气之后,公司的业务也变得五花八门起来。
2004年,台湾借鉴欧美等地的经验,对气象的相关规定做了修改。除了灾难性天气的预报仍然为政府的气象部门垄断外,日常的天气预报业务向民间开放。
与为所有人服务的气象局相比,民间的气象公司更像是私人专属的气象站。他们依靠气象局的观测数据,圈定客户所需要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电脑模拟和分析,所提供的信息通常因为更具体而显得更精准。然而,从另一角度而言,预测难度也更大。
曾经有一对新人,婚礼设在阳明山上荔枝大酒店的泳池边举行。他们要求公司为其挑选一个有蓝天白云的日子。结果,婚礼时酒店所在的位置偏偏下雨,而旁边一条街却阳光明媚。彭启明说,这种情况就属于预测错误,他们需要向客户道歉,并支付一定的赔偿金。由于当地属于海洋气候,做这种“跟老天爷对赌”的生意压力确实很大。
目前,他们预测的准确率为90%,业务已覆盖到交通运输业、零售业、能源业等170多家企业。
最初,他们参考的收费标准,问一天的天气为600元人民币;如果是为大型的活动服务,常常需要监控好几天,一般为2000元人民币;而如果提供全年的天气资讯,收费则在几万至几十万元人民币不等。预计今年的营业额将突破5000万元。
看天气卖便当
几乎所有的民间气象公司都声称,他们与政府的气象部门并不存在竞争,二者是相得益彰的互补关系。然而,事实证明,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随着民间气象公司的迅速崛起,公益性气象服务的蛋糕正日益被蚕食。
目前,美国国际气象服务公司、日本天气新闻公司已在广东、上海开设分支机构,并取得资讯咨询服务的营业许可证,从事远洋导航气象服务。新西兰气象服务公司则成为了南方航空公司导航服务的提供商。
从1955年起,响应民众的要求,日本气象厅开始提供樱花开花预报。半个世纪以来,各气象台一直沿用最原始的方法:在各地选定一棵染井吉野樱的“标本木”,等这棵樱花树开了五六朵花时就向全国宣布“开花”。
而从今年开始,气象厅表示,现在民间也在做开花预报,气象厅的任务已经完成。大多数民众认为,这是气象厅在屡次预报失误后,主动放弃了这一市场。
2003年,日本天气新闻公司就开始接手樱花开花预报。2007年,日本气象协会也加入了民间的预报队伍。除了精准度在气象厅之上以外,民间的预报比官方的更花哨。他们在网站上实时更新信息,并设计了电子樱花地图,只需要点一下鼠标,就可以得到全日本任
意区域樱花开放状况的报道。
之所以有如此激烈的较量,全在于日本的赏花季意味着巨额的经济收益。在短短几天的花期里,数百万民众将聚集于全国各大公园,毫不吝惜地购买大量食品、饮料和野餐用具。商店和市政部门都要依靠准确的开花预报来筹备这场一年一度的盛事。
在花期到来前,各便利店都要贮存双倍量的小吃、纸盘纸杯、塑料餐垫和啤酒。赏花季开始前一天,他们还要预定几大卡车快餐。每年的赏花季,临近主要赏樱公园的便利店销售额是其他店的3倍。
事实上,许多连锁便利店也有看天气卖便当的传统。过去,没有天气预报,不少资深的店长都练就了两种本事:一是看云,如果卷曲云出现,就一定会来台风,就得赶快多订一些方便面和手电筒;二是看农历,掌握气候特征,寒流时多进一些暖宝宝,梅雨期间多进一些雨衣。
2005年,台湾岛内的各大便利店品牌均已向专业的气象预报公司购买天气分析报告。透过POS,最新的气象资讯每6个小时更新一次。早上7点看到预报,就知道今天要订什么产品,是今天“店长学”的基本功力之一。
“上下温差3度,商品结构就不一样,尤其表现在零售业与服装业。”彭启明说,天气风险管理市场不仅对于天气衍生产品公司潜力巨大,对于各行各业来说同样潜力巨大。谁先掌握了“天机”,谁便赢得了“商机”。  (文/莉莎)
摘自《新周刊》第3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