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邦身上看企业精神领袖的几个特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2 05:33:46
【毕云龙】
《中外管理》2010年第11期
刘邦自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如张良;镇服国家,安抚百姓不如萧何;统兵百万,南征北战不如韩信。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统一天下,与其善于“将将”是分不开的。企业领袖是综合人才,如何管好那些企业的专业人才向来是个头疼问题,从深谙管理之道的刘邦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一些东西。
一、用人需有魄力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是妇孺皆知的,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韩信原受过“跨下之辱”,以世俗之见此人一定是懦夫,况且在项羽处就职时只不过是个下级军官,混的不得意才投奔刘邦的。起初刘邦也是让韩信做了个管粮库的小官,萧何追韩信时才引起刘邦重视。《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萧何向刘邦推荐说:韩信乃国士无双,刘邦若想争天下必须用韩信做大将,并且应该恭敬拜之,刘邦同意了萧何的要求。
这个故事有两点值得回味,一是萧何识别人才堪称伯乐的本领,以韩信的经历和原来的职位,萧何独具慧眼认为他是“国士无双”,真是令人赞叹。二是刘邦能从谏如流,对韩信破格提拔,也是不易做到的。试想,有几个企业领导人敢用别的企业的低级主管(连部门经理都够不上)做自己企业执行总裁的?您不得不对他的从业经验、资历、人品、综合素质、对大项目的掌控能力、管理水平等等方面,划一个大大的问号,可见刘邦的用人魄力非同一般。
二、绩效考核与奖励的正确理念
干部多了,绩效考核与奖励是个难题,制度是靠人理解的,企业的领袖总是会遇到意见不统一,难以摆平。这是因为绩效考核与奖励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每个人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所致。我们看看刘邦和项羽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
韩信在评价项羽时说: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分封诸侯时,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对此忿忿不平。
史记中记载刘邦赏封诸将时有“功人功狗”一说。刘邦在赏封众将时,将萧何排在众将之首,众将不服,认为萧何没参加过什么战斗,只是舞文弄墨而已。刘邦则认为,在行猎中,追杀猎物是猎狗(众将)的功劳,而发现猎物,指挥猎狗追捕,是猎人(萧何)的功劳,当然是猎人功劳大。
从刘、项二人对绩效考核与奖励的理解与执行来看,理解的偏差导致后果差之千里。
三、特殊情况的个案处理能力
刘邦对从项羽阵营中投靠来的陈平态度,宽容的令人难以置信。陈平经汉将魏无知推荐,面见刘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十分投机。刘邦破例任陈平为都尉,留在身边做参乘,并命他监护三军将校。这一下引起了将领的不满,纷纷说他品行不端,贪图贿赂(“昧金”、“盗嫂”),认为这种人不能信任重用。
刘邦心生疑团,先是召来魏无知责问他推荐失查,魏说“我推荐的是陈平的才能,而非人品,你需要的是他的才能,他要是无才,我甘愿受罚”。后又召陈平来质问道:“听说你原来是帮助魏王的,后来离开魏王去帮助楚霸王,现在又来帮助我,这怎么不让别人怀疑你的信义呢?”陈平回答道: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用我,我离开他去帮助楚霸王,霸王不能信任我,所以我才来归附大王。我虽然还是我,但用我的人可不一样了。我久慕大王善于用人,所以才不远千里来投奔大王。我什么也没带,来到这儿,所以什么都没有,才接受了人家的礼物。没有钱,我就生活不了,怎么为大王办事?如果大王不用我,我收下的那些礼物、钱财还没有动用,我可以全部交出来,任凭处置。”。刘邦的听了陈平这番话,认为有道理,就当众升他做护军中尉。
企业的每个案例的人员、背景、发生的诱因等都是不同的,对于特殊的重大案例的灵活处理而不是按制度一刀切,是企业领袖应具备的常规能力。
四、重视管理理论的学习
古人有诗云:“刘项原来不读书”,刘邦不但不读书,还轻视儒生,弄得秦朝博士叔孙通投奔刘邦时,都得装扮成武士,才得到任用。陆贾多次为刘邦讲武略文治的道理,终于说服了刘邦。刘邦命陆贾将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写成十二篇的《新语》,作为借鉴。
在目前知识爆炸的环境里,持续地坚持不懈努力学习企业领袖应具备的知识,才会赢得部下的尊敬。一些企业界朋友总是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或是将自己的管理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终究要阻碍企业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