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角色定位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3:09:44
谨慎定位 渐进调整 中国国际角色定位方式 中国应在大国成长的进程中逐步承当必要的国际责任     黄仁伟
   
提要
    过去30年,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也全面地融入国际社会之中。在21世纪,中国还将继续成长,而且由于中国的巨大影响,国际社会将更加关注中国因素。
    从中国的现实来看,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要用较短时间完成西方用几百年时间完成的现代化过程,不可避免地使各种社会经济问题集中、交织在一起。解决这些发展问题,才是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关键所在。对于中国的发展战略定位问题,国际战略界正在展开一场前所未有的辩论,国内学术界也是论争纷纭。本文作者就中国在21世纪的基础性战略问题阐述了他的观点。
   
中国国力增长达到临界点
    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国,如何定位其国际角色?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国际战略界为此正在展开一场前所未有的辩论,国内学术界也是论争纷纭。有一些朋友,无论是国内的“中国人不高兴论”者,还是国外的“中国统治世界论”者,把中国定格在世界矛盾的中心,似乎意在不让中国“躲过去”。这样的大环境,需要我们冷静思考一下中国的国际角色定位问题。
    国际角色的变化是以综合国力变化为基础的,中国也不例外。最近10年,中国国力增长达到了一个临界点,这次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软硬实力又有了新的提升,这就加快了中国的国际角色转变。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国际协调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为世界经济走出低谷发挥了一个经济大国应有的作用。不少西方媒体给予了中肯的评价。正如《澳大利亚人报》的文章所说,“中国是世界没有陷入另一场‘大萧条’的关键原因之一。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部分。”据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预测,到2010年中国GDP将超过日本达到5.4万美元,到2027年前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这样的估测和评价可能过于乐观了,但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在20年内将有根本的变化,大概是可以确定的。以此为基点,就可以对未来中国的国际角色定位做出基本的判断。
    如果说,目前中国的国际角色还存在着某种缺陷,那么就是在国际形象和国际话语权等软实力领域。当中国在硬实力领域取得世界级的能量时,软实力领域也必然会出现全面的突破。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中国当今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西方新人文主义者也极力主张到东方中国的古老文明中去寻找西方社会危机的应对之道。自18世纪中期中国文化走向衰落,21世纪初叶中国文化走向复兴。“中国模式”更是成为国际社会的中心话题。至于“汉语热”,孔子学院,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等,都成为中国软实力大幅提升的界标。
   
中国国际角色的多重定位
    尽管如此,中国的综合国力发展仍极不平衡。不仅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不平衡,硬实力和软实力各自内部诸要素之间也极不平衡。综合国力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中国的国际角色定位是多重的。正是这种多重性和复杂性,才使中国国际角色的定位问题更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当中国处于国际体系之外或边缘状态时,中国的国际角色往往被西方国家低估甚至视而不见;但是却被中国本身高估,甚至把自己看作是“世界革命的中心”,意图建立新的世界体系。相反,当中国进入国际体系的中心或主要部位时,中国的国际角色则被西方国家高估,甚至提出“中国统治世界”的论断;而中国本身则低估自己的角色,由此被外部世界视为“躲避责任”和“中国自私论”。西方国家无论是“低估”还是“高估”,都和它们视中国为“他者”和“异类”甚至是“敌人”有关。早期阶段上,西方大国出于“遏制战略”的需要,也出于意识形态歧视的原因,它们不接受中国进入国际体系,这是它们低估中国角色的根本原因。当中国崛起并进入国际体系的核心部位时,西方大国根据它们的核心利益来确定中国责任,刻意夸大中国的实际能力来要求中国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西方大国的某些主流战略家仍然认为,中国的崛起将对西方制度和价值观构成根本威胁。这种高估和以往的低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思想方法的逻辑是如出一辙的。
    同样,中国对自己的国际角色定位出现“高估”和“低估”的两种倾向,有其思想方法的根源,也有战略策略的主客观需要。我在这里提出两种倾向,并不是在某个阶段上只有一种倾向,而是以一种倾向为主,同时也存在着另一种倾向。在当前中国步入国际体系核心部位的过程中,“低估”和“高估”两种倾向同时存在,在某些问题上的“低估”和另一些问题上的“高估”都有其表现。在很长的时期内,这种角色定位的两重性将始终存在,可能会影响大的战略判断。既然如此,我们应当用什么思想方法来避免过分的“高估”和“低估”呢?这就需要不断地根据国际环境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按照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原则,对中国的国际角色定位加以调整和丰富。
   
中国和平融入国际体系
    中国的国际角色定位要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以“中国式谨慎”来构建。从中国的现实来看,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要用较短的时间完成西方用几百年时间完成的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过程,不可避免地使各种社会经济问题集中、交织在一起。解决这些发展问题,才是中国责任所在,也就是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关键所在。这些问题解决得如何,用什么方式解决,决定了中国国际角色的定位高低。即使老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还会出现,中国的角色定位就会有所调整。这种“谨慎定位、渐进调整”的方式,就可能适当定位中国的国际角色,使我们在大国成长的进程中逐步承当必要的国际责任。
    中国的国际角色定位实际上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密切相关。纵观历史,西方大国基本上是通过武力扩张而进入并主导国际体系、改变其国际角色、实现霸权更替的“历史周期律”。因此,什么样的国际角色定位,就有什么样的大国崛起道路;反之亦然,什么样的崛起道路,就有什么样的角色定位。因此,中国和平崛起的主要目标不是取代别人获得世界霸权,当然不应该成为当代主要霸权国的挑战者。这就规定了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上限。即使在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霸权出现了“疲劳状态”,中国也不应当定位为“世界体系的主导或领导力量”。所谓“和平发展”,不仅要避免战争手段和军事扩张,而且要争取和平融入国际体系,还要避免与世界霸权国家陷入长期的、全局的战略对抗。这不仅仅是一种策略考虑,而应当是一种战略定位。这种战略定位不仅在中国处于较弱状态下有效,而且在中国转为较强状态下仍然有利。
    上海社会科学院胡键研究员的专著《角色、责任、成长路径——中国在21世纪的基础性战略问题》详尽探讨了中国和平崛起进程的规律性问题,指出了西方舆论界流行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的谬误之处,用理论和事实证明,中国能够跳出西方大国成长的“历史周期律”。我认为该书的探索是非常有价值的。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文汇报2010年11月16日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