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请习惯当面问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6:41:53

新华日报:请习惯当面问责

2010年11月15日 15:06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5)  【字体:↑大 ↓小】

  近日读到一篇追忆梁从诫的文章,里面提到这位致力环境保护的执拗老头,曾因为河床干涸的缘由,与一位市领导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当面斥责对方:“你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在川西一小县城,他指斥前来敬酒的县长:“这里的水跟酱油汤一样,你们还好意思喝酒!”

  从这个“当面斥责”,忽而又想到最近的两则例子。一是杭州某主持人做客电视台节目时,怒骂连线官员不称职;还有一个是来自社科院教授于建嵘的微博,称到江西万载县讲课,吃饭时县委书记说“为了发展,就得拆”,惹得于教授怒言“最要做的就应是确保个人权利”,继而推椅离席而去。

  能在领导身边发出批评之声的人,至少要具备两样东西:学识和胆识。他们中,不少人是在某一领域学有专长的专家,对其中一些影响面较大的问题有着深入了解、长期研究,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比如,环境保护问题,城镇拆迁问题,行政效率低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他们敢直接提出批评,是基于一个善意的初衷,即站在公共利益的立场上,希望帮助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纠正偏颇。可惜,某些官员往往是不采纳、不合作,甚至很对立。

  主政官员能否把当面听到责难之词看做改进工作的宝贵机会?这或许需要相当大的雅量。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感觉难堪,面子上下不来,感情上难接受。许多官员日常身处的氛围之中,很难听到刺耳的箴言。屡屡有贪官在法庭上忏悔自己在位时“交友不慎”,这种忏悔,能否提醒更多的官员有意识多交点肯说真话、敢说“难听话”的诤友?单一评判标准下,对问题的认知容易走进误区,思维跑偏、逻辑异形,此乃认识论的一条规律,而倘若肯多听进去一些坦率乃至尖锐的意见,多一点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一些官员便不敢脱口而出那些不可思议的雷人之语。

  建议、批评的提出和采纳,早一天进入常态,许多问题或许才有早一点解决的可能。在一些国家,政要被当面指责甚至抨击十分普遍,我们正因为没有这种风气,所以一些官员才养成了目中无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霸道作风。随着民主与法治进程的加快,希望我们的官员尽快习惯当面的责难之词,否则,被淘汰的将是自己。(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