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启东人事人才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3:18:26
聘用制:事业单位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必由之路
(时间:2008-12-12 15:48:12 共有924人次浏览)
启东市人事局 施亚新 王虹 王敬珠
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是事业单位与职工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之间的聘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人事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是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
200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35号),标志着事业单位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2005年,原国家人事部正式提出,要用2至3年的时间,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聘用制度,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在事业单位基本建立正常化、规范化的聘用制度。2007年12月15日,原人事部部长尹蔚民在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上谈到2008年人事工作任务时表示,将加大推行聘用制力度,争取2008年在全国事业单位基本完成聘用制推行工作。
一、大力推进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的重要意义
首先,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迫切要求。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国家办事业、国家管事业、国家养事业”的现状,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行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当前客观形势的需要,特别是各类事业人事管理很不完善,竞争机制、约束机制还不健全,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缺乏竞争激励机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捧铁饭碗”、“吃大锅饭”现象,因此,必须进一步转变用人观念,改革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破除大锅饭和终身制。
其次,推进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是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一方面可以逐步实行事业单位用人由“固定制”向“合同制”转变,工作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消除干部、工人的固有身份界限,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形成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新型用人制度。另一方面体现了“公平、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有助于事业单位建立岗位靠竞争、收入靠业绩、管理靠合同的内部激励机制,实行岗变薪变,收入分配与职称、学历、资历脱钩,逐步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从而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激发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
再次,推进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也是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事业单位是各类人才的主要集中地,实行聘用制后,单位与人才可双向选择,人才选择单位有了自主权,不再因体制原因束缚了自身才华的施展。打破了原有那种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用人机制,调动了广大工作人员积极性;通过岗位竞争,使“多劳多得,优劳厚酬”的利益分配原则得到体现;通过“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聘用原则,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工作人员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各类人才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从而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二、目前我市事业单位实施人员聘用制的情况
事业单位是我市各类人才的主要集中地,是增强我市综合实力的重要领域。截止今年5月份,我市共有各类事业单位456家(不包括原参照、依照管理的事业单位),其中乡镇事业站所146家(包括南北城区街道办服务站)。全市事业单位共有工作人员11924人,其中,乡镇站所608人,教育系统7733人,卫生系统2189人。
我市试行事业单位聘用制较早。2000年,我市依据《江苏省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暂行办法(试行)》(苏人发〔1998〕73号)精神,开始在部分事业单位试行事业单位聘用制,并取得了成功经验。2005年,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暂行办法》。对照上级要求,我市就如何实施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工作作了进一步部署。我市卫生系统不少医院经过2003、2005年、2007年三轮全员竞聘上岗,一大批政治素质好、业务知识精、工作能力强的同志被聘用到相应岗位,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8年4月,在南通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培训班上,我市第二人民医院代表卫生系统作了聘用制经验交流发言。
针对《江苏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暂行办法》中不再硬性规定人事部门必须对合同进行鉴证的精神,为进一步强化对事业单位聘用制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我市开拓思路、创新管理模式,于2007年下半年自主开发设计了事业单位人员聘用管理软件,将事业单位人员聘用情况通过网络来进行管理。并结合卫生系统第三次全员竞聘工作,将软件在卫生系统率先进行了试用。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断修改和完善,软件日趋完善,并于2008年1月起在全市全面实行了以备案代替鉴证的新型事业单位人员聘用管理模式。通过网络,事业单位可以很方便地将人员聘用情况进行网上备案,而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也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网络了解事业单位人员聘用情况并及时对其进行规范和管理。
截止今年5月份,我市已实行人员聘用制的事业单位有399家,占事业单位总数的87.5%;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有10384人,占事业单位总人数的87%,其中签订新的聘用合同的职工达2651人,完成网上备案的有2294人。
我市事业单位聘用制管理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是全市尚有部分单位从未与职工签订过聘用合同;二是全市共有100多家单位,原签订聘用的合同在2008年前已到期,但未续聘;三是全市也有一部分单位只对2005以来新进人员签订合同;四是在目前我市已开展的事业单位聘用工作尚未同岗位设置结合起来,按照新的聘用制办法,仍有很多程序需要进一步规范。因此,我市推进事业单位聘用制工作不容乐观。
三、关于推进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的思考
一是加大聘用制宣传力度。目前,我市一部分事业单位对聘用制的认识还没有到位。部分干部职工对实行聘用制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有的单位领导没有吃透聘用制精神,错误地认为实行聘用制会增加不稳定因素,担心会由此引起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失,所以在推行聘用制工作上能拖则拖,没有动力。有的单位在领导或具体办事的工作人员发生变动后,工作衔接不到位,导致原已签订聘用合同的单位在合同到期后没有与职工及时续签。针对这些情况,作为事业单位的领导及人事干部,要率先转变观念,领会聘用制工作的精神实质,克服畏难情绪,提高政策水平。要在职工中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认真传达学习《江苏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暂行办法》。要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对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通过学习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顺利推进聘用制工作消除思想障碍。
二是建立健全用人制度。搞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对建设科学化、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行聘用制不仅仅是签订一张聘用合同书,关键是建立新的用人制度。各事业单位要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从建立新的用人制度入手,按程序订立聘用合同,可以一步到位,也可以分步实施。根据我市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的现状,我们认为,可以采取“先入轨、后规范,先运行、后完善”的办法,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全员签订聘用合同,纳入“契约化”管理,建立与之配套的招聘、解聘、续聘、未聘人员安置等项制度;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步,按照规范化、科学化的原则,进行科学设岗,按岗竞聘,建立与身份管理有本质区别的,具有现代人事管理特征的岗位管理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岗位设置、岗位管理、岗位培训、岗位考核等项制度,将事业单位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通过分步实施,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三是逐步完善分配激励机制。要逐步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一方面,管理部门要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工资管理办法,逐步对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试行工资总额包干,积极探索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搞活内部分配,对工资构成中活的部分,要拉开档次,要大力推行内部按岗位分配的方法,对关键岗位给予适当倾斜,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四是落实长效监督措施。作为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好事业单位聘用制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职能,对聘用工作给予规范指导,及时指出合同签订和执行过程中的不规范现象并督促改正。作为事业单位,要正确贯彻落实政策,主动、及时将聘用合同的签订情况及时上报人事部门备案。目前,我市人事部门已利用软件对全市的聘用制工作进行网络化管理,此举为实现今年底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工作在全市事业单位中“全覆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我市落实聘用制长效机制、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