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立足于社会行为规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20:42:20

【原文】子曰:“兴1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译文】孔子说:“兴起于《诗》,立足于社会行为规范,成就于快乐的目标。”

【说明】本节是孔子对曾子所有谈话的总结。“仁、义、礼、智、信”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什么?孔子认为华夏文化中所含的“仁、义、礼、智、信”首先来自于从商末周初发源于民间的《诗经》。《诗经》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生产劳动情感的发挥,其包含了文学、艺术、生活、生产、哲学、天文、地理、宗教的情感和知识,是人民经过很长时期约定俗成而形成的一定的风俗习惯,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但是,光“兴于诗”还是不行的,要“立于礼”,就是说,要立足于社会行为规范,要有一定的典章制度的约束,还要有礼貌礼节的仪态,才能最后“成于乐”。乐是什么?就是“安居乐业”的“乐”。这个“乐”就是人类所孜孜不倦追求的最高目的。人类自从有了思维以后,就开始思索,如何才能让自己身体的感观能获得最大的愉悦。于是,食物、衣物、房屋、车辆舟船等被相继发明出来。然后这些东西就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符合人们的需要,越来越使人们离不开。而获得更好的东西,即可以满足人们身心的愉悦;于是人们的欲求心就越来越强,以至于到现在,再高明的科学技术也满足不了人们的欲望。而欲望(包含着贪求、贪婪、渴望、热望、贪恋、恐惧、挫折感、自负、烦恼、愤怒、焦虑以及寻求欲、获得欲、享受欲、贮藏欲、消费欲等)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产生了痛苦,因而快乐就越来越少了。除了极少数人似乎能得到满足外——不论是狂喜的满足还是恬静的满足——人们都不会突然中止自己的欲求,好了还要想好,然而大部分人的欲望都是得不到满足的。虽然有些有短暂片刻的满足,但那只是瞬间的满足,转瞬间即象泡沫一样消逝在广大的欲海中,人们又开始新的欲望的渴求,有了新的期盼,希望拥有未来的意向。因此人们就越来越痛苦。所以孔子在这里说“成于乐”,乃是希望人们能从《诗经》中学到一些古代劳动人民返璞归真的思想,能立足于普遍的社会行为规范,也就是说,该是自己得到的或能够得到的,才去欲求,那样才能得到满足;不该自己得到的或不能得到的,就不要去欲求,否则是不能得到满足,反而得到痛苦。然后,成就自己的快乐;也就是说,要彻底消灭人的欲望是不可能的,最起码人类要欲求食物与空气,使自己能得以生存。那么,人们就应该满足于既得的或容易满足的目标,树立起“仁、义、礼、智、信”的信念,使自己身心的愉悦能够保持得长久一些,人的这一生也就是快乐的了。

——————————————————

【注释】1.兴:《诗·卫风·氓》:“夙兴夜寐。”《诗·小雅·斯干》:“乃寝乃兴。”《论语·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礼记·中庸》:“其言足以兴。”《说文》:“兴,起也。”这里用为兴起、起来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