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乡 的 小 河 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21:30:26
家 乡 的 小 河

 

 

      一条无名的小河,引起我长年的思念,无尽的遐想。钩起的回忆使人联想翩翩,在我的头脑中挥之不去……­

 

  

    五十年代初,我的家从醴陵乡下搬到了株洲市郊。一下火车,四周一片漆黑,我跨在父亲宽厚的肩膀上,冒着凌厉的北风中夹着的细雪,在满是雪花的轨道上整整走了半个小时,一家人进了一个低矮房子,我们便在这里安了家。当年父亲脚下踏雪的刷刷声和北风呛鼻的奇冷,深深的印进了我的心灵。

­

   第二天一大清早,我爬起来走出大门,满目皆白,大雪把门前的铁道都填满了,同时印进了我的脑海的,还有不远处雪白而高耸的铁桥桥梁。我的新家就在小河旁,我的童年与小河联系在一起……­

 

     家乡的小河,河沟很深,水很浅。京广线上的一架铁桥飞身而过,桥离开水面有十多米高,桥下尽是大小不一的混凝土石块,据当地的老辈人传说,是当年日本鬼子为逃命把铁桥炸断留下的,这些石块几乎阻断浅水河,河旁留下的弹坑,也成了河里鱼儿的窝;
  
    夏末秋初,小河水清澈透底。几丈宽的河面流到桥身下便只剩下几尺宽的湍流,余下的只是大块石头和碎石下的小水洼。小洼的水更蓝,像宝石一样,静静地托出水底沉积的石块、悠然自得的游鱼和展开划水漫游的明虾。掰开旁边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块,便可看到慌忙横行逃逸的河蟹;桥下逆水而上十多米,有一汪泉眼,不知那位好心人,挖成井并用石头垒起了半边的围堰;猫眼似的泉水静静地流入河中;­   

   小河东北—西南流向。一到夏天凭借两岸的芦竹、树丛,头顶的铁桥,河边有很长一段时间晒不到太阳,凉爽宜人;两岸斜坡上长满细密的漫根草,再上就是一排密密麻麻的芦竹和豆腐块似的菜地,沁人心脾东南风吹着又长又宽的芦叶发出的沙沙声响,就是在桥下也听得见;

    炎炎夏日,在河中玩上两个小时,躺在如绿草如茵的草地上,仰看天上白云飞,耳听芦叶沙沙响,再有不时隆隆的火车声,真是惬意极了;

  

   日月如梭,斗转星移。四十多年一瞬间,童年时的小河,始终在我心中牵挂。每次回家乡,总要关爱地多看几遍,沿河默默地走上一段。

  

    小河不断在变化,我的心随着小河的变化在起伏、紧缩、叹息着;河里流的不再是清澈透底的清水,而是灰黑色的污水;两岸没有了青草,只有黑褐色的污泥,掰鱼的竹划孤零零地停在干涸的污泥中,已经腐朽;芦竹在当地已经绝种,树丛没了,起而代之的是林立的烟囱和各种充满灰尘铁锈的厂房;

  

    小河成了淅赣、京广,湘黔铁路的咽喉之地,不到两公里的流域架起了六座铁路和公路大桥;沿河又修建了一条公路,川流不息汽车、火车昼夜不休,像一首并不协调的乐章不绝于耳;童年的小河,除了给我无限美好的回忆外,又增添了一种莫明的期待……­

 

     去年春节时分,我再次回到了阔别多时的家乡。顾不上旅途的疲劳,一下火车就直奔我那向往已久的小河。她又展现了新姿,那些污染她的小厂已关、停、或改项目,洗煤厂停工,大电厂进行污水处理,小河水又开始变清了;     河岸也添了新绿,河堤外侧种满了各种柏树和黄杨;河旁隔断的湖中小岛果木园艺场,如今填平补齐,规划建设了株洲文化园,雕梁画栋般的楼台屋宇,格外令人鼓舞,变成了当地数一数二的休闲游乐园林;


     

   夜晚,没有明月也没有星光,远处的华灯和近处河水交相辉映,河边夜色显得格外深远和莫测。内外俱寂的我突然有了一种冲动,想要在这内心纯白之境喊出“我爱你——家乡的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