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小b家的四合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4:22:21
    小b家在城里,有一处房子是祖父为其父辈留下的一份遗产——老四合院。 ­

    100多年前,因黄河决口,洪水泛滥,家乡遭灾,小b的太爷爷带着一家老小从祖籍山东逃荒到了关外,沿途靠杂耍卖艺,养家糊口。因小b的爷爷降世,最后全家人才在这里停下了漂泊浪迹。小b的太爷爷从小跟父亲学了一身武艺,身体剽悍,力大如牛,十几条大汉一拥而上却也奈何不得。人精明勤快,又憨厚老实,被当地的一个财主相中雇为家奴看家护院。这财主家产万贯有余,靠的是其妻在省城做官的“傍肩”的荫护。遗憾的是,财主虽然三妻四妾,也车马数乘,良田百亩,却唯独无子,当地人送一外号“老绝户”。后来小b的爷爷长到了19岁成人之躯,也跟父亲学了些拳脚功夫,虽长得身高膀大,模样却似白嫩小生,手脚利落,性格乖巧,仅在“老绝户”家做了两天帮工,就被东家宠爱如宝的三姨太雇去做了专职司机(拉车脚夫)兼保镖,从此21岁的三姨太心里便像长了草,在家里呆不住。一个是如花似玉,一个是年近弱冠,两人心猿意马,暗里偷情,整天出出进进、勾勾搭搭。三姨太过门三年未曾有孕,这一天忽然觉得不适,呕吐不止,吓得“老绝户”赶紧派人找来郎中,郎中看后哈哈大笑,躬身道:“恭喜东家,贺喜东家,三姨太有喜了!”全家人顿时解开了眉锁、嬉笑雀跃。三姨太更是娇媚十足,趾高气扬。唯有“老绝户”心知肚明,有苦难言。第二年仲秋,小b的父亲降临人世,三天后,“老绝户”突发暴病,吐血不止,不治身亡... ... 时过境迁,后话暂且不表。 ­

    1951年,小b家大部分家产都被“土改”了,因其爷爷那辈有人出证是贫雇农才被保留下这座四合小院,小b的父亲一家和未出嫁的姑姑就居住在这个院落里。后来闹了文化大革命,小b的父亲因经不住日夜“批斗”、“游街”,心力交瘁,得重病死在“牛棚”,他母亲受不了当时那种巨大的政治压力,竟悬梁自尽了。姑姑为了抚养这几个孩子,始终未嫁,这帮孩子都把姑姑当成自己的妈。再后来,“革命委员会”查封了那个四合院,把小b一家撵了出去,搬到了县城,这才有了我和小b后来的邂逅。 ­

    1963年,我的父亲复员转业到地方,1966年文化大革命风涌而起,父亲被当作反革命当权派被打到,也同样被关进“牛棚”劳动改造。我和小b是小学时的同学,因家庭遭遇相同,那些红色后代经常把我们这两个“黑帮狗崽子”抓起来审问,每次都要拳打脚踢一通,然后骂骂咧咧扬长而去。我和小b常常是蜷缩在一起抱头哭上半天再含恨忍痛各自回家。 ­

    1969年,我家因父亲“死不改悔”,被剥夺了在县城里居住的权利,流放还乡,从此,我和小b便失去了联系。 ­

    1974年,我回到了阔别6年多的那个县城,一下车便急着打探小b的下落,这才知道他家还是没有逃出厄运,又被遣返回了他们早已忘记的老家--山东。也是在那一年,和父亲一起当兵时的一位首长获悉了我家遭遇了迫害,经多方周旋给我家落实了政策恢复了非农业户口,又从农村迁回城里。因惦记小b,我找到父亲苦口婆心地终于说服了他,才把小b一家从山东老家接了回来,也先后落实了政策,自此,在大半个世纪里风雨飘摇中度过的那个小院又迎回来自己的主人。直到三年前,小b一家和结了婚的两个弟弟仍住在那坐四合院里,近30年来还算安顿。 ­

    2006年,随着“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开业的鞭炮声,小b家的四合院便从此不复存在了。 ­

    小b三年来搬了四次家,每年花去房租费上万元不说,每次迁徙都像是丧家之犬,被房东撵走的难堪不亚于当年被红卫兵的驱逐。小b无家可归,便在河边搭了个窝棚为家人遮风避雨权且苟延残喘,这哪里是长久之计,工作之余便拿着与房地产开发商签定的“一年内返迁回三室一厅”的合同四处评讲道理,原本整齐硬朗的一本白皮合同,如今已被揉搓的变成一块抹布,但得到的答复只有一个,“没办法”。三年过去了,开发商现在何处杳无音信,市政府推来推去撒手不管,和他家同样遭遇的上千户被拆迁的居民不能按合同期限返迁住上自己的房子,只好流落在外年复一年过着漂泊的日子,很多人一家几口挤在一间租赁房内,孩子因没房不能结婚,老人因屋子小休息不好,这个城市几万人原本平静的生活一下子被打乱了... ... ­

    在21世纪的今天,小b的家境又一次被人为地笼罩上了困窘。 ­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小b说祖辈还有多少欠债要他等偿还恐怕谁都说不清楚。 ­

    前天和朋友聚会又说起房子的事了,小b又一次潸然泪下,从此话不投机,大家除了同情和安慰,还是没有好的办法。三两句话又说起现在的社会到处弥漫着不公和黑暗,朋友z越说越恼,气如牛斗,拍案而起,顺手将一桌酒席掀翻,捋袖而去。须臾,大家相觑片刻,尴尬地不欢而散了。 ­

    这种社会不公是否已经不可救药了?真想找个地方发泄一番,但明知说了也没用,可还是憋得难受,忍不住要说,有些事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

    如今随便拿出一件关于民生的事来磨叨两句,很快就会和腐败联系起来,都会让人觉得满目疮痍。

    这个社会怎么了?这一切,究竟是谁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