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差生”从何而来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2:47:12

国际“差生”从何而来

2010-11-09 00:12:58 来源: 南方周末(广州) 跟贴 21 条 手机看新闻

当一个国家要改革时,很自然的,它会把最强盛的大国作为参考标准——在19世纪,这就是英国。但是,如果两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很不同,“老师”很可能正是“学生”实现国家目标的最大障碍。

作者:吴澧

曾在某全国性青年报纸上见过一篇控诉老师的文章,题目是“谁给我戴上了差生的帽子”,第一句话就是,“十几年前,我是一个差生。”作者林女士接着说:“即便后来读研、工作,我的差生感也从未减退。”因为在老师眼里是差生,就不肯努力念书,“高二期末,150分的数学卷子,我的分数是29。”这是谁吃亏?是学生吃亏还是老师吃亏?老师还不是照样教他的书,学生的事他早忘了。

大圣先师早就点明,要学习,就别计较老师的态度。孔老夫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里的“直”,是指田地值它的价,引申为行事很恰当。从前就用“直”,白居易《卖炭翁》“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可证。老夫子说的“谅”,则相当于“信”。

孔夫子说要和行事很恰当的人做朋友,要和讲话有诚信的人做朋友,要和见闻广的人做朋友。他没有明着劝你别在乎对方的态度,但“损者三友”说不要和讲话很讨你好的人做朋友,已经隐含了少计较益友态度的意思。

这在西方,就是促使资本主义大发展的经济理性人准则:管你是什么态度,只要对我有好处,我就跟你做生意。做学生时践行这一准则,最大好处是可以摆脱最困扰少男少女的人际交往烦恼。据说鲁迅先生曾经讲过: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套用先生的话,兄弟我没有别的本事,只是把别人用在感情被伤害上的时间和精力都拿来读书了,所以今天还算能写几个字。

说来国家也是这样。就说俄国吧,自18世纪初彼得大帝改革以来,俄国一直在经济和军事上追赶欧洲。彼得大帝一百年后,亚历山大一世在1814年带着战胜拿破仑的微笑进入巴黎,俄国的国际威望达到顶峰。但是,战争也使从军的俄国青年贵族亲眼目睹了政治制度的差距。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就是要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普希金写过不少诗,献给失败后流放西伯利亚的起义者,其中一句“行看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焰”,后来被列宁用作俄国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报纸《火星报》的报头。立宪派相对温和的改革,如何变成了列宁的暴力革命?

当一个国家要改革时,很自然的,它会把最强盛的大国作为参考标准——在19世纪,这就是英国。但是,如果两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很不同,“老师”很可能正是“学生”实现国家目标的最大障碍。俄国的改革派希望建立像英国一样的君主立宪制度,但英国这个海上霸王,却正是陆上强龙俄国向外扩张的最大对手。当时的欧洲列强,同为帝制的“神圣同盟”国家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关系比较好。民主的英国则与比较民主的法国接近。另外,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英、法也常常支持俄罗斯的世仇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本是遭俄国屡次宰割的手下败将,但在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协助土耳其破天荒地重创俄军,挫败了俄国南向扩张的野心。此外,在伊朗,在阿富汗,在中国,直到1905年的日俄战争,英国都是对抗俄国扩张的主要力量。向英国这一敌手学习的经济理性人思维,当时仍是农民国家的俄国无法穿透民族主义情绪,不能得到广泛认同。

 

结果是来自西方又批判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在俄国胜利了。来自西方,这符合俄国人清醒时知道自己落后、应该学习西方政治文明的理性;批判西方,这满足俄国人伏特加喝多了猛拍胸脯的民族主义情绪。然后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辛辛苦苦70年,一夜回到革命前。

曾经有位伟人,将小女生不喜欢老师就不学数学的行为模式说得充满丈夫气概: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有趣的是,俄国人现在自己都不走苏联革命的道路了。这条路,送给那些至今还为曾是国际“差生”而耿耿于怀的国家当“特色”了。

(本文来源: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