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闸限电”制造出“节能减排”让谁尴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1:14:24

  1028上午,工信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个别地区以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为名,采取拉闸限电影响群众生活的行为,一经发现坚决制止,绝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笔者也发现, 近期有关各地拉闸限电,冲刺节能减排考核目标的举动频频见诸报端,引起广泛争议。
  节约能源,低碳生活,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国政府也对世界作出承诺,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量,并身体力行。为达成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降低20%的既定目标,但“拉闸限电”制造“节能减排”数字正在以一种心知肚明的态势在全国范围内加速推进。出现这样的现象让国家发改委也始料不及,地方政府确实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到底尴尬了谁?
  按照国家给出的时间表,很多企业要在20109月底前关停。但是,因为一些地方决策者盲目追求GDP快速增长,这一政策始终落实得很艰难。现累积到算总账之时,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在考核时过关,居然采取全民限电的怪招,这也就不奇怪了:2010年是“十一五”期间减排目标的最后底线,如果约束性指标无法完成,地方政府就要被问责,而中央政府也需要作出必要的解释和交代。随着节能减排的压力增大,江苏、浙江、河北、山西等省份先后开始对一些高耗能企业实施强制性拉闸限电或提高供电价格,有的采用低碳、低能耗、低污染能源等等。但更多地区节能减排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拉闸限电”,虽然“节能减排”有数字了,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是强制“拉闸限电”到民生用电,给群众生活造成不便。在河北安平县,拉闸限电甚至超出工业用电,连居民、医院乃至红绿灯都开始被停电。河北个别县竟然每天只供应24小时电,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
  二是强制“拉闸限电”打乱了企业正常的生产规律。大多数遭遇强制拉闸限电的企业都是工业企业,而工业企业生产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由于用电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为节约成本往往采取如利用峰谷调节、提高用电设备效率等各种节约用电的措施。由于强制拉闸限电,导致了所谓用三停四用五停二等不当的供电规则,将企业自身的节约用电手段和方法彻底破坏。
  三是强制“拉闸限电”导致柴油紧张,价格上涨。很多企业为了保证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不受大的影响,被迫放弃了正常供电的大电网,转而采用自备柴油发电的方式以解燃眉之急。这样不但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还是对国家能源战略的严重破坏。
  从道理上讲,节约能源不是限制使用能源,而是想办法把不该消耗的能源节约下来,使单位和个人都养成一个节约能源的良好习惯,降低能源消耗。如果一个家庭原来用电做饭,为了节约用电,改用了煤火做饭,这能叫节约能源么?同理,如果一个企业原来使用的动力是电机,为了节约用电,把电机换成了柴油机,这个节约用电的本意就满拧了,只是一种能源的转换。非但没有节约能源,相反还造成了一种能源浪费,增加了新的污染。
  面对如此局面,国家发改委也意识强制“拉闸限电”带来的问题,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指出:“个别地区以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为名,采取拉闸限电影响群众生活”。落实节能减排不可能搞一刀切,而要通过政策取向调整经济结构。尤其是此前地方政府为了拉动当地支柱产业,保证GDP快速增长出台了一些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政策,这对一些响应节能减排,进行技术投入和改造的企业而言是不公平的。
  而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必然要付出代价:要么放弃节能减排的数字政绩,要么拉闸限电停顿经济。两害相权取其轻,于是他们选择了拉闸限电,毕竟节能减排面临着被问责甚至丢掉乌纱帽,对地方官员来说,帽子是很重要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减排的目标切实有效地完成。所以回过头来需要探讨的是,“十一五”规划制定的节能减排任务,为什么会压到最后这么几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为什么不能在5年的时间里均衡分配?如何用几个月时间制造出“节能减排”丰硕结果来?
  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所剩时间无几,地方政府焦急心情可以理解,但拉闸限电并非良策。地方政府强制“拉闸限电”,实际上是将自己长时间不作为的成本与风险,单方面、无条件地转移到企业和群众身上。节能减排绝不等于拉闸限电,而是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腾出空间和资源发展技术含量高、能耗小、污染少的项目,让资源利用率更高。
  笔者认为,节能减排本来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落实在平时工作中。有的地方和部门平时对节能减排不上心,到最后考核要结果的关头,才慌不择路,临时抱佛脚,为了补上家里的东院墙,就拆了自家的西院墙,科学决策能力有待提升。希望通过国务院出台的相关措施,能够使节能减排今后以一种长期的机制有效运转,而不是眼前的突击行动。
  需要警惕的是,节能减排工作只要熬过今年底,明年不能一切又死灰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