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救济急需的人而不接济富贵的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3:38:03

【原文】子华1使於齐2,冉子为其母请粟3。子曰:“与之釜4。”

请益5。曰:“与之庾6。”

冉子与之粟五秉7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8急不继9富。”

【译文】子华出使到齐国去,冉子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给点米。孔子说:“给她一釜吧。”

冉子请求给丰饶一点,孔子说:“给她一庾吧。”

冉子于是给了子华的母亲五秉米。

孔子说:“公西赤去齐国,乘坐的是肥壮的马匹拉的车,穿的是轻暖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周济救济急需的人而不接济富贵的人。”

【说明】本节是借公西赤出使齐国的故事来看人的“仁”心。这事大概发生在孔子当政时期(鲁司寇),孔子派公西赤出使齐国,冉子大概是总管之类的人物。他认为公西赤的母亲还在家,于是要求孔子给一点安家费。孔子答应给一釜,但冉子认为少了点,请求再丰益一些,孔子又答应给一庾。最后冉子私自给了五秉。这件事从表面来看,冉子之对公西赤的母亲是很有“仁”心的,帮助朋友的母亲,无可厚非,是理所当然的。但孔子却不是这样认为,公西赤出使齐国,乘坐好马,穿着豪华,说明他并不是贫穷之人。如果他不贫穷,为什么还要用物资来救济他的母亲呢?君子的“仁”心,是用在救济贫穷之人的,因为贫穷的人急需要人们的帮助。富贵的人本身什么都有了,为什么还要锦上添花呢?所以,冉子的行为看上去是“仁”,但实际上不是“仁”。冉子完全可以经常去公西赤母亲那里,关心关心,慰问慰问,用行动去帮助公西赤的母亲,而不是用物资来表示他的“仁”。

———————————————————

【注释】1.子华:孔子的学生。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四十二岁。

2.齐:周代诸侯国名,其疆土相当于今山东省大部分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五霸之一。

3.粟:《书·仲虺之诰》:“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秕。”《诗·小雅·黄鸟》:“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 《管子·乘马》:“不可使而为工,则视贷离之实,而出夫粟。”《说文》:“粟,嘉谷实也。”贾谊《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粮食的统称,古代泛称谷类。

4.釜:(fǔ斧)古量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国。现有战国时的禾子釜和陈纯釜,都作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无足。《诗·召南·采蘋》:“于以湘之,维錡及釜。”《诗·桧风·匪风》:“谁能亨鱼?溉之釜鬵。”《韩非子·备内》:“然而釜鬵间之,水煎沸竭尽其上。”

5.益:《易·益·辞》:“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诗·小雅·天保》:“俾尔多益,以莫不庶?”《老子·五十五章》:“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论语·为政》:“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史记·货殖列传》:“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吕氏春秋·贵当》:“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荣矣。”《说文·皿部》:“益,饶也,从水、皿;皿,益之溢也。”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按语:“益用为饶益,增益之义既久,而本义转晦,遂别制溢字……此字当以汜溢为本义。”这里用为丰饶、富裕之意。

6.庾:(yǔ雨)量词。量词。古代量名,容二斗四升,一说十六斗为一庾。《诗·小雅·楚茨》:“我仓既盈,我庾维亿。”《诗·小雅·甫田》:“曾孙之庾,如坻如京。”《左传》:“粟五千庾。”杜预注:“庾,十六斗,凡八千斛。”

7.秉:量词。十六斛。如:秉刍(十庾数量的草把)。

8.周:《诗·大雅·云汉》:“靡人不周。”《管子·小匡》:“周其君子,不失成功。”《礼记·月令》:“周天下。”这里用为周济、救济之意。

9.继:这里用为接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