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浩云:被誉为“现代郑和”的世界级船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6 22:04:05
董浩云:被誉为“现代郑和”的世界级船王 晶报记者 吴建升   1979年,董浩云(左)接受美国成就科学院授予的金盘奖。   董浩云的全家福,前右二为董建华。   “海上巨人”号是当时世界最大的油轮。

  希腊船王奥纳西斯令世人瞩目的不是他船只的总吨位,而是他的风流。包玉刚虽拥有2000万吨的船只总吨位,但有一半由汇丰银行持股,而董浩云所拥有的1100万吨,却是他个人独资。因此,从独资所拥有吨位数来说,董浩云则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船王。

  当然,董浩云最受国人钦敬的不是他的船只总吨位,而是他作为中国人,在二战后第一个开通了中国到法国和美国的民间货运航线,因而被誉为“现代郑和”。

  1972年1月9日临近中午时分,香港青衣海面上,一艘正在装修的超大豪华邮轮突然起火,一瞬间20多层高的巨轮底部已被浓烟和烈焰所吞没。香港消防事务处出动150多名消防员、两艘灭火轮闻讯赶到时,但已无济于事,火势快得让所有救援措施都显得杯水车薪。

  24小时后,邮轮沉入海底。事件立即成为世界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这条邮轮的前身,就是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亲自主持下水仪式,并以她的名字命名的世界最大邮轮——“伊丽莎白皇后”号。而它当时的主人,则是香港的世界船王董浩云。

  起火的时候董浩云正在巴黎,是他留在船上主持装修的儿子董建华哭着打电话把消息告诉给他。

  据他当时的日记披露,这是一场人为纵火。他最庆幸的是,儿子董建华幸免于难。

  少年立志学郑和

  董浩云祖籍浙江定海,旧属宁波府。清朝末年,祖父举家迁居上海闸北,董浩云1912年就出生在这里。祖父以制衣为业,父亲董瑞昌,先开办印刷所,后在上海南市大东门开设源森玻璃五金店。

  中学时,父亲把董浩云送回老家定海读书,学校就在海边,老师常在课堂上指着窗外的大海讲述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董浩云课后就常一个人坐在海边发呆。

  一天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讲讲自己将来长大想做什么,同学有的说要做督都巡抚,有的说要做道台县令,轮到董浩云,他说:“我要做郑和。”

  高中毕业一回到上海,父亲就想让他学着打理五金店,可一心想做郑和的董浩云心太大,小小五金店怎能装下他?不顾家人反对,他考入由金融家周作民兴办的航运亚洲训练班。

  1928年,16岁的董浩云进入天津航业公司工作。初到天津,董浩云举目无亲,工作之余一头扎进书堆里,凭自学学会英、法、日三国文字,并能运用自如。

  因为好学,董浩云收获了一份美好爱情,并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一天,一艘来自浙江宁波的货轮在天津港靠岸。董浩云携着小提包奔向轮边,放出钢缆,系紧。轮靠岸,他不慎绊倒轮边,将提包内英文字典等抛出,正好被该轮船东看见,船东把董浩云叫住,问了他的姓名籍贯。董浩云离去时,这个船东指着他的背影对身边的人说,此子年纪轻轻,如此好学,将来前途不可限量。这个船东就是当时浙江宁波海运大亨顾宗瑞。后来顾宗瑞就把女儿顾丽真许给董浩云为妻。

  1934年3月,天津航业同业公会(后改名“轮船业同业公会”)成立,由于才干出众,22岁的董浩云以天津航业公司董事会秘书长的身份入会,即被推为九名执行委员兼常务委员之一。次年春,董浩云代表天津航业出面向英国领事馆交涉,将英方原来租借的九号大院收回。“弱国无外交”,天津航业公司此前因这个问题已与英方交涉数年都无结果,董浩云出手一办就成,令航界刮目相看。

  抗战后建起庞大船队

  1936年,24岁的董浩云携妻返回上海,准备自己创业。当时的中国由于内忧外患,航业界情况每况愈下。上海黄浦江中满布着停航船舶,每日均有八九十艘商轮空抛。由于生意清淡,航业界不仅因货少船多自相残杀,且须时时与资力雄厚之外国航商相抗衡,民族航业岌岌可危、朝不保夕。

  忧心忡忡的董浩云写成《整理全国航业方案》,上呈给当时国民政府交通部代理部长俞飞鹏,主张以金融力量促成航业合作,以保息制度控制无序竞争,建议发起成立中国航运信托公司,额定资本为国币500万元,官商合办。

  这个方案实际相当于今天的群众来信,却引起了国民政府交通部的重视,交通部代理部长俞飞鹏先是邀请董浩云到南京面议,继而在1936年12月30日亲自复信董浩云,对方案大加称赞。然而7个月后,抗战全面爆发,董浩云期待中的全国航业整理成了镜花水月。

  1939年8月,董浩云决定自己来筹备成立“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在其岳父顾宗瑞的资助下,第二年在上海正式成立“中国航运信托公司”,聘请英国人唐纳雷担任总经理,公司当时全部财产是一条千吨左右的小轮船。可不久,就因抗战爆发而破产。万般无奈之下,董浩云辗转来到重庆谋生,一呆就是7年。期间于1941年3月19日在香港注册成立“中国航运信托公司”,注册资本25万元。可不久却被日本人接管。

  抗战胜利后,董浩云重返上海。当时百废待举,世界重建需要运输大量的物资。董浩云瞅准这个机会,通过银行信贷,陆续购置了“慈航”、“慈云”、“天龙”、“天平”、“天行”等十艘轮船,建立起自己庞大的船队,一举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私人船东。

  像郑和那样走向大洋

  多年来郑和的影子无时无刻不闪烁在董浩云的脑际,当他终于拥有属于自己的船队时,他决定向郑和那样走向大洋深处。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沿海及内河航行权均已收回,由于船少货多,国内运费高昂,利润优厚,对开拓远洋航运市场鲜有冒险问津者。这给了董浩云机会。他决定将他的万吨巨轮“天龙号”,试航大西洋,开辟国际航线。

  1947年8月4日,“天龙号”从上海出发,至苏联南库页岛,装满新闻纸,经新加坡、亚丁湾,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于同年10月28日抵达法国大西洋口岸哈佛港。复于1948年2月,由法国哈佛港横渡大西洋,驶往美国诺福克,承运煤炭至比利时安特卫普。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中国人用自己的轮船横渡大西洋。对于这次划时代的远航,多年后董浩云和友人回忆起来依然豪情满怀:“我记得我们等待‘天龙’轮由法国哈佛港横渡大西洋,于11月29日限期前赶到美国诺福克港。那时候的期待心情,并不亚于英国这次在伊利莎白二世女皇加冕时,听到额士尔菲峰被人类征服兴高采烈而感慰得下泪。当时这种情况与感觉确是如此,至少,对我本人是终身不能或忘的一件大事。”

  继“天龙”轮首航大西洋三个月后,董浩云旗下的“通平”轮,于1948年2月25日自上海出发横渡太平洋前往美国西海岸。当“通平”轮于1948年4月抵达美国旧金山时,“天龙”轮也正好第二次横渡大西洋,由比利时驶返美国东岸却尔斯登,于是太平洋、大西洋、美国东西两岸,皆有中国船舶,旅美华侨睹此巨轮远自祖国驶来,欢欣鼓舞,董浩云也倍感自豪。

  此后,中国船的踪迹遍及世界各大洋,而董浩云也被誉为“现代郑和”和“中国远洋航运第一人”。

  董浩云在他位于纽约华尔街广场的东方海外大厦办公室的最显眼处,供奉着一艘郑和的旗舰模型。看着模型,他的心常常穿越500年时空,与这位中国航海始祖对话交流。

  世界船王这样“炼”成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中国人买不起好船,更造不起新船,常常是欧洲造的新船用旧了卖给希腊船东,希腊船东用得更旧了再卖给中国船东。所以,中国人的船总是又老又旧。

  上世纪50年代起,董浩云发誓改变这一现状。他的原则是,要造就造最好的,而且是最大的。

  1956年11月,董浩云定造的首艘巨轮、载重1.3万吨的“东方之星”在法国里昂下水。“东方之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货轮,也是第一艘由中国人在欧洲投资建造的货轮,开创了中国航运史上的一个新的第一。

  从此董浩云几乎年年造新船,最兴盛的时候,在全世界造船,日本、英国、巴西、法国、意大利,甚至在几个国家同时订造新船。随着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大幅度增长,因而需要大批船只解决石油运输问题。由于大吨位的船舶可以明显降低运输成本,所以油轮越造越大,董浩云与蚬壳石油公司同时开创了超级油轮时代。

  1959年8月31日,7万吨的超级油轮“东亚巨人”号在日本佐世保建成下水,为当时亚洲第一、全球十大巨轮之一。1960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记载:“1959年建造的‘东亚巨人’号是亚洲人拥有、建造、经营和亚洲船员所驾驶操作的最大船舶。”

  1976年,董浩云进入了他人生的最高潮。一位希腊船东在日本住友重工位于横须贺市的追浜造船所订造了一艘42万吨的油轮尚未完工,这个希腊人就破产了。三年后,这艘油轮落在了董浩云的手里。但一心要做世界第一的董浩云还嫌它不够大,下令改建。最后的方案是,把42万吨的船从中间割开,加上一节。这一加就加了14万吨,成了56万吨的海上“巨无霸”。董浩云为它命名“海上巨人”号。

  从1928年跨入航运业,经过近50年的拼博,董浩云终于建起一支共有150条船舶、超过1100万总吨位的强大船队。

  同时代的希腊风流船王奥纳西斯船队总吨位只有300万,另一位香港船王包玉刚虽拥有2000万吨的总吨位,但有一半由汇丰银行持股,而董浩云所拥有的1100万吨,却是他个人独资。因此,从总吨位数来说,包玉刚是全世界最大的船王;而从独资所拥有吨位数来说,则董浩云是全世界最大的船王。

  从“海上学府”到“宇宙学府”

  1968年,董浩云在翻阅一本杂志时,偶然看到一条消息:英国肯纳德公司宣告破产,决定将其所拥有的“伊丽莎白皇后”号邮轮公开拍卖。“伊丽莎白皇后”1938年9月27日在苏格兰克莱德郡的约翰·布朗船厂下水,为其主持下水典礼的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英国伊丽莎白王后。该邮轮载重8.36万吨,长1031英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巨型邮轮。董浩云曾经4次搭乘这艘船在海上旅行,对其心仪已久。

  但一个美国人捷足先登,把它买到佛罗里达改建成一个海上娱乐场。由于经营亏损,美国人不得不再次拍卖。1970年9月9日,董浩云如愿以偿,以320万美元拍得“伊丽莎白皇后”号,向全世界宣布“伊丽莎白皇后”号将易名“海上学府”,董浩云要将她办成一所举世无双的海上大学。然而,1972年1月9日的那场大火,不仅烧毁了这艘豪华邮轮,也摧毁了他的海上教育计划。

  但董浩云并未放弃,沉船后两个月,又将前不久购进的一艘二万余吨级的美国客轮“大西洋”号改名为“宇宙学府”,来接替“海上学府”,承担国际教育的任务,并亲任校董会主席。董氏集团专设了教育基金会,专门资助那些从亚洲各大学选出的优秀华人学生在“宇宙学府”就读,前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就是首批获得董氏航海基金奖学金而登上“宇宙学府”的学生之一。

  1982年4月15日凌晨1时余,董浩云于香港九龙塘住宅因心脏病突发,送至养和医院急救,终告无效。终年70岁。

  后记:拯救祖业

  董浩云一生雄心勃勃,大刀阔斧,从不退缩。

  1980年69岁时,仍以大手笔收购百万吨级大油轮,完成收购时资产负债率高达83%。1982年病逝后,世界航运业衰退,载货吨位大量过剩,船价大跌,董氏集团业绩大跌。

  1986年霍英东注资1.2亿美元,拯救董氏集团。同年5月董建华宣布重组公司。

  1991年在董建华的努力下,董氏集团终于转亏为盈。截1991年12月31日止年度业绩,盈利达980万美元。1994年上半年经营盈利上升了8倍,达4000万美元。董建华终于挽救了“祖业”。2005年截至3月3日,董建华家族持有股份市值约134.6亿港元。

 

  □链接·同代撷英录

  曹文锦

  曹文锦(1926— )1925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1949年,曹文锦以小型贸易公司起家,买进生平第一艘航运船Ebonol号,并在香港联合创立了大南轮船公司。1966年更名为万邦航运公司,并逐步发展成为一家庞大的航运企业,业务遍布全世界。1999年,他被评为劳埃德亚洲海事“年度风云人物”。2002年,他荣获美国康涅狄格州海事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亚洲人。2008年,亚洲金融海事为他颁发“终身成就奖”。

  许爱周

  许爱周(1881—1966)祖籍广东湛江。

  小学毕业后,随父经商。上世纪20年,许爱周开始发展地产,在赤坎填海获得土地。1930年,成立“顺昌航业公司”,发展中国沿海及内河运输,后与人合伙经营大安航业公司、太平航业公司、泰丰航业公司及广利航业公司等,大举购置轮船,远航东南亚等地,成为航运界巨子。1952年,在香港注册“顺昌航业有限公司”。1966年在香港逝世,终年85岁。

  

1956年11月,董浩云定造的首艘巨轮、载重1.3万吨的“东方之星”在法国里昂下水。“东方之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货轮,也是第一艘由中国人在欧洲投资建造的货轮,开创了中国航运史上的一个新的第一。

  □董浩云大事年表

  1912年:出生上海闸北,祖籍浙江定海。

  1927年:中学毕业考入航运业训练班。

  1928年:任职天津航运公司;

  1936年:携妻返回上海,准备自己创业。

  1937年:创立不足一年的航运公司因抗日爆发破产。

  1947年:“天龙号”从上海出发,抵达法国大西洋口岸哈佛港。

  1948年:“通平”轮自上海出发横渡太平洋前往美国西海岸。

  1959年:“东亚巨人”号在日本佐世保建成下水,为当时亚洲第一、全球十大巨轮之一。

  1970年:拍得“伊丽莎白皇后”号,筹建“海上学府”。

  1976年:收购希腊人45万吨级油轮,改建成56万吨级的超级油轮“海上巨人”。

  1982年:在香港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