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座毛主席像修建始末:引发各地争相修建热潮C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2 09:53:00

第一座毛主席像修建始末:引发各地争相修建热潮

2009-12-01 15:03:45 

  “塑像热”退潮

没有人能统计清楚,“文革”期间全国党政机关、学校、城市公共设施,包括村庄在内,到底曾立起了多少座毛泽东塑像。198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坚持“少宣传个人”的几个问题的指示》,指出:毛主席像、语录和诗词在公共场所过去挂得太多,今后要逐步减少到必要限度。文件发出的当天,人民大会堂前悬挂的巨幅毛泽东画像被两辆吊车取下。

尽管《指示》中主要讲到的是画像,但一些地方的毛泽东塑像也开始被拆除。3个多月后,中共中央办公厅专门在11月6日发出《关于毛泽东同志塑像问题的通知》称:对已建成的钢筋水泥塑像或其他坚固塑像,没有必要一下子全部毁除。现在有一些地方为了塑像问题引起了争端,中央希望,凡在有争议的地方,一般不要拆毁。

到了2008年,包括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在内,北京的高校中还有7座毛泽东塑像伫立,其余则已拆除,清华大学也不例外。

“(拆除的过程)大部分师生都不清楚,但是肯定是经过精心的部署和组织,”清华大学教授陈弘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先是学校党委下发了一个通知,向教师们解释了一下为什么要拆像。那时‘左’的思潮已经过去,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于是在很小的范围内组织了人手,在夜里(把塑像)取下来迅速运走了。”

这时已是1987年的夏天。8月26日,校方先在清华主楼大厅挂起了直径2米的圆形毛泽东青铜浮雕像,“以代替目前已局部破损的位于‘二校门’位置的旧塑像”。3天后,曾轰动一时的第一座毛泽东塑像一夜间消失了。

  “二校门”重生

“文革”时期,北京1958年第一次文物普查中保存下来的6843处文物,有4922处被毁,其中大部分毁于1966年的8、9月间,清华大学“二校门”也是其中之一。

2009年11月,灰白相间的“清华园”二校门在清冷的风里静静肃立,两旁的自行车和行人来来往往,不时有人在这里合影留念。万泉河的一条支渠从门口流过,两岸树木成荫。

这是1991年清华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日前夕,重新修建而成的新“二校门”。由于没有准确的原建筑图,现在的“二校门”是根据照片复原而成。1990年1月31日,26个清华大学各地校友会发出了一份《关于赞助重建二校门的倡议》,提议由校友捐款,在原址重建。

1990年退休的郭德则尚有遗憾:“原址建‘二校门’当然很好,但是拆掉的毛主席像应该保存下来,可以移个位置嘛!毕竟这是全国第一座,值得纪念!”

按照清华大学八十周年校庆筹备组公布的捐款情况,当年有5100多位校友和21个校友组织为“二校门”的重建工程进行了捐助。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则像现在的清华大学教授陈弘毅一样,浸淫于自己的专业,对这种“政治化”的活动已经不再关心。而对于“二校门”的历史风波,无论是当时的造反者、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生刘菊芬,还是当时的被批斗者、清华附中教师尚复珍,都婉拒了《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的访问,称“年纪大了”“不想再说过去的事情”……

不少经历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人们,选择了埋葬这段记忆。

清华大学校友、学者翟华在他的个人博客中说:“老‘二校门’、毛主席塑像再到新‘二校门’,把清华和清华人分成了三个时代。” ★

(本文参考《风雨岁月:1964-1976年的清华》《解读清华》《碰撞三十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