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推进社会建设的经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3:58:27
2010年07月09日 14:44:21  来源: 红旗文稿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新加坡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经济上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和产业转型,更在于其以经济发展带动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在东西文化有机整合的基础上重塑国家主导价值观,以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特别是在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宗教信仰与族群和睦、言论自由与媒体责任等平衡上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发展的东方模式。

迷人新加坡
一、 以复兴新儒学为基础,重构国家价值观
新加坡是个移民国家,其国民大多是来自中国、印度、印尼和马来西亚等国移民的后代,有各自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加之资源贫乏、强敌环伺,迫使新加坡的精英阶层不得不将构造国家价值观,实现国家认同作为执政的第一要务。由于新加坡人口中3/4有华人血统,以及儒家思想在东南亚地区历史上的影响力,建国之后,新加坡就以复兴新儒学为基础,来重构新加坡人的国家认同。但新加坡的复兴儒学是结合时代需求,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和扬弃,去伪存真,激浊扬清,使儒学文化始终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所以,新加坡人将其称之为“再生新儒学”。
新儒学的核心是“社会第一、个人第二”的共同价值观。作为一个自然资源极其贫乏的移民国家,只有使国民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时时处处注意热爱国家、保护国家、建设国家,国家才有希望。所以,儒家思想中强调国家高于社会、社会高于家庭和个人的观念,成为新加坡社会有效的“粘合剂”,有效地促进了国家、社会、家庭与个人的关系。
新加坡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方面,对于传统文化中注重仁爱、孝顺、谦虚、诚实、勤劳、节俭等美德加以继承发扬;另一方面,对于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家长制度、权威主义、平均主义、迷信盲从等落后的思想加以摈弃。对儒家伦理中“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赋予新的内涵就是典型的例子,如“忠”就是要忠于国家, 具有国民意识,即把新加坡看作是自己的乡土而扎根于斯, 增强群体意识, 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孝”就是要孝顺长辈, 尊老敬贤, 形成尊敬老人, 关怀老人和孝顺父母的社会风气; “仁爱” 就是要富有同情心和友爱精神, 尊重关心他人, 在处理种族、宗教、劳资及新老两代之间的关系上, 要坚持“和谐至上”的人际关系准则;“礼义”就是待人接物不仅要以礼相待, 而且要坦诚守信,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心;“廉”就是要秉公守法、清正廉洁, 杜绝贪污受贿和裙带风;“耻”就是要有羞耻之心, 分清是非荣辱, 提高道德修养水平。经过改造充实后的“八德”, 不仅内容具体, 而且更加符合新加坡的国情, 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在加强社会凝聚力、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加坡高度重视公民道德教育。道德要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不能仅靠口头提倡,更需要认真学习、身体力行,这是新加坡道德教育深入人心的关键所在。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儒家伦理编成教材, 在学校里正式开设《儒家伦理》课的国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新加坡虽然停开了儒家伦理课, 但目前所进行的公民道德教育仍然吸收了大量儒家伦理的精华。每年开展的20多个全国性活动中,多数是以传统儒家伦理作为出发点的。如“礼貌运动”, 就是根据儒家“礼”的精神开展的。政府对全体国民进行“礼”的教育, 要求各行各业都要为员工开设礼貌训练课程, 并把礼貌运动的重点放在学校,目标是将新加坡建成人人“谈吐优雅、举止彬彬有礼、态度温和谦逊的礼仪之邦”,使新加坡人的精神风貌和道德面貌大为改观。在经济发达之后,新加坡根据儒家“俭以养德”思想在全社会开展了“富而节俭”的教育, 政府鼓励人们多储蓄, 并在中小学年年举行储蓄比赛, 以培养孩子们节俭的好习惯。从20世纪70 年代起, 政府每年都要举办全国范围的敬老周,通过这种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养成敬老尊长的社会风气。1982 年政府通过立法规定, 在分配政府组屋时, 对三世同堂的家庭给与价格上的优惠和优先安排。儒家思想还渗透到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全国40多个地铁站的月台上和16条地下隧道里, 都张贴有印着孔子语录的广告,各处公园内孔子塑像也很多。在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中,儒家思想处处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搜索更多新加坡 的新闻
亚洲:构造网络监管的法律框架--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对互联网的管理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谈学习汉语心得
城市是发展的核心——访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长马宝山
新加坡设全球最大“藏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