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皮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3 22:48:48

十二皮部

5分

开放分类:中医中医名词人体医药经络

收藏分享到顶[0]编辑词条  摘要纠错编辑摘要

皮部,是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循行分布部位的分区。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所以各经皮部就是该经在皮肤表面的反应区和该经濡养的皮肤区域。其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范围为依据的。由于二十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抵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十二皮部-概述

     皮部

皮部,是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循行分布部位的分区。故《素问·皮部论》说:“皮有分部”:“皮者,脉之部也。”“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由于正经有十二条,所以体表皮肤亦相应地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之为“十二皮部”。可以说,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同时,皮部不仅是经脉的分区,也是别络的分区,它同别络,特别是浮络更有密切的关系。故《素问·皮部论》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因此,十二皮部就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
[1]

十二皮部-正文

    

十二皮部位居人体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功能。当机体卫外功能失常时,病邪可通过皮部深入络脉、经脉以至脏腑。正如《素问·皮部论》所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人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入经脉,经脉满则入合于脏腑也。”反之,当机体内脏有病时,亦可通过经脉、络脉而反映于皮部,根据皮部的病理反应而推断脏腑病证。所以皮部又有反映病候的作用。此外,中医针灸临床常用的皮肤针(七星针、梅花针)、皮内针、穴位贴药治疗等均是通过皮部与经脉络脉乃至脏腑气血的沟通和内在联系而发挥作用的

十二皮部-定义

    

十二经脉所属的皮肤体系。

十二皮部-特点

    

分区基本上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部位一致。

十二皮部-配图

    

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皮部则是面的划分。 经脉、经别、络脉、经筋,大体上都是分手足三阴三阳,在体表的皮肤也是按经络来区分(见图)[2]

皮部分布


 

十二皮部-主要作用

     书籍

(1)反应病症:体内脏腑、经络的病变,通过经络可反映到皮部,如《素问·皮部论》所说:“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等。从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则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病。

(2)疾病传变:外部的病邪,可从皮部影响到经络、脏腑,《素问·皮部论》说:“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这样皮-络-经  -腑-脏,成为疾病传变的层次;

(3)临床诊疗:皮部通过经络与脏腑联系,构成表里内外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临床上可以通过皮部诊察疾病,而皮肤针、刺络、敷贴等法,也都结合皮部理论运用。

十二皮部在诊断、治疗时手足相通,所谓“上下同法”。杨上善说:“阳阴之脉有手足,手则为上,足则为下。又手阳明在手为下,在头为上;足阳明在头为上,在足为下。诊色、行针皆同法也。余皆仿”。可知在诊察或治疗病症时可将十二皮部合为六经皮部,督脉合于太阳,任脉合于少阴,不另有皮部。六经辨证即以此为基础。 [2]

六经皮部各有专名,分别以“关、阖(害)、枢”为首,这在说明六经辨证的机理上有重要意义(详见第五章)。其名称见下表:

六经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皮部名  关枢  害蜚  枢持  关蛰  枢儒  害肩

 

十二皮部-相关链接

     针灸

由于手之三阴三阳皮部与络脉在上肢,足之三阴三阳皮部与络脉在下肢,而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望色及切肤时,上下同名经络皮部是相通的,故称作“上下同法”,所以十二皮部归为六经皮部,并专门加以命名。《素问·皮部论》云:“阴阳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阴之络也。”其他经皮部皆以此论述。少阳经皮部名枢持;阳明经皮部名害蜚;太阳经皮部名关枢;厥阴经皮部名害肩;太阴经皮部名关蛰;少阴经皮部名枢儒。此六经皮部名称和理论与经络根结终始理论相关,从而形成关、阖、枢理论。关、阖、枢理论描述了人体受外邪侵袭后疾病由外而内的传变规律,从而为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打下了基础。《灵枢·根结》云:“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
在临床实践中,皮部理论的运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诊断中的望诊,其中望色就是望皮部之颜色变化。《内经》中有很多篇论述了色诊内容。《素问·皮部论》云:“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为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这是望色之总纲。《灵枢·五阅五使》及《灵枢·五色》详细载述了望面色而分部检查之内容。此外,切诊中也有切肤之检查法,《灵枢·论疾诊尺》专述此项内容,也散见于其他篇中,是为皮部切诊。如“按其手足上,□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又如“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洗饮也。”即皮肤脱水之状。在现代临床诊断方法上依经络理论所创制的各种诊断仪器,大多首先从皮部检查开始,无论是电学、磁学、光学、热学、力学等仪器都是如此。在临床治疗中,除用药物贴敷等方法治疗皮肤病外,主要是在针灸、按摩治疗中,通过皮部、经脉的接受力学和热学的轻微物理性刺激,从而激发人体经络系统协调阴阳、调整虚实的作用而治疗疾病。无论体针、耳针、足针、面针、头皮针、皮肤针,或者艾灸、拔罐、挑刺、割治、药熨、水浴、蜡疗、泥疗等,都是首先作用于皮部的理疗方法。现代的一些治疗仪也是如此。
从经脉研究的现状分析,除从形态学角度,利用解剖学方法进行层次观察外,凡按经络现象进行实验研究的内容,大多还只限于从皮部和络脉进行研究的阶段。所以,皮部理论尚有待于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