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质疑应具层深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9 19:36:08

中学语文课堂质疑应具层深性

作者:王文斌

  质疑,是一种教学艺术。单位时间内的教学质疑,往往是系列性、群组性的,并不是一次性的。那么,这些质疑彼此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各自孤立互不联系的吗?下面,我们对此作一浅探。
  课堂质疑应该具有层深性,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和高处,引向求知的新境界。这正是教学立体的内在结构,正如绘画一样,完全的画图总是由草图起始,着一层色,再着一层色,逐层渲染涂抹而成;完整的教学也应向学生逐层设问质疑,知道获得知识的真谛。
  许多认知派的心理学家认为,影响学生探求兴趣及其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当我们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完全一致时,必然会使学生性味素然,无动于衷。此时,师生的思维实质上只是停留在一个平面上无效做功。有这样一则笑话,讲的是一个教师采用所谓的启发式教学,他问学生:“‘春风杨柳’多少‘条’?”学生回答曰:“万千条。”又问学生:“‘六亿神州’怎么样?”学生曰:“尽舜尧。”这种课堂质疑,连教师都感到乏味无聊,而教者却津津乐道,这无疑是对亵渎课堂质疑艺术者的辛辣嘲讽。
  如何设计层深性质疑呢?我的做法是:
  一、纵向式,即质疑对学生的思维作纵向发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使学生的思维沿着一个方向深钻下去,进而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掌握。如教《岳阳楼》时,可先让学生找出明含“异”字或暗藏“异”字的句子。学生很快便找出了“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经过启发,最后找出了描写景色的句子:“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也暗藏着“异”字。
  接着可以向学生质疑:这千变万化的洞庭湖景色中,作者重点描绘了两幅怎样的图画?“迁客骚人”看到这两幅图画,“览物之情”,有何不同?“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又有何异?为什么?
  在搞清楚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最后质疑:
  这篇文章是怎么样围绕“异”字,抽茧剥笋,步步深入,篇末见底的?
  根据质疑的启示,学生会很快地领悟到文章的脉络是由“景异”到“情异”,到“心异”,层层铺垫,卒意显志的。
  二、横向式,即设问时对学生的思维作横向扩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点到面,使学生的思维像投石击浪一样,步步扩大。如教《六国论》一文时,可这样质疑:
  1.文中说:“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这说明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3.楚、韩、魏三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燕虽小而后亡”、赵五战秦而三胜?
  5.燕、赵为什么终于灭亡了?
  6.齐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7.燕、赵、韩、魏、齐、楚六个国家,对待秦的态度可分为几种类型?
  8.作者认为六国灭亡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以上问题是并列的,相互之间虽有联系,又各自相对独立,然而它们总和起来,共同说明了最后一个问题——“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三、连环式,即设问由因到果,如此连环往复,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思维围绕一个问题沿着一定的逻辑方向思考。这也称“因果式”或“链式”质疑,它有助于学生的迁移能力,提高学习中的预见性。我教《百合花》有如下质疑:“小通讯员是怎样护送‘我’的?他走路是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走路?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以上问题设计特点是:后面的问题由前面问题所引起,它又引起另外一个问题;引起问题的问题是原因,被引起的问题是结果。
  实践证明,层深性质疑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手段。可以说没有深度的课堂质疑是毫无意义的。当然,我们绝不是说课堂质疑的设计越难越好。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要有艺术性,既要使问题在学生心理上制造不平衡,以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又不能使问题过难,完全超越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陡坡会使学生望而却步,思维反而被抑制。所设问题的坡度越大,质疑的层次就应该越细,从而为学生铺设爬坡的阶梯,令学生于登高时既非不费吹灰之力,又非难于上青天而挫伤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