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本仅是吓唬将自启祸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4:06:15

对日本仅是吓唬将自启祸端

(2010-10-25)

fieldset {width: 306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align: center;}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中日在钓鱼岛海域撞船事件发生之后,两国的关系发生了急剧变化。在日本,从其政府到民间都表现了前所未有的反中情绪,外相前原诚司说,钓鱼岛(日称尖阁列岛)问题上不会丝毫退缩,不会退让一寸。又说,在那儿根本就没有领土纠纷问题。首相菅直人也持有这一说法。日本民间已经举行了多次反中游行,矛头直指中国,包围中国驻日大使馆。日本下一步动作可以预料,事实上也正在蠢动,在钓鱼岛实施了政府和民间行为后,其军队要介入,在临近的冲绳增派军队予以照应,或者直接派自卫队上岛实行坚决的军事占有。

  在日本的咄咄进攻态势下,中国怎么办?中国一贯宣讲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已经腐朽不堪了,对日本起不到丝毫的约束作用。过去没有起到,中国在"搁置",日本根本没有"搁置";中国主张"共同开发",日本根本没有"共同开发"的打算。外相原前诚司首度公开否认"搁置" "开发"之说,说那是小平的个人说法。从事实上看,日本固然没有开发,但其强调以钓鱼岛为基线划分东海分界线的主张就根本视钓鱼岛为其囊中之物,在日本看来,日本对钓鱼岛的单方面开发只是迟早的事。

  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对日方针其实质就是曾国藩的一个"拖"字诀,这也是客观条件决定的无法之法。中国从改革开放开始,从整体上落后于日本很多,尤其是军事上不能跟日本硬碰,改革发展还要仰赖于日本的经援和技术支持。所以,小平那个时候讲"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大战略思考,是权宜之计。但现在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钓鱼岛的主权问题日渐公开化了,中国要突破第一岛链的封锁,必须夺回自己的领土钓鱼岛。钓鱼岛的军事价值对中国十分重要,从战略地理上看,钓鱼岛是东海问题的一把钥匙,谁掌控了钓鱼岛,谁就对东海握有主动权。钓鱼岛在手,中国崛起;否则,第一岛链都不能突破,中国的崛起实在是吹牛皮,是空话。还有经济地理上的考虑,钓鱼岛周围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其海底蕴藏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当然,钓鱼岛也关乎民族自尊心,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祖宗的遗产不能说丢就丢,哪届政府都不能承担丢失领土的责任。而日本也不会轻易从钓鱼岛撤退,日本的全球视域中有一点永远没有变,这就是日本必须遏制中国的发展,日本的强大以中国的衰弱为前提,而钓鱼岛是遏制中国发展的第一锁钥,中国没有钓鱼岛就永远走不出浅海,也就永远是亚洲第二流国家,就不会对日本构成实质性的威胁。日本也有经济利益上的考虑,日本毕竟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其唯一的资源扩张就是扩大领海范围,向中国,朝鲜半岛,俄国索要领土和领海,向太平洋深处扩张。而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中国是其索取的第一对象。

  目今的钓鱼岛问题已经经过撞船事件摆到了双方的桌面上,必须有个明确的说法或直接的了断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已经不能再像过去搞"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了,人家已经根本不理你,不信你,连你的渔船都挡在外面,还搞什么"搁置"?中国的外交词令目今也没有所谓"搁置争议"的空间,这种自欺欺的说法老百姓不认可,国际社会也是笑话,连中国外交部自己也不好意思重复了。

  中国一定要认识到,日本已经在钓鱼岛问题上坐不住了,强逼中国政府明确那里是日本的领土。日本政府驱赶甚至碰撞中国渔船,严防中国渔政执法船靠近钓鱼岛,要在钓鱼岛搞军事演习,要派自卫队上岛,中国政府怎么办?如果听之认之,就是默认,即使是抗议声明,没有实质行动,也是换了个方式默许。如果针锋相对,就可能与日本在钓鱼岛海域发生磨擦,有可能酿成军事冲突。其实,中国政府是没有退路的,而且只能走第二条强硬路线。事实上,从近来中国的态度看,已经踏上了这条道路。这也是笔者深为担心的,笔者认为,中国必须强硬,但强硬必须以实力和准备作后盾。中国政府要认真思考两个倾向,第一,走上强硬这条路是基于理智的充分考虑,还是不知不觉? 第二,走上这条路的初期要谨防只是对日本的吓唬,而没有深度的未来预测。

  先说第一个问题。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对日本转向强硬很有可能是临时表现,中国对国际战略的定位向来是"和平和发展",政界大多数精英人物都是清一色的"和谐"派,他们认为在国际事务中发生一些矛盾是正常的,总是能够用"和平"方式予以解决,"和平对话"是中国解决外交纠纷无往而不胜的不二法宝。他们也在长期的实践中似乎尝到了甜头,甚至一度要作为遗产固化到国家的外交决策中。客观地看,这种外交路线的确赢得了很长时间的"和平环境",但也带来了许多弊端,钓鱼岛问题发展到今天这种外交思路也难辞其咎。眼下的钓鱼岛问题毕竟不能再以单纯的"对话"来解决问题了,日本的态度是,你必须讲话,讲清楚!在这种突然的变化面前,中国政府一时恐怕难以适应,一方面要坚持既有说法钓渔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一方面要解决撞船放人棘手的现实问题,又要照顾到国际社会的面子和国内人民的愤怒情绪,就发表声明,派出渔政船,表现了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在笔者看来,这些表现很可能是一时的冲动,连日本外相都批评为"歇斯底里",中国的"强硬"态度是不知不觉表现出来的,也因此隐藏着极大的外交风险。关于第二个问题,如果走上对日强硬路线,虽然是迫不得已,但毕竟强硬路线是要用实力说话的,中国究竟有多少拳头产品拿得出来?中国"搁置争议"了几十年,"韬光养晦"了几十年,今天是不是做好准备了? 如果回答是肯定了,就可以说中国的对日外交一以贯之,大获成功。否则,那只能表明,不管是"不知不觉"的强硬,还是真正的强硬,都会造成不连贯的做法而中途改弦易辙,使强硬成为一种"吓唬",强硬无疾而终,主权原则被儿戏化,弄成更大的外交失误,自启祸端。

  在中日关系交往史上,中国从来没有真正对日本进行过主动的有准备的武力打击,有的多是一些"吓唬",难道今天可以打破惯例?而日本从来没有对中国的"吓唬"在意过,多的只是奚落和嘲笑,难道今天可以臣服?下面我们就从中日的交往史上略举几例:

  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有记载的时代是秦代,从秦代到隋,日本都向慕中国文化,遣使来贡。日本的国名过去只是"倭奴",其国王称作"大倭王",到了中国的隋代,才以中国人的眼光视国为日近之地,改名"日本"。

  在中国的隋代,日本也遣使往来,有一次日本致中国国书,竟然说"我们是日出之地给你们日落之地致书通好!"搞的隋炀帝很不高兴。不高兴归不高兴,但说明从那个时候起,日本就很不以中国为然,不害怕中国。而隋代是比较强盛的,往东灭了朝鲜,对日本只是因海而隔,没有用兵。

  蒙古入主中原,势力显赫,元世祖遣使到日本,指责日本不来朝贡,日本又不以为然,坚持不朝不贡。世祖大怒,命范文虎率兵十万渡海攻打,军队到了五龙山,忽然遇到飓风,望海兴叹。历史学家说日本这一次是逃过一劫了,但是如果没有飓风阻止元军,不知道在日本本土交战,鹿死谁手?

  明代洪武年间是中国对日军事首次具有极大优势的时候,朱元璋的水兵很强大,就想吓唬一下日本。致书曰:"上帝好生恶不仁者。向者,我中国自赵宋失驭,北夷得据之,播故俗以腥膻中土,华风不竞,凡百有心,孰不兴愤。自辛卯以来,中原扰扰。彼倭来寇山东,不过乘胡元之衰耳。朕本中国之旧家,耻前王之辱,兴师振旅,扫荡胡番,宵衣旰食,垂二十年。自去岁以来,殄绝北夷,以主中国,惟四夷未报。间者,山东来奏,倭兵数寇海边,生离人妻子,损害物命。故修书特报正统之事,兼谕倭兵越海之由。诏书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庭,不臣则备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贼,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岂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图之!" 结果日本根本没有理茬,不仅不来朝贡称臣,"蠢彼倭夷"还大肆在沿海侵扰,洪武大帝自说自话了一回。

  明代洪武四年,朱元璋派人至日本,再次吓唬,其诏书先是大讲了一番道理,然后武力威胁。倭王很傲慢,回书曰:"吾国虽僻在扶桑,未尝不慕中国之化。惟蒙古以戎狄莅华夏而以小国视我。我先王曰,我夷彼亦夷,乃欲臣妾我耶?且其使赵姓者诳我以好语,初不知其觇国也。既而所领水犀数十艘,已环列海崖。赖天地之灵,一时风雷漂覆几尽,自是不与通者数十年。今天使亦姓赵,岂昔蒙古使者之云仍乎亦将诳我以好语而袭我也!"不仅要中国以史为鉴,警告日本是不好惹的,还居然要杀使者。

  后来,日本一直侵扰中国沿海,洪武皇帝很生气倭人的狡顽,遣将深责,再次威胁要发兵严惩,这回倭王更是出言不逊了,其表曰:"臣闻三王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而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远弱之倭,偏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故知足者,常足也。今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座,封疆百万余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天发杀机,移星换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臣闻陛下有兴战之策,小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竭力之兵,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洲。是以水来土掩,将至兵迎,岂肯跪涂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于贺兰山前,聊以博戏,有何惧哉!倘若君胜臣输,且满上国之意;设若臣胜君输,反作小邦之耻。自古讲和为上,罢战为强,免生灵之涂炭,救黎庶之艰辛。年年进奉于上国,岁岁称臣为弱倭,今遣使臣答黑麻敬诣丹墀,臣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具表以闻。"表中公然叫嚷要和大明玩玩。

  以上资料来自明人严从简《殊域周咨录》。明代是中国水兵很强盛的时期,过了一个世纪郑和航海达到非洲。但是对于日本不能令其臣服。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中日之间有天然大海相隔,中国主要的步兵,渡海作战不容易;二是日本虽然向慕中国,但其政治经济军事不在中国之下,文中“天下者之天下”就比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要认识高明;三是日本平时对情报工作做的好,“时窥中国”,知道中国的底细,而中国对于日本自来傲视,反而非常陌生,这是用兵的大忌!

  至于说到中日甲午海战,更是大家所熟悉的历史,那个时候李鸿章办洋务,铁甲船亚洲第一,海军军力从整体上强于日本,曾派舰队访日耀武扬威,吓唬日本。但是日本却在黄海大东沟挑战中国舰队,把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支强大舰队彻底灭了,那才叫着"灰飞烟灭"呢! 为什么甲午海战败于日本?历史研究有种种说法,包括说中国海军军令不严,海军总司令丁汝昌不懂海战,弹药不敷用,个别将领临阵脱逃,海军军费挪作他用,政治腐败,等等。但有两点可以肯定,一是甲午海战之前中国舰队的实力的确比倭人强,吓唬过对方;第二,从战争爆发的那天起中国舰队就没有占到过便宜,后来更是节节败退,龟缩于威海卫军港被敌人一锅端掉。从失败的很多原因中细寻,首先必须要承认的是,中国貌似强大,心存幻想,疏于备战,企图不战屈人之兵,吓退对方。而对方精心准备,策划缜密,两相比较,胜负于战前已判矣。

  历史应该成为殷鉴。目今,中日在钓鱼岛争端中,中国千万不要徒费口舌,迷信什么"以理服人",什么事情都以为"只要坐下来谈,什么都好解决",更不要搞空虚的"吓唬",以为可以让日本服输。唬而不服,怎么办? 也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自己下台,把钓鱼岛奉送日本;二是鲁莽开战,寄希望于侥幸。前者将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后者可能导致中华民族的一蹶不振。有鉴于此,当政者可不慎重欤!

  夏辉映 北京《联合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