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荒”的背后,是公信力的沦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3:37:05

“血荒”的背后,是公信力的沦丧

(2010-10-28 19:54:15)转载 标签:

昆明

新华报业网

公众

血站

爱心奉献

杂谈

分类: 评论

    最近几日,媒体不断报道各地闹“血荒”的新闻。青岛告急、威海告急、昆明告急……许多城市不得不启动二级预警。甚至江苏的南京,已持续“血荒”十个月,严重的时候,什么血型都缺。流动献血车采血量下降,到高校也采不到血。(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10月28日报道

    如此大面积、且很严重地“缺血”,最直接的原因,是献血的人少了,各地“血站”能采集到的血液少了。但深层次的原因,却是一种“信任危机”。也即人们不再信任“血站”、不再相信“无偿献血”……

    众所周知,我国一直是实行“无偿献血”制度的国家。所谓无偿献血,是指“为了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己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献血者不向采血单位和献血者单位领取任何报酬的行为。”作为爱心奉献的体现,甚至是一种终身难得的荣誉。很长时间以来,公众对于这样的举动还是很支持的。

    但问题在于,这样的爱心奉献,且攸关公共福祉、能够救死扶伤的事业,却在实践中逐渐变味。

    除了当年有血站工作人员用“血浆”浇花、无数献血者本人或直系亲属申请免费用血时频遭刁难等故事,严重伤害了公众的爱心。更让人纠结的是,公众无偿捐献的“爱心之血”,经了“血站”的手,竟然变成病人医疗帐单里的高额数字。扣除血液采集、分离、保管等的费用后,是“血站”的惊人利益——各地的纷纷建设豪华“血液中心”大楼,工作人员享受高福利……

    其实,在“无偿献血”事业中,除了有公众的爱心,更重要的,还在于一种公信力。即公众出于对公共权力的信任,或者说是对于主管者的信任,相信主管者会很无私、公平、效率、负责任地处理这样的事业,可以将公众的爱心很好地传达到需要帮助的人那里。

    但遗憾的是,这种爱心传递,到了主管者那里,却变成了让人心寒的营利工具。主管者的“惟利是图”,不但损害了相关事业,更使得公众信任的力量逐渐沦丧。

    在现实的体制下,公众或许没有足够的话语权,无法监督或改变“主管者”的工作。但公众可以用“脚”投票,可以选择拒绝“无偿献血”。可这样的结局,并不会有胜利者,只能是“三败皆伤”。医院的病人可能因为无“血液”供应而不能手术,主管者的形象严重受损,而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倒霉的病人……

    对此,主管者还是该认真重视,从源头上修正。毕竟,我们所面临的“荒”,又岂只是“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