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城市重心下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3:06:45
新闻午报  2006-12-16 11:07:19

未来中国的三大城市,可能仍然是北京、上海和广州。不同的是,城市将如同纵向打开的书不断向下翻阅,城市的地下世界诱惑着人们前往。
人类对地下城的探索
当北京长安街实行建筑限高、当上海外滩禁止沿街摆摊、当广州的的士司机开始对去往广州大道地带的乘客进行拒载。地表成为城市的巨大痛处。
也许本世纪属于地下城市。
地下商场、食街、健身房、美容院、图书馆、报摊……再加上无数地下通道,或一条错综复杂、可以去往任何地方的地铁,地下城市便倒影一般扎入城市底部了。如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所说,总有一天,人们会分不清哪一座城市是另一座的参照系。
从大型建筑物的地下延伸部分到地下街道,再到地下城市,国外城市一直试图通过对地表以下的深度开掘,扩大城市体量,同时增加城市功能。
地下城市的发端,或许可以追溯到1863年伦敦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大管”(伦敦地铁的俗称)形成了庞杂的地下交通网络。2002年7月,有人花费19小时18分45秒才跑遍伦敦地铁的272个站。
北美的地下公共建筑则在地下交通的辅助下,连为一体,从而初具地下城市的形态。美国洛克菲勒中心的地下步行街系统,把10个街区内的主要公共建筑连接起来。加拿大多伦多的地下步行系统早在1970年代就有4个街区宽、9个街区长,100多个地面出口。
过去地下世界常被描绘为“革命者、走私犯和洞穴爱好者出没的地方”。但眼下,地下城市的意义已不在于提供探险或幽闭,而是具备地表城市日常形态和功能的镜像。
巴黎地下30米的地下坑道已被禁止通行。在拉德方斯区,“立体城市模式”刷新了地下巴黎的面貌。地面供人使用,交通和储物功能放在地下;地面上看不到一辆行驶着的汽车,而在地下,12条快速交通系统四通八达,这使人想起《黑客帝国》的锡安城。
在北欧,市政设施已成为地下城市的招牌。从1988年起芬兰人就开始在地下消闲。除了打网球、游泳、练习柔道、跳舞之外,他们还可以在里特列梯艺术中心有1000个座位的音乐厅里欣赏演奏会。
日本对地下城市的开发似乎与商业发生着最多的联系。1930年,东京上野火车站地下步行通道两侧的商业柜台,被称为“地下街之端”。1980年代末,日本政府规定:3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都要做地下空间规划。如今,日本至少在26个城市建了146处地下街。
东瀛风格涉及中国。8年前,大连便有了由日本人设计的胜利广场。该建筑的地下街至今仍是当地最旺的商业区。这在中国不是首例。
13年前,杭州已经着眼地下城市。青岛从1995年开始就进行了“地下青岛”开发。而深圳地铁沿线车站地区立体开发以及港深轨道连接规划也被公认十分出色。
地下城开发模式
地下城市的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国外城市用了200多年来发展,中国则试图在20年内迎头赶上。
与伦敦或者巴黎的地下空间不同,“地下中国”似乎更多与安全感相连。早期的地下三防体系功能单一、缺少连接,与综合性的地下城市相距甚远。例如,“地下沈阳”的主体就是地下人防设施,1950年代建成的占30%,1980年代建成的占40%,1990年代中后期建成的占30%,而近年新建的工程主要都是地下停车场。
中国的建设者开始认同一个逻辑,中国地下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地铁。有力的连接才可带来大量人流,从而带动生活与消费。但无论如何,地下城市不是仅仅作为城市的二度空间存在。兴建地铁、隧道、地下广场、地下道路、居住区、地下车库、地下绿地只是其一,从功能上来说,市政隧道、地下储气设施、地下雨水储存设施、地下垃圾站房、地下变电站等,给城市提供了一条释放压力,或者说造成更有序环境的通道。将服务设施置于地下才是必然趋势,越是繁华城区和居民区,地下设施越应完善。
当然,功能的多样性和综合化只是地下城市30-50米的横向追求。纵深至100米或更多,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地下城市发展的新议题。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艺术与矿物工程系系馆的地下建筑有7层;加拿大温哥华一个地下车库多达14层。层次上的推进伴随着功能的细分,每一层空间都各有用途、构成立体网络又互不干扰。这才是一个地下城市的理想样态。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现状与前景
2006年7月25日,中国国家标准《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开题,这似乎预示着地下城市开发黄金时代的到来。
北京已经越来越大,城市面积相当于新加坡的2倍,环线推到了六环,但平面扩张的余地已经不大。它因此转而希望在2020年建成一个9000万平方米的地下城市。
这个目标也许并不难达成。北京目前的地下建筑面积3000万平方米,平均每年新增300万平方米,占到总建筑面积的10%。其中,地下停车占30%,地下交通集散空间占30%,其他为商业设施、设备用房等。
这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北京地铁可以从城市最东开往最西,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挤上2小时。坐在东方广场的星巴克咖啡,可能你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是在地下。走在中关村广场地下二层,这里几乎什么都有。另外一个好消息是:一条从前门穿越天安门、故宫的南北向地下道路也被列入议事日程。也许,北京的街道可以借此摆脱停车场的恶名。
上海的野心似乎更大。上海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侯学渊教授曾说:“上海的城市地图应有两张,一张是地上的,一张是地下的,这不是幻想。”
事实上,上海确实进入了地下城市建设的调整发展期,“十五”期间,每年都要开拓40公里地下交通线。目前上海的地下空间已超过1000万平方米,未来4年“地下上海”规划宏大,涉及地铁、越江隧道、地下商业街、博物馆以及能源存储与供给设施等。在外滩,一条地下道路将从吴淞路桥一直通到复兴东路,将过境交通车辆导入地下。到2010年,上海将建成311.6公里的地铁基本网络,担负近50%的公交客流。
去年9月,在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及中央广场建筑方案招标公告中,地下空间主体工程、轨道交通及衔接、地下空间机电设备系统建设被列入规划。广州已经着手在140公顷的地下开始建一座综合性地下城市。
中国的地下城市正被兴奋地描绘和建设着,而一旦它们成为另一张复杂的地图,谁也不知道城市的下一站,是开往地心,还是半空。
专家观点
上海该有两张地图
上海城市地下空间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侯学渊教授
侯学渊是从事地下空间开发与研究20余年的专家。一幅理想中的上海地下图景,似乎早已在他脑海中展开。他介绍说,地下交通网一般有四种方式:地铁、地下道路、地下街和地下停车场。其中地下道路作为地面公路的延伸,能实现人车分流、保证地面交通畅通,将是上海未来发展的重点。
5个月前,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透露,上海土地开发利用的重点已由地面向地下空间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目前地下空间规模已超过1000万平方公米。侯学渊更是希望,未来在上海能看到两张地图,一张是地上,一张是地下的。
按照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设想,上海将于年底前完成“推进建设‘东南西北中’八大骨干工程”的构想,在2010年前将完成世博会地区、徐家汇地区和龙阳路综合换乘枢纽等的地下工程开发。侯学渊说,在规划上,上海已经比较全面,加之与国外较多交流,技术也基本成熟。同时他还认为,像上海这一类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迫于交通、人口压力,应当加快地下空间的研究与开发;而一些小城市则不宜跟风,步子要放慢一些。
广州地下空间研究还在初级阶段
广州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带头人张季超教授
张季超坚信,中国的地下空间研究,无论在人才储备还是实际应用上,15年内都会有大大改观。而6年前广州大学地下建筑工程专业的设立,正是得益于张季超等对广州的切身体会。
那时广州街头高架林立、车流不畅,如何为广州交通、空间的置换找到突破口,成为最重要的课题。
张季超认为,中国与国外在关键技术上还有着较大差距,对地下空间的忽略则是观念上的不足。地下空间的相关专业依然属于冷门。专门设置相关专业的院校屈指可数,人才培养也相对缺乏。
早在2004年国家建设部科技司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讨会”就曾透露:城市新轴线地下空间、大学城综合管廊、花园酒店城市广场和金沙洲新型居住小区将作为广州城市四大地下空间示范工程。在官方统一规划的项目中,要表现这些并不难。但在私宅的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中则困难得多。
“现在广州的私宅地下室依然是互相独立的。还在重复着过去的错误,以后肯定还会重新连通的,这个问题在全国普遍存在”,张季超看到那些他认为是“错误”的行为时,不免惋惜,但谈到“广州在2020年前,将以地铁线为依托,连通地铁站附近的建筑地下室”的远景目标,他依然乐观。
地下商业要舍得牺牲一些空间
北京财贸干部管理学院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赖阳
赖阳对北京地下商业业态从事多年研究,他认为地下商业已成为吸引城市人群的一个最主要元素。
地上商业步行街受制于空间的种种限制,不利于实现商业和购物的贯通性。而地下空间则完全不用考虑到空间限制问题,它实现了行人无障碍流通,本身就拥有商业步行街的所有优点。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很多北方城市冬天寒冷、夏天炎热,地下商业空间可以为他们提供更人性化的购物环境。如果设计合理,再加上天井和楼梯的技术运用,能让消费者完全体会不到身处地下环境中。
国内地下商业面临的障碍,第一是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城市规划没有给予地下空间太多关注。第二是政府没有统一的商业经营体制,导致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模式,不能把整个地下空间串连起来。北京的地下空间开发就处于一个结构、功能都很单一的低级发展模式。第三是实际操作和建设缺乏通用标准,通风、排污、垃圾处理、安全疏散等方面还没有严格制度,一些地下空间的安全令人担忧。
在北京,东方新天地、国贸商城算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它们在建设之初做了比较科学、完整的规划,地上地下形成了整体性的商业氛围,做到和地下交通网络相连,人流、物流的效率比较高。同时它们也基本实现了设计的相对合理性。有完善的采光和安全措施,较为人性化。
一个地下商业空间的成功,往往要作出一些取舍,要值得牺牲一些空间。
比如东方新天地的大玻璃天井设计。虽然牺牲了二楼的一些商业空间,但换来的是整个地下空间的扩大化效果和自然光线的完美利用。让消费者获得了良好的地下消费环境,带动了整个地下商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