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难教之我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4:02:43
作文难教之我见 语文难教,而作文尤其难教。这种想法恐怕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共识了。也有很多教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作文思路、作文方法,而《大全》、《宝典》之类的图书也都非常畅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写作文依然是一个字:难!为什么会这样呢?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很困难。在这里我以对记叙文的思考来说明一下我的观点。
  历来记叙文被用作小学、初中的主要写作训练内容,主要是因为容易掌握。而我要问的是“记叙文真的好写吗?记叙文适合学生模仿吗?”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第一个问题——记叙文真的好写吗?
  我们都知道记叙文的“六要素”。每当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文时,我们都会或多或少的提起这“六要素”。但“六要素”真的是衡量文章的标准么?
  当我们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时候会怎么说呢?“这篇文章通过……,抒发……”现在让我们有这个句子去对照“六要素”看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六要素”只存在于“通过……”之中。换句话说:“六要素”其实质是一片文章的“皮相”根本不会触及真正的“骨血”。什么构成文章的“骨血”?是情感与思想!而思想与情感在“六要素”中肯定是找不到的。也就是说一篇文章不管“六要素”写得多好,如果没有情感与思想,那它绝对不是一篇好文章。那么说明我们以“六要素”作为强调和贯彻记叙文写作的重点是一种片面的行为。
  其次,记叙文适合学生模仿吗?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只要拿任意的几篇经典的记叙文出来分析一下,就知道了。知道什么?我们作为语文教师教了很多年的记叙文写作,能不能写出与这些经典相似的文章呢?回答是可想而知的(在这里不排除个别现象)。即便是我们都写不出的东西,却要求学生去模仿,这是真正强人所难呀!
  一篇记叙文往往是作者人生经历、知识储备、能力训练的集中体现,而相对而许多大学生、研究生都无法在短时间内具备这三种能力,更何况中学生和小学生了。
  再有,我们就举这些经典记叙文的作者的年龄来说,虽然我没有完全统计过,但我敢肯定地说,这些作者在写这些入选教材的经典记叙文的时候,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年龄绝对不会低于三十岁!有的作者已经是老头老太太了!文学作品欣赏的一大原则就是引起读者的共鸣,试想这种年龄与生活经历上的差距,怎能让小学生、中学生引起共鸣!当学生处在人生刚起步的阶段的时候,却让学生理解老骥伏枥的壮志;当学生涉世未深的时候,却让学生体会人世炎凉;当学生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时候,却让学生体会忧国忧民!学生不用套话假话能过关吗?
  为什么孩子们在学“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时候很容易,在学《满江红》时就必须囫囵吞枣才能掌握?因为前者的作者写的时候只有七岁,而内容完全符合小孩子的认知!在“鹅、鹅、鹅”中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作高深、没有创作方法。成人的文章并不符合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经验,阅读尚且如此,作为高级语言表达形式的写作就更谈不上了。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老师说的很多,而学生学到的却很少的原因了
  我把这个想法说给同事听的时候,同事补充了一句“不但是老头老太太,还得是文笔好的老头老太太!”的确,我们让学生所看到的都是作者经过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练笔而形成的“终极”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根本看不到作者的创做过程,看不到文章的修改痕迹,可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学习与参考有益于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内容。
  从上面的分析看,我可以说,记叙文一点也不好写,把记叙文作为学生第一训练目标是严重的失误,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了学生一开始就很难达到“要求的标准”,达不到标准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厌弃。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讲过了学生就能够掌握。有的东西甚至将很多遍,学生依然一脸茫然。可有的东西,只讲一遍学生马上就会有反映并且牢牢记住。后来经过分析,我发现凡是只讲一遍学生就能掌握的内容往往都是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贴近的、能够在生活有直接或间接感受到的。由此,我得出的结论是,任何训练都应该是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训练,也只有符合认知过程的训练最终才可能顺利地转化为能力。作文教学本来也应该如此,但以往的写作目标也好,写作标准也好,均没有体现出这一规律。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下面谈一点个人的设想,供大家参考并欢迎讨论。
  对低年级的学生不妨先积累词汇、培养语感、强化修辞。先练说,后练读,可以让学生读经典,但不可过早地让学生动笔写,等到词汇、语感、修辞达到一定水平时,再以阶梯式的训练目标加以引导。(因笔者不在小学从事教育,在这一点上有很大的臆想成分,请大家见谅。)
  对较高年级的学生,我认为可以加强学生对认知过程的训练,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往的训练所强调的过程只有两个“知”与“行”。但用在写作上往往是“知”易“行”难。其实只要我们关注一下人的认知过程就可以解决写作的内容问题。
  那么人的认知过程是怎样的呢?我的理解是:这一过程是由四部分组成的,即知、思、悟、行。也就是在“知”与“行”之间加入了“思”与“悟”。并且确立了以小作文练思路,以大作文练语言和表达的方案。
  现举例说明一下:
  我在给学生练习小作文时的做法是这样的:  
  1、给学生一篇短小的文字或寓言故事,看过之后先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阐发什么样的观点和道理。——知
  2、确定自己的观点后,反溯自己这种观点形成的过程。——思
  3、为自己的观点找到现实中相应的论据并进一步提出具有普遍性的观点。——悟
  4、把前面三项内容落实到纸上。——行
  我觉得如果真的贯彻了这四步,那么学生就基本解决了写作的内容问题。至于后面文章怎样安排、如何表述就依赖于学生自身的认识深度、生活经历和表达技巧了。


附:小作文训练一则:幼儿园的教育

训练材料: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
     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学生讨论并总结提示:

1、成功要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的重要。
2、构成人生的往往是一些基本的要素。
3、生活中许多重要的东西往往因为熟悉而被忽略。



学生习作1

  在人生的经历中,儿时的记忆往往最为深刻,也最能影响一个人以后的发展。

  人们都认为诺贝尔奖是高不可攀的。很多人都觉得在这至高荣誉的光环下,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一个个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但这位学者的回答向我们证明了科学家也是和平常人一样,是凭借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东西是他成为科学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世界分享、为人正直、从不窃取别人的劳动果实、做一切事都遵守其规律与原则、仔细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因而造就了他今天的成绩。

  我们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有所作为就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底层做起,因为他们是助你成功的基础和前提。(任重)


学生习作2

  其实一生中给我们最重要影响的地方就是我们最初受教育的地方。当然不一定非得是是幼儿园。宽泛些说就是我们思想处在雏形的启蒙场所。它教会了我们作为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理。无论将来的我们如何发展,有何建树,但在我们思想真正成熟之前,我们都在用最初的道理摸索着,逐渐积累,再用获得的新道理去摸索新的发展。可以说。我们最初所接受的思想教育是我们思想酝酿成型的基础。但往往我们却忽视了他的重要性,可能在我们自以为已经思想完善的时候,还在犯一些幼儿园时候经常凡的错误。在人生路上,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我们都不能忘记那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马莲)

补充说明:上面两篇这是训练学生思路的“毛坯”,具体成文应该进一步完善。



  以上,是我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还希望更多的老师予以关注、共同研究、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