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展覽,儒家的科學) 董乃強教授講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5:28:46

首屆中華母親節暨第二屆中華文化曲阜(教育)論壇

 

孟子故里曲阜凫村,2007丁亥年農曆四月初二

  

董乃強教授講話

 

北京師范大學董乃強教授(未經本人審閱,根据速記整理)

 (孔子展覽,儒家的科學)  

  各位好!

  

    首先非常感謝,一德經典文化中心,特別是孟子研究和小雪鎮政府舉辦的這個活動把我叫到這里來跟大家一起分享,說到經典教育,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在北京孔廟做的孔子展覽。孔子展覽的實際上是一個最好的普及儒學的形式,我介紹一下我們佈布置孔子展覽的一些情況。因為這個展覽呢原來是首都博物館在孔廟里面,現在自從北京奧運會申辦成功之后,是不是在維持這樣一個形式,孔廟和國子監不屬于一個單位來管理,為此對這個事情做了詳細認真的考慮。2008年外國人來到中國,給外國看甚麼呢?展示甚麼呢?不少的同志到北京去看過,高樓大廈,是不是給外國人展示這些東西呢,展示從他們的外國人那里學習來的東西,很顯然不是。應該弘揚我們老祖宗的東西,那么首先要把硬件恢復起來。因此就產生了把國子監和孔廟重新恢復起來,其實原來廟學一體的,原來孔廟就是國子監的一部份,現在決定把孔廟和國子監合起來成立一個孔廟國子監管理處。之后就籌組2個很大的展覽,一個展覽就是對孔子生平事蹟基本展覽;一個是在國子監進行的科舉展覽。這2個展覽,是中國的文化的傳承的一個代表,或者是一個傳播的主要形式。討論時很多專家說,孔廟和國子監是中華文化的一個源頭和大本營,實際上不是指2個建築物,而是指孔子的精神。所以我們就覺得,這個展覽在1989年的時候我們做過一次,第一次展覽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李學勤教授,帶著手下有幾位學者一起來合作做的。這次一個新的展覽就要跟舊的展覽有不一樣的地方,所以我們考慮到做這基本展覽的時候考慮到這樣一個問題,以前的展覽,基本是由社會科學院的專家來做,水平很高,當時就引起了一些轟動。后來很多城市的孔廟都把當時我們的孔子和儒學展覽光盤買了去,而且我們的展覽在韓國還展覽了一年多的時間,但是那一次展覽也發現2個很明顯的不足。

  

   1、水平很高,因為這些展覽都是由搞思想史的同志去做的,思想史對于廣大的群眾和觀眾來說還是一個比較模式的詞。主要思想的傳承,大家對這個問題感覺到比較的陌生,雖然水平很高,水平很高的但是呢專家看了以后覺得不解渴,這個沒有說到那個沒有說到;對于接触很少的人呢,又會說這個看不懂,那個也看不懂,這是我們當時面臨的第一個問題。

  

    2、當時的展覽,處于當時的形勢有很多話說不到位,受到時代的限制只允許說到那個程度,只能夠有那個想法,沒有更多一個回旋余地。

 

    所以覺得這2個問題是很大的問題,就覺得我們新的展覽就是要做到推新。怎么出新?我們有了這樣一個共識以后我們仍然保持了做第一個展覽時好的傳統,還要請孔學專家合作,也請過咱們在座很多的專家,我們曲阜的師范大學的駱承烈教授,咱們的孔子研究院孔祥林院長,還有北京的王殿卿教授,都參加了,做了第一稿,我們請了5、6位專家寫了第一稿以后我們都收上來又看一下,從這幾位專家來看,絕大多數從思想史的角度來解讀,唯獨一個是從文化學的角度寫孔子,孔子的生平事蹟和孔子的思想。從文化角度來說廣大群眾可以的接受可以的理解,比較容易理解。文化無所不在,從文化學的角度來講可以被更多的人更多的群眾接受,因為這些問題談起來畢竟不是那麼很深奧,所以我們就決定采用了這樣一個從文化史的角度談孔子的生平事蹟,談他的貢獻。

  

    我們以前展覽只考慮到我們把他展出來,按照我們所擁有的文物展出來就可以了。我們現在要考慮到群眾來了以后,他們會提出的問題是甚麼,我們回答甚麼問題。群眾來到博物館,第一要知道甚麼。他們要知道孔子為甚麼偉大,孔子是甚麼人。我相信我們的從事經典教育人員當中,應該會碰到這個問題。孔子是誰為甚麼偉大,恐怕有些不太容易回答了。我們想以前我們說孔子為甚麼偉大,在很多方面,都已經有了定位了,我們要知道我們要從文化歷史的角度來看的話,孔子的偉大之處体現在三個層面。從精神層面來說,剛才說過孔子的“仁”和“孝”,這种思想是大家所熟知的。我們從制度上面來說孔于注重選賢舉能,大家往往覺得科舉制度就是一种束縛人的制度,就是八股文。不完全是這樣的,原來從選舉制度開始,确确實實是一個選賢舉能的制度,以前從血緣關系上父選子,這樣不對,孔子提出了選賢舉能,從不同的階層當中選出有能力的人當官治理國家,所以后世逐漸形成了以文取試的制度。八股文确實束縛讀書人的思想,對于八股文的產生有不同的意見。去年還是前年福建有一個會,專門討論科舉廢除百年之后怎樣估價。美國人說,他們覺得八股文不錯,那麼多人考試,有一個甚麼標准。以前沒有標准,特別是唐朝的時候,我們的科舉制度是沒有標准,什么科都有,那麼怎麼辦,但是這個制度本身還有一個,特別是到了的明清以來從明朝以來,朱元障搞文字獄,從那個以后,清朝更甚,這樣的話束縛了一個時代發展的過程,不能簡單說這個制度不好,怎模樣,還要具体的分析。

  

    還有一個的觀點的問題,我們在討論過程當中,我們就感覺到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都認為孔子儒學是反動的、是落后的、是阻礙社會前進的,那麼現在,很多人認為儒學是怎模樣?我們要抓住一個思想,孔子的儒學是真正阻礙了科學的發展,還是推動了促進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中國古代科學的輝煌。這個事情上面呢,我們就比較的集中的學習了一些關于科學、關于技術、關于儒學和科學的關系,做了這樣一些探討。我們看了很多的文章,覺得能夠在這里比較能夠說明我們的這個觀念,恐怕一個是這篇,主要談到了科學和技術本來就是2种不同的東西,所以對科技,他們都是比較的感慨不一定叫科技,而且科學和技術,科技大概是中國的一個簡稱,實際上科學是科學,技術是技術。那么科學是一種思想體系,認識周圍的世界和方方面面打交道的思想體系。技術是手段,像造紙術是技術而不是科學。在造紙的后面還有一思想,這個思想是科學,科學跟技術這2個是相輔相成的,有了思想才可以有手段和方法,而手段和方法的進步和提高,推動了思想的發展,科學和技術是相輔相成的。科學的具體定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就不多說了。我們講儒學是不是阻礙了科學的發展,首先要知道的科學定義,定義很多,大概定義不下100多種,定義很多,沒有教科書沒有詞書、字書,這個解釋不一樣,最基本的一個是相通,跟外界、自然界打交道的自然體系是相通的。

  

    關于科學的分類比較多,有的分成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有的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自然、哲學、數學等等的都有,后面還有系統科學、人体科學,都加進去了。反映出了人們在不同的社會實踐,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科學分類體系的不同,這是一個發展過程。那麼科學中間,最基本的、最傳統的包括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這2大類,對于社會科學來說,儒學是推動了社會科學的發展,這一點毫無疑問。因為社會科學主要是講哲學,講倫理道德。那麼這個毫無疑問應該是科學了,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當中講到,我們知道一個唯一的科學是歷史科學,哲學、史學都是文學中間的東西,都是應該是科學。中國的史學很厲害像齊莊公底下的太師鍥而不捨拿著筆一直堅持寫歷史的史實,像他這種直筆到現在不是很多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到后期明清大規模的焚毀歷史的記載等等的事情。

  

    自然科學,剛才提到了北大的吳老師,把科學劃分為3種不同的傳統。

  

    第一種傳統是希腊的傳統。大家都知道古希腊有很多很有名的哲學家,思想家那麼開始呢其實這個哲學家、思想家跟科學家在古希腊,是一致的,古希腊的人認為他的理念是甚麼呢,他最高人文理念是自由,古希腊有2個階層,一個是自由階層,另外一個的奴隸階層。他認為追求自由是他最崇高的境界,做人的最終目的。如果一個人不懂得自由,他就只能做奴隸,奴隸不可能成為高貴的人而‘懂得自由的方式就是要學習,學習知識,學習和掌握一門學問,這個學問,就是科學,所以科學就是自由的學問。所以看起來最初的在希腊這個科學的概念當中,希腊是非公益性,我要取得甚麼甚麼的成就,我要熱愛自己的祖國,追求我身體自由,追求我人格自由,他追求一種比較純粹的精神的東西。這個精神由甚麼表現呢?第一個形態是數學,現在說是理科,當時認為數學是德育,為甚麼呢?比如對于圓的研究,圓我們不管怎么畫,不管怎么說都是不圓的,只有一种是最圓的就是在理想學、几何學當中圓最圓,古希腊人認為,几何學當中的圓學,是最完美的圓、是理想的圓、是真正的圓,他們認為他們通過學到的數學,才可以知道理念世界的存在一個自由存在的,可以超越現實,在理念當中所有的成員都是最完善和最真實,也是最自由的,古希腊人發現這樣一個超越現實的理念世界,他們創造了一個科學就是理念科學。哲學家蘇格拉底整天的逛見人就討論,討論甚麼呢?問很多人:就是甚麼是美的?有人說畫美,漂亮,有人說美麗的姑娘美。他說的不對,是什么讓花成為最美麗的,是什么讓姑娘成為最美的?他要探討這樣一個問題,所以,這個古希腊追求的是一個普遍的觀念、概念。用這樣學術的方式追求自由。希腊人認為真正意義的世界,真正有價值的世界,确确實實還是理性的世界,而通過理性世界,怎麼可以達到理性世界?就是沉思、就是想,像亞里士多德就提到生存的意義,就是在于認知而不是行動,對這個概念最好的闡釋,我就是想。所以對于自然科學的傳統,認為是古希腊的藝術叫做理性科學。

  

    第二個傳統近現代的歐美的西方科學。現在西方科學在歐洲產生的一個的概念,代表人物一個是培根,一個是笛卡兒,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那麼确實他跟希腊的沉思是不太一樣。希腊想我怎么可以達到,到了近現代的時候呢,培根的時代就是知識就是力量,我長了知識就有力量,是知識的時代,我想從自然獲取什么東西,笛卡兒講:我思故我在。“我”指人類,以人為本,以我來判決,我認為你有價值,你就有價值,整體人類認為這個有價值,這個就有價值。這里認為這個世界還有一個思想的世界,這個世界是強力意義的世界,代表著近代科學使命就是的控制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我記得我在小學的時候或者是上初中的時候,學習生物的時候,有老師就告訴我們,蘇聯有一個科學家,有一個園藝師,了不起的人,他說:我們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賜,向大自然索取是我們的任務,無休止的向自然要。其實無休止的向自然要這個對嗎?有很多少數民族的地區,特別是像納西族,我跟駱承烈老師去過,他們冬天去砍柴,那不是砍柴,叫做借柴,我借老天爺、我借自然的,我來年還,怎么還?我種樹,我砍多少我種多少棵樹,他的這個觀念跟西方的征服、索取的觀念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個近現代科學呢有2個要素。一個可以量化,可以進行計算,把所有的一切都量化了,我對現在的有些特別是中小學生,一些大學的考核程序我有一些不同看法,你不能甚麼都量化,有些東西量化不了的。例如你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情感你怎么量化,你對學生的要求,你所付出的一些東西,有的確確實實不能用量化。片面追求量化,論文泛濫,到處抄襲啊,種種的學術的劣性都出來了,跟這個不無關系。另外一個特點除了數學量化之外,還可以實驗,可以重複地進行實驗,那麼重複進行實驗的東西,我看到了我才承認你的價值,我看不到我不承認你的價值,這個是確確實實非常主觀。你比如中國老祖宗發明的金貴學說,我覺得其中可以說明問題,大約几千年之前我們的老祖宗就發明了金貴學說,就知道針灸怎麼辦,知道經絡的傳導。但是西方不承認,他說這個不科學,為甚麼?說我看不到摸不著。其實經絡就是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怎么可以看得見摸著呢?我父親曾在山東省的民校館長,到下面一看,30年代破除迷信的時候,還抬著身上扎針灸的銅人去游行,反對迷信,當時有人認為這是迷信,認為中國的這些東西都是迷信,事實上是不是這樣?上世紀70年代,周總理命令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教授,成立了經絡的研究科學小組,經過幾年的攻關,確確實實用各種方式,物理的、電學的一些方法証實了經絡的存在。與此同時,國外的一些科學家,也開始用最現代化的科學手段,驗証了經絡的存在,這才說經絡是存在的。

  

    我們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你當時認為不是科學的,并不一定符合實際,符合歷史實際的是我們的已經証實了確確實實存在的,只不過你沒有認識到而已,誰科學誰不科學。有人說這是偽科學,這是反科學,那麼你知道甚麼是科學的甚麼不是科學的嗎?甚麼是科學?難道一定用你們的實驗手法,可以驗証的才能算是科學嗎?像我們的歷史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歷史事件可以重複嗎,不可重複,只能有一次。有些人特別像印度的一些輪回思想,他就想世界是輪回的,特別是佛教,認為人要在:人、天、修羅、地獄、惡鬼,在這些當中往返輪回,若干年之后還是會有這些人在這里聽我演講,這是不可能的。

  

    最大的問題就是把大自然、把我們人,看作是一個數學的機器,看作是可以計算、可以量化的機器,他認為一切是可以量化的,實際上不可能。所以歐美的實踐科學,這種對自然的公=功利性、力量性,對自然的控制和征服,一切事物可以量化等等,從17世紀以來認為是唯一正確,300年一切居住世界首位,現在一說科學,好像這個才是科學的標准,那么希腊理性的科學就不能成為科學的標准?

 

    第三個博物科學。博物學是最廣泛意義上的科學,确實指導人和外部世界事務之間打交道的理論知識。這種知識最原始的,是從我們的農耕文化開始,人類就便開始認識周圍的植物和動物,認為哪是有益的,哪是有害的,哪是有用的。大家都知道的甚麼是神農編百草。神農編百草,是用編子把百草沓起來嗎?其實不是這樣的,那麼我們有公証的,母親河大地灣有一個的遺址,發現一個大屋子,大屋子里從遺址上看到有很多的草繩,有些人由此推斷,這個繩子是做甚麼的。因為以前是結繩記事,把這些繩結挂到繩子上,這個繩子下面有人看守,不讓人移動,而且給這些人講解,想當初神農很可能把這些草編在草繩上讓大家辨識,那些是有毒的,哪些是有害的,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因為有很多高大的柱子,柱子上面有綁的繩子,負責解釋事物的人就是柱下史,相當于我們的圖書館的館長,或者是圖書館的工作人員。

  

      博物學有2個功能,一個是公益性,知道甚麼是可以吃,甚麼可以用。另外一個是精神,我覺得精神最為可貴,他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人和自然之間的溝通關係,建立一種交流的方式。我在公共場所很愿意提到種莊稼,一個人種不成,你必須你要以人為中心,你要種到地下,必須要有地的存在,必須要有天下雨來灌溉,才可以生長.這3個環節人、地、天缺一不可。所以構築了人和天和地的一種自然情懷,溝通自然對話的情懷。所以博物學是對大千世界豐富多樣的自然現象,進行收集分類整理的知識,不管是早先和現在,都和人文的方法,跟我從事的圖書館工作,跟圖書館的分類方法基本相通的。他代表的是和近代西方樹立的實驗科學完全不一樣的科學產品,他在對待自然的態度上和近代的數理科學不一樣的,這個博物科學是要聆聽自然、傾聽自然,對自然保持一種虔誠的態度,對自然保持一種謙恭的態度,他認識到人只是自然的一個部分,而不是去控制自然,我們的一些認識都來源于自然,來源于活生生的自然,而不是來自實驗室的欺騙,實驗室對待大自然,不管是對生物還是甚麼的,那都是烤問的很殘酷,要把它切成片、熔成泥,最后化成水來考証。像這樣把自然的分解成最小的分子,從分子來認識,這樣一種思想就造成了西方人的思想,就是知道了局部才知道了全体。中國恰恰不是這樣,中國只要知道全部,知道整体,知道你的家族才知道你的個人。所以這是其中博物學一個特點,第二個是改變科學對待研究對象的一個的心態,就是我們對大自然是保持甚麼心態。我們是站在自然之上,還是聆聽自然的傾訴。一般來說,博物學家對自己研究對象是要付出的情感,所有的博物學家對于事物的本身都有一種熱愛,更重要的是博物學可以起到溝通科學和人文之間的聯系。這個也是一種科學的傳統。那麼我們在研究了這些文章之后,我們覺得怎么樣在接近科學,怎麼認為科學是甚麼,我們就堅定了一個信念,我們不能用某一種或者某一歷史時期的標准,去衡量其他的學科標准。如果用希腊理性科學的標准來衡量的話,那麼後來的這種實驗科學,公益性的科學就不會采納,博物科學也不會發現。而按照實驗科學的標准來看的話,那麼希腊的理性科學不是科學,博物科學也不是科學。我們在考慮科學的這個問題應該明確的知道,是有幾種標准的,應該把這些標准告訴大家,讓大家不要聽到風就是雨,聽到說不行不行就是不行了,那個恐怕不一定。因為的標准一樣,得到的結論不一樣。

  

    那麼中國確確實實是有博物學的傳統,不但我剛才提到的神農編百草,而且我們的孔老夫子本人就是一個博物學家,知識非常豐富,在《論語》當中,在《孔子家語》當中我們可以得到很多驗証。像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確確實實的感到人和自然是和諧而不是斗爭。我們要和大自然同生共長,而不是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奴役自然。這是我們當時看到的、我想到的第一個方面,就是說關于標准問題,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那麼具體方面來說,你只這樣談不可以啊,你把這個展示給大家,怎麼展示,不好展示。那麼展示的方法就是我們利用了英國皇家協會會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外籍院士李約瑟博士,幾乎是利用了畢生心血的,厚厚的7大冊,分冊分冊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我們要感謝他,如果不是他,在我們的古籍當中功成及時,如果不是他這樣竭盡全力來幫助中國人認識他們老祖先的輝煌成就。如果是我們自己,很多民族虛無主義者、歷史虛無主義者就會說,你說那都是胡說八道,沒有的事都是道聽途說。實際上李約瑟博士确确實實給中國做了很大的奉獻,他把中國幾乎全部的一些科學技術最先進的東西呈現給了世界,而且得到了西方受惠于中國這樣一個結論。有一個美國記者,他得到了李約瑟博士的允許,從李約瑟博士發表了的和未發表的著作當中,抽出一百例叫:中國的一百個世界第一,確確實實從各個方面展覽了中國人的風采。大家注意到中間有科學的、有技術層面的。我們很多科學家、院士對李約瑟博士的工作做出了很高的評價。那麼為了紀念李約瑟博士的功勞,中國的科學家集中寫了3大巨冊《中國科學思想史》,在裡面提出了3個方面認為儒家思想對古代科學技術發展起到了積极的促進作用。

  

    第一點就是中國古代科學有4門主要學科,天文學科、農業科、數學科、醫學科。在天文、數學、醫學和農學方面,儒家思想不但沒有阻礙發展,確確實實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因為儒家思想天人合一,他鼓勵人們觀察天,把天象和人間對比起來,當然目的是為了統治,但在客觀上确實促進了科學的發展、促進了天文學的發展。

  

    這個方面儒家歷來重視天下,制定立法,按照儒家的觀點,天子是根據天的意志統一天下,天象的變化更是天的意志的體現,就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上,歷代統治者無不積極的網絡人才,設立專門的機構來觀察天象,并把天象變化的情況詳細的紀錄下來。他們的目的是為了王朝的長治久安,但是客觀上發展了古代天文學,對天文學的研究提供了豐富而准缺的天象觀察資料。在這一點上,在提供豐富准確的天象觀察資料這個方面,起到的很大的貢獻,做了很大的功能。每本紀錄有很多的記錄,從我們新石器時代開始在彩繪器物上從不同的角度上來繪了的大氣、光學現象的描繪,還有一些星月啊等等。這個優良傳統一直保持了下來,我們很多的記錄都記錄下來了,為我們天文學研究積累一個很豐富的一些材料。

  

    那么在數學方面,數學大家都知道了,數學跟我們現在特別公益性的東西挂不上鈎。搞天文歷法離不開數學,數學是儒家必修課六藝之一。“數”,后面南北朝的人說:“算術亦是六藝要事,自古儒士認天道定律歷者,皆學通知”這個觀念代表了傳統儒家對數學的一般看法,在這種思想的普及下,許多儒生在學習儒家思想的同時,也努力的學習數學知識、研究數學理論,而且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那麼祖沖之是一個代表,在數學上取得了世界領先的地位。

  

    儒家認為,醫學呢,“醫”就是行人道,儒者不可無皆從醫學。當然范仲淹說:不為良相,當為良醫。儒家對醫學極端的注重,特別是宋代以后,醫學界出現了一大批具有高超醫術的儒醫,很多的例子我不在多說了。

  

    對儒學,儒家歷來以農為本,以農為政。重視之心確實不可等閑視之,在儒家的許多重要典籍當中,像《詩經》、周禮》、《禮記》著作當中都記載著大量的農業科學知識、積累豐富的農業科學成就。在農業科學成就當中我們大概是公元2世紀就會做犁鏵,當時歐洲沒有;我們的精耕細作,歐洲當時也沒有的。我們公元2世紀出現的犁,是16、17世紀荷蘭人在中國的傳教士學回去帶回去的。因為犁鏵后面有一個擋板,如果沒有這個東西的話,犁從地里過去以后,泥土下不來,他還沾在犁上,歐洲一直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到了16、17世紀以后才傳過去,所以后來有人也講,犁鏵的傳入促進了歐洲農業革命,而歐洲的農業革命在很短時間內又促進、推動了歐洲的工業革命,所以他們得出的結論是西方受惠于中國,這是一點,在四大基本學科上儒家確確實實起到了推動作用。

  

      第二點是儒家的思想方法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有積極的影響,大家知道,科學要發展,任何事物要發展,沒有正確的思想方法根本做不到。那麼在中國一些著作當中,看到孔夫子所說的老師舉一反三的話。那麼孔子教學的重要方法就是“舉一反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复也”。不管是教導學生是這樣,在研究任何一個問題也是這樣,也是要舉一反三,通過豐富的推理,通過某個典型事物本身把握,推斷同類的其他事物,所以可能科學家把他作為一個科學方法來引導科學研究的領域上。比如九章算術的著作者的劉微,也運用了舉一反三的方法,把一些普通的算術法原則制定出來。那麼孟子的“苟求其固,千歲之日志,可坐而致也,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意思是說,天雖然很高,星辰雖然很遠,但是如果可以找出他們運行規律的話,那麼即使在一千年以後,我們也可以推算出來。所以這句話使得中國後邊的一些天文學家,經常應用,使得我們的天文學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第三點從中國古代科技發展和儒學演變的歷史過程當中、特點中,我們可以找到儒學確確實實是促進了科學發展的實例。因為在中國的古代科技發展歷史上,有2個時期特別的重要。一個是漢代,是各學科初具規模,奠定體系的時代,宋代也是我們的傳統科學走上高峰的時代。在學術發展的時期,這2個時期,恰恰是獨尊儒術的時代,再一個就是儒學復興的時代。我們這里面列了一個大表,就是點出了儒學發展階段、科技發展的高潮和列舉了一些事例的成就,這個對應起來,看到了在2千年的戰國中後期到明清前期,這個時期中國科學和技術發展的每個高潮,都是跟儒學發展高潮相結合的,像原始儒學轉變為經學,獨尊儒術的時候,那麼科學技術在一個高起點,而且形成了4大體系。那麼在南北朝的時期,儒學、經學向民學轉變的時候,科學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像《水經注》、或者《齊民要術》等等,這些反映當時大的發展。在北宋時期新儒學的复興,那麼新儒學的三個派別逐漸的發展起來,比如數學派發展成實驗理性,就構築了現代科學理性的一個基本框架。在15一16世紀晚明時期,由于儒學中,把格物致知實踐于以物格物之外增加了以心格物,發展了科學的認知論、認知方法,就成就了像鄭和下西洋,《本草綱目》、《天工開物》這些的一些成就出現了。所以說通過這些總結出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主要特點和基本模式。他的特點就是勤于觀察中國的科學發展,特別提到了不僅是勤于觀察,更加勤于記錄,例如對慧星的記錄,對光學、聲學、力學的記錄。第二個善于類推、觸類旁通,推類就是包括分類、演繹、歸納、聯想、類比等帶者發散性、創造性思維方式。第三個精于運用。用數學的方法支持天文學,將數學方法引入到社會各界領域,像管仲的治國七法,像漢代的九章算術等等,追求事物的規律,而且注重應用。這一點和古希腊的理性科學是不一樣的,他是特別注意應用,也是中國科學,大家說中國的科學技術為什么現在趕上不西方,這恐怕也是一個主要的原因。科學思想有沒有,有。有,用來幹甚麼,用來發展技術,用來發展技術幹什么,用于實用。只有到此而已,沒有進一步發展,恐怕跟中國重于運用的思想特別很明顯地聯系起來。還有一個當印度和希腊人很早仔細考慮形式邏輯的時候,中國人一直將發展變成邏輯。中醫這個方面發揮了比較突出的作用,比如辨証施治。這本書最后總結出了科學方法的模式,它把中國古代科學方法的模式,就是實際問題出發,通過概念方法,獲得一般的原理,最后達到的解決實際問題,把這個模式跟愛因斯坦的科學方法論的模式,從事實到概念到理論到事實,這個基本上是一致的。跟卡波爾的科學進步發展模式,從舊問題到嘗試性解決,到排除錯誤,發展經濟,這個模式是基本上是一致的。這個同時也是中國古代科學發展論在今天的體現。最後說這個本書說到自然科學方法,孔子儒家總結科學技術成就,在普及上從義開始,說孔子編詩書禮樂著春秋,那麼義里面有個人的建議,天人關系,并搜集了天文、歷法、地理、水利;在禮記里面就記錄了農、工、地理、氣候、水利;在樂里面有的樂律、樂器,在春秋里面,記錄天氣的變化,氣候的摘記,而且中國的古代儒家里面,還通過講六藝,講經書的時候,傳授了科學技術的成就。因為儒家本身就是以“禮、樂、射、御、書、數”的為主進行教育,其中的“射、御、樂、數”就是科學的基礎教育,他們的確促進了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中國在世界上領先了2千年。那么這從戰國到明朝,恰恰是儒學從發生發展到開始實用的全過程,最后這個書總結出來一條:認為從公元前9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世界經濟中心和科學技術的中心是古希腊;公元前3世紀到16世紀就是從中國的戰國時期,到明朝中期,世界的中心是在中國;從16世紀開始到現在是歐美。所以可以看到,在漫長2、3千年世界歷史中,中國佔據世界領先位置有2千多年。有些人說:你說中國思想這麼好,在做人方面,在科學方面都是這樣超前,為什么現在落后了?為什么現在不行了?為什么中國在明朝的時候就不發展了?因為中國制度文化層面發生了問題,中國制度文化層面剛才提到八股文還有一個禁海令?大家都知道鄭和下西洋,為什麼下西洋?他在明太祖朱元璋下了禁海令之后,只能由官家派出去,目的很多人眾說紛紜,實際上隱含著迎佛牙等等一些說法。鄭和去世了以后,航海沒有了,禁海今依然起著作用。鄭和下西洋團隊解散了以后,中國官員對待這個東西還是執行老祖宗的,所以把中國航海圖都毀了,剩下的都被在鄭和船只上的西班牙水手和其他一些水手帶回國家了,因為促成了半個世紀以來,哥倫布、麥哲倫繼續發揚,實際上是這樣關系。美國退役一個海軍司令用了很大的精力寫了一本書《鄭和走向世界》,那麼他就把世界上第一個繪制海圖的功勞加到了鄭和團隊的身上,得出這樣一個的結論,可以使人欣慰,這個圖大家有各种各樣不同的說法,還在繼續爭論當中的。我覺得很有意思的一個事情,我們現在宣傳儒家思想,這個不是搞儒家思想的人發展起來,是由熱衷于佛學的人當中提出來的,我們肯定中國人的科學成就,肯定中國人在世界上的地位,也不是我們中國人提出來,也是西方人提出了,看起來我們對待我們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老祖宗,確確實實需要一個很好的觀點。

      除了這個禁海今之外,還有的清朝對中國的殘害非常大。大家不要為《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康乾盛世》迷惑,這個背后有很深的一些文化層面東西,這個東西我覺得對中原思想的殘害,拉中國思想之后腿,拉儒家思想之后腿,我覺得很嚴重很厲害的一個方面。首先從清朝入關,當時中國人有一億人口。清朝入關,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誰可以堅持這樣做,誰可以堅持這個氣節,讀書人有這個氣節,被殺掉了,我留髮不留頭,留頭多少人是5千万人,把中國人整個殺了一半,都是知識精英,其次是大搞文字獄,從康熙開始正好是康乾盛世之間,搞文字獄,有記載的大大小小不下160次,每一次都不亞于一場文化大革命,很殘酷,滅九族。這個事,誰還敢,只好把讀書人的聰明才智,只好用到八股文當中,用在一些小心翼翼的,只能做一些閑文章、拍馬屁的文章,只好換取一點飯吃只能是這樣,氣節由此而沒有了。所以說我們確確實實在嘉慶5年的時

間,當時是一個下滑時期,我們的經濟總產量還佔到世界的1/3,當時整個歐洲是 28%,美國佔 0.8%。但是  100年以後,中國經濟產量就极端下滑了,滑到大概只占經濟總產量2%左右,當然更後就更慘了,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之後我們的經濟已經到達經濟崩潰的邊緣。看起來每一次下滑,每一次失敗,我覺得跟我們傳統的文化,跟我們不相信我們老祖宗的東西,這個恐怕是很有關係的。

  

那麼我們在這裡的展覽呢,就提到這一點,以後我們覺得應該把這一些東西,大家不太熟悉的這些東西有責任介紹給大家,有甚麼的看法,大家可以各有各的看法,但是這些看法以前沒有公開提出過,我們現在提出來給大家提供一些有意思的一些啟示,我覺得這是我們本次展覽的特點。另外除了增加了上述的科學技術內容以外,我們還掌握了一些孔子思想傳播到了西藏,以前我們都知道西藏好像我們沒有這個方面,其實西藏這個方面也有。西藏從明朝開始,就開始有了唐卡,跟佛一樣的頂禮膜拜,明朝也有、清朝也有。這個最早發現者是一個西藏收藏家,我們發現了以後,千方百計找到了這些東西展示了出來。另外我們還搜集了一下外面一些反映,前一段大家不是鬧那段話,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講;如果二十一世紀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要回到2500年到孔子那里尋找智慧。這句話是不是真的,有很多人認為不是真的,因為沒有看到。那麼是不是他們沒有看到就等于沒有呢,我們覺得不是這樣,我們在澳大利亞的《堪培拉時報》找到了這個消息,還有人從英國《獨立報》前幾天的文章當中又發現了這樣的報道,看來不是孤証,我們把這些東西展示出來。同時在我們展覽當中,也注意到了不只是普及大人,更要普及兒童,我們作出了第一部孔子的動畫片,這個動畫片很短小,幾個小故事、一集一集的小故事一共是9集,在咱展覽廳里面當作附件,讓大人、孩子知道孔子的智慧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