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刘松萝:王莽、武则天与石家庄改名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3:37:40
五柳村编者的话:这里本来专发我自己的近作,但见到这里《对石家庄改名的非议》讨论很热烈,这篇发在天益社区(http://bbs.tecn.cn):杂文天地的文章正好谈的是历史上改名的教训,有事实依据,说理充分,看后可以不用再争论了。其实地名不可滥改,本有共识,没有什么可以争论的,值得研究的倒是为什么有人想改名?无非是以为改了名字能带来吉祥、幸福、财富等等好处。而这种心理并非陈委员才有,中国文化传统看重文字的功能的传统,将用文字组成的名字抬高到神圣的地位,恐怕是根本的原因。--2008/02/13
王莽、武则天与石家庄改名建议
刘松萝
近年来,改名之风盛行。看着一个一个校名改了,地名也改了,不由得想起了王莽和武则天故事。最近,又听说有人嫌石家庄的名字不够响亮,建议改名。看来改名之风是越闹越大,越闹越不像话了。新年快到了,就整点儿轻松的,看看人家王莽和武则天是怎么改名的。
王莽篡汉以后,除了进行被现在有些人称赞的改革之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改名了。
王莽改变了官名。他按古书的记载,把太守改名叫大尹,都尉改名叫太尉,县令改名叫县宰,御史改名叫执法,长安改名叫常安,未央宫改名叫寿成室。
王莽也改变了地名。按照华林甫先生的说法,
把原地名改为带“亭”字的地名,“以应符命文也”;把原地名改为带治、安、宁、平、顺等字的地名,以寻求心理平衡;以善、美、信、睦、昌等字改名,以粉饰太平;以填、平、讨、伐、擒 、厌、摧等字用在边区地名上,以表明其民族政策。
为此,葛剑雄先生说:
王莽泥古不化,掀起了空前绝后的改名运动,无论地名、官名、建筑名,差不多都改了,而且还任意调整行政区划和行政部门的职权。这样改一次已经够折腾了,王莽却一改再改,有的郡名一年间改了五次,最后又改还到原来的。官吏和百姓根本记不住,所以每次颁发诏书和公文,都要在新名后注旧名。不但影响效率,造成浪费,而且造成官民心理上的厌恶。
在自己统治的地区改名还不算,王莽还要给名义上的属国改名。他首先把属国国君的地位从王降为侯,加剧了边疆的紧张局势。由于不满高句丽协同打击匈奴不利,王莽把高句丽改成“下句丽”。他又把匈奴改成“降奴”,把单于改成“服于”。
现在为新派人物喜爱的武则天也喜欢在在名称上面做文章。她改变官制,并且一再地更改年号。唐太宗在位23年,只用了“贞观”一个年号。而唐高宗在位30多年,用了14个年号。武则天担任大周皇帝14年,也用了14个年号,有时一年之内就要改变年号。武则天还使用过“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 等不伦不类的年号。
此外,按照武则天的意愿,以避讳先帝和先后的名号为由,高宗改称“天皇”,武则天改称“天后”。行事之浮躁,恐怕只有文化大革命能够与之相比。
对于胡乱改名的问题,远有王莽、武则天之鉴,近有文化大革命之祸,我们理应有所警惕。查阅资料,一些论者对王莽改名的业绩有讥讽之辞,而对时下同类的事情却少有批评。不仅如此,王莽和武则天在一些学者的眼里还成为敢想敢做的改革者。不但不以史为鉴,反而学习那些亡国和乱国的倒行逆施。当然,有的也许是无师自通。
我知道,对于一些眼高手低的人来说,改名、改变行政区划是让自己青史留名的一种努力。别的不说,那个著名的中国50省方案就是这样。不过,50省宏图似乎有些缺少创意,因为那个什么合众国的痕迹太重了。
为了减少麻烦,以下的发挥和上面的时事无关。社会进步了,把那些哗众取宠、妖言惑众的奸佞之徒按照舞台上的办法推出午门斩首不太合适了,但乱棍打出还是有必要的。作为最低限度,对他们绝不可以表现出从善如流的态度。否则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2008.2.5.
参考文章
1. 张宏杰. 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王莽:从先进模范到乱臣贼子.
2. 胡阿祥.“开卷如芝麻开门”——华林甫著《中国地名学源流》评介.
3. 葛剑雄. 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十六个片断,还一个真实的王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