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教育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8:46:55
教育成就民生幸福 教育决定深圳未来 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 王荣

  ●作为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最大民生,教育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是构成一个城市竞争力、吸引力的关键因素。

  ●当前的深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重视高水平教育的发展,一定要让“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成为全市各级党政领导、各个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为。

  ●改革是深圳教育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深圳的教育要体现改革的“先行先试”,为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经验。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不遗余力地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是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30年间教育规模增长了20倍,学校由270所增长到现在的1600多所,学生由不到6万人,增长到现在的126万人。不仅保障了户籍人口的教育权益,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全国最大移民城市、最大规模非户籍人口子女受教育的问题。这次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视察期间,也非常关注教育事业,对如何把深圳的教育办得更好给予了具体指导。我们深受鼓舞,也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在过去成绩的基础上继续把特区教育事业推向前进,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二是教育体系逐步完善。高等教育从无到有、职成教育由小到大,基础教育由弱到强,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教育体制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公办、民办教育相互促进,较好满足了市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三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率先推进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探索等,创造了不少“全国第一”,较好完成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发展转型。

  四是教育实力日益增强。2004年我市成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市”,2007年获得第26届世界大运会举办权,2009年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市,教育竞争力优势不断扩大,逐步实现了从落后面貌到进入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的历史性跨越。

  五是教育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深圳教育顺应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要求,不断提升服务功能,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市民素质、优化投资环境、服务科研开发、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当前,深圳的发展处在新的历史阶段,特区教育的发展也面临新的重大历史机遇。最近,中央和省相继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中央颁布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教育规划纲要和这些讲话体现了中央和省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目标任务,为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育关系千家万户、关乎千秋万代。教育既是国计,又是民生;既是今天,更是明天。教育成就民生幸福,教育决定深圳未来。作为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最大民生,教育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是构成一个城市竞争力、吸引力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当前,全市上下正在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知识经济和自主创新的驱动作用,就必须更大规模地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就必须提升全社会文明水平和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教育。当前的深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重视高水平教育的发展。

  全市各级党政领导、各个部门乃至全社会,一定要让“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成为广泛共识和自觉行为,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对城市高度负责、对人民高度负责、对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和更多的投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形成全社会都自觉地推动教育发展、服务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推动新一轮教育发展,必须强调“四个着眼”。首先要着眼于市民群众的现实要求,要从老百姓对目前教育最不满意的地方着手。其次要着眼于深圳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长远需要。第三要着眼于全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格局。第四要着眼于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这“四个着眼”要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全体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

  我们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经济特区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切实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瞄准“一个目标”,加快“三个建成”,突出“六个特色”,落实“六个举措”,为深圳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个目标,就是高标准、高水平、高要求发展深圳教育,以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三个建成,就是加快建成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高水平学习型城市和人力资源强市,使深圳的教育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更好地肩负起教育先行先试、示范带动的崇高使命。

  六个特色:

  一是要突出教育的均衡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化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基本途径,促进学校合理布局、资源配置均衡、受教育机会均等、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是要突出教育的优质化,把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化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健全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体制机制,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努力把每一所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培养能胜任社会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是要突出教育的多元化,把教育多元化作为教育的活力之源,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探索社会资本有序参与教育事业和办学实践的新方法,实现办学主体、办学模式、资源投入和改革路径多元化,为教育改革、科学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四是要突出教育的国际化,把教育国际化作为深圳教育的重要特色,瞄准国际一流,拓展国际视野,引进国际教育资源,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率先接轨国际,构建教育开放合作新格局。

  五是要突出教育全民化,把终身教育全民化作为高水平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根本要求,整合教育资源,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全民素质。

  六是要突出信息化,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依托深圳IT产业优势,加快建设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深圳教育现代化。

  落实六大举措:

  第一,要全力以赴“抓发展”。

  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深圳教育与过去相比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城市快速扩张、人口快速膨胀等超常规因素的影响,客观上教育发展难以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深圳教育的规模和层次还不能满足城市现代化的需要。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抓发展,上水平”仍然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要通过高标准、高水平发展教育,尽快实现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基础教育优质发展,职业教育壮大发展,学前教育高水平普及,民办教育规范发展,特区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发展不仅要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而且要适度超前规划、超前发展,与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相适应,要以一流的教育培养一流的人才、以一流的人才支撑现代产业和城市建设。

  教育要发展,投入是基础。中央明确要求教育财政性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省委提出2020年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性投入要达到财政支出的25%,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中央和省对教育投入的高度重视。从深圳的情况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教育投入逐年增加。2009年一年的教育财政投入就达到139亿元。接下来,市委市政府还将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各区也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两个提高、三个增长”的要求,保证教育投入每年有实际的增长;力争教育投入与科技创新投入并驾齐驱,每年同口径增长1%以上。我们还要进一步拓宽教育投入渠道,通过政策创新、加强引导,广泛吸引民间投资、社会捐助、境外资金等各方面资金投入教育。

  第二,要敢闯敢试“推改革”。

  深圳是靠改革起家和发展的一座城市,改革是深圳教育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特别是当前,改革的领域从过去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转变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领域改革综合配套推进。这为教育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圳的教育不仅要满足市民群众的教育需求,要适应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还要体现改革的“先行先试”,为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经验。去年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都对深圳提出了争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的要求,教育部也明确表态大力支持。希望全市教育战线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意识,从实际出发,针对我市教育面临的特殊现实,找准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真正做到以改革促教育、以改革促发展。对看准了的重点项目,要大胆试,勇于改,以点带面,全面突破。

  第三,要拓宽眼界“扩开放”。

  深圳毗邻港澳,是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扩大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在过去30年的基础上,把深圳打造成为一个先进要素聚集的城市,一个可以与新加坡、香港甚至欧美现代化城市媲美的先进城市,就要发挥自身优势、拓宽国际视野、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建立高水平的国际化教育体系。

  深化深港澳教育合作,这是推进深圳经济特区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捷径”。要充分利用深圳毗邻港澳的优势,扩大教育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支持我市高校与港澳高校共建学科专业、实验室和各类研究机构,联合培养本科及以上专门人才,引进港澳高校来深联合办学。继续办好港人子弟学校,为在深投资、置业和居住的港人子女提供教育服务。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深圳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优势,建立开放办学的体制机制,以更加开放的环境吸引国外学生来深留学,鼓励各高校加强留学生教育。引进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共建专业。要认真研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的支持,力争在教育国际化上走得更快。

  第四,要激发活力“促创新”。

  创新是深圳最为闪亮的城市品牌,也是未来深圳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深圳能否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能否通过办好创新型的教育,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深刻地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世纪之问,突出反映了长期以来我们教育创新的不足。

  希望深圳教育战线勇敢地面对“钱学森之问”,以更大的力度、更大的智慧,不遗余力地推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载体和教育技术创新,深入实施以德育为灵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优化评价体系,在培育杰出人才上闯出一条新路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杰出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特别是,高等教育要瞄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加快教学、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构建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逐步探索有利于创新创业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模式。比如,要支持深圳大学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着力提升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大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南科大要积极争取体制改革试点,办成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试验学校。基础教育要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长远需求出发,大胆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职业教育要积极创新本科及以上层次应用技术教育模式,大力培养既懂专业理论又会实践操作的复合型实用人才。

  第五,要以人为本“提素质”。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以人为本决定教育方向,素质教育提升城市文明。作为一个拥有千万人口的移民城市,深圳集聚了全国各地的优秀教育人才,我们有责任、有条件在素质教育实践中创造新经验,探索新路子。要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理念,以提高学生和市民的素质为根本宗旨,大力提高各级各类教育水平。尤其要加快探索形成有利于人人成才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师发展性评价及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办法;积极组建教育质量与评价研究机构,建立政府、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用好素质教育的正确“指挥棒”。要加强德育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增强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要采取各种措施,整合教育资源,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建立市民终身学习卡制度,逐步建立终身教育课程体系和远程学习系统,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高水平学习型城市。

  第六,要立足长远“强法制”。

  加强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教,是教育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发达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成功经验。要加大依法治教的力度,使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特别是,要把握好特区范围扩大、全市法制法规统一的契机,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以特区法规规章的形式,确定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确保教育投入增长、提高学校建设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家长、全社会抓教育的责任义务,保障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重点在高等教育、学前教育、民办教育和终身教育方面加快教育立法进程,逐步建立覆盖较广泛、内容较完备的教育法制体系,形成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要完善教育执法工作体制机制,各级政府及各部门依法行政,依靠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来加强管理,依法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教育教学活动。

  教育是千秋大业,队伍是事业之本。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率先推进教育综合配套改革、为实现教育现代化作贡献的重任。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要特别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和能力建设,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健全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相适应的编制标准、职称比例及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完善教师激励保障机制,依法保证教师的工资待遇,帮助解决住房等后顾之忧。要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使教师真正成为深圳最受人尊敬、最令人羡慕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