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峰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9:34:43
孤峰山吴坤志
阳春三月,粉红的桃花吐着芬芳,雪白的梨花散发着芳香,金黄色的油菜花争相斗妍,绿油油的麦苗拔节吐穗,沿着蜿蜒崎岖的小径,看着两旁青翠的松柏,登临家乡的孤山。
孤山,又称孤峰山,或称介山、方山、绵山和景山,海拔1411米,位于赫赫有名的万荣县中南部位。 孤山因拔地而起,孤傲不群而得名,因为此山不与它山相接,是唯一一座伟岸孤傲形山体, 所以它也被称为亚洲的“金字塔”,又因此山从四面看形状如一,没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所以又获“方山”之称。孤山之“孤”在于山体庞大,呈四方形状,东西南北每边长度地均在10公里左右,总周长共计约在80华里以上,滔滔黄河隔断了他与华岳的亲近,哗哗汾水隔绝了他与吕梁山脉的联手,涑水银湖隔开了他与中条的往来,厚厚黄土让他东望拜把兄弟稷王,他是一座孤独的山脉,孤独的鼎立于河东大地。孤山石奇、林秀、谷幽、山静,南坡峻岭奇峰,怪石嶙峋,北坡植被丰厚,郁郁葱葱,四时景色变化无穷。融融春日,山花烂漫,五彩斑斓;春夏之交,杏蕊梨花,如锦似霞,三伏盛夏,松涛蝉鸣,似瑟似琴,浓荫蔽日,凉爽宜人;仲秋前后,千峰竞秀,层林飞染;三九严寒,白雪皑皑,冰花玉枝,银装素裹,宛如仙界。“孤峰拥翠”、“双泉流碧”、“桃洞春晴”等古万泉八景尽藏其山,更为孤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伫立山巅,视野开阔,东望巍巍稷王,西眺滔滔黄河,南瞻银湖盐海,北观蜿蜒吕梁。俯视脚下,阡陌纵横,村庄星罗棋布。
孤山的名胜古迹很多,隋唐以来,佛、道、儒三教相继进入孤山,顶有金顶庙、法云寺;东麓有昆仑台、风伯雨师庙;西麓有槛泉塔;南有药王洞、桃花洞、刘海登仙石、雕石崖;北麓有秦王寨、头天门、二天门、老姆洞等。每年农历六月月尽朝山拜佛的人成千上万,络绎不绝。站在东麓的柏林庙旧址前,望着残垣断壁和偶尔看到的几片历经岁月风霜的青砖红瓦,依稀可见昔日清明时节,四社八村的村民迎神赛社,敲着锣鼓,抬着祭品,赶着马车,拉着亲友,朝山拜庙,热闹异常。
孤山绝胜当数法云寺,法云寺位于孤山绝顶一个圆椅式的避风向阳处。因其天降雨时,云笼山峰,寺藏云中,故名“法云寺”。法云远眺是孤山八景第一胜景。天气晴好时,站在法云寺,西北鸟瞰,黄河汾水逶迤而过,东南远望,中条稷王巍然耸立。小时侯,老人们常说,法云寺内有“海眼”,据说直通东海海底,为天然神秘奇观,每有大雨来临,“海眼”腾云吐雾,山体雨雾蒙蒙,颇为神奇壮观。自古以来,在陕西的韩城、渭南,河南的洛阳、三门峡,山西的运城、临汾等黄河“金三角”地区的乡民便有“孤山戴帽,长工睡觉”的农谚流传,更有天旱不雨时,人们上山刨海眼,法云洞腾云吐雾,细雨纷飞的传说。
孤山的文化底蕴丰厚,历史文化之古,可追溯到《山海经》,其这样描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上多草……其草多秦椒,其阴多赭,其阳多玉。”汉代以后,就有许多人以为介子推所死难的绵上之山就是孤山。如杨雄《河东赋》与《晋太康记》、《地道记》等都有所载。近代著名考古学家、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长卫聚贤亦曾撰文《介子推隐地之研究》,都证明介子推隐身孤山,故孤山又称“介山”或“绵山”。1931年在孤山北麓发现并挖掘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即荆村遗址。荆村遗址挖出的大量“黍稷及黍稷壳皮”表明,我国人民在五千年前就拥有相当高的谷物栽培技术,是河东人民开创了高粱等农作物栽培先河,打破了高粱从印度传入的定论。另有万泉遗址、袁家庄遗址、北吴遗址等散布其周。汉武帝用事孤山,光武帝孤山避难,秦王李世民孤山挥戈的轶闻传说,或有史料记载,或有遗迹可证。在万荣,关于孤山的来历以及与孤山相关的各种传说很多,有追逐爱情的桃花姑娘桃花洞修道成仙和柏林庙扭扭柏的故事,有不屈不挠反抗邪恶的勒马回和高姐姐的故事,也有与帝王将相有关的“喜蛛”与“害货”和马刨泉的故事。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万荣人在山西乃至全国都深有影响,是因为孤山禀赋万荣人了特有的性格,万荣人性格孤傲而憨直,认真而率性,争强好胜,敢为人先,锲而不舍,永不服输,形成了以“能”为核心的万荣精神,敢想、敢干、能干、会干。万荣人常常孤独地去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而更多的万荣人象孤山一样用宽阔的胸怀勇敢地面对一切异样的眼光,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直至成功。因此就有战国时万荣人张仪,游说六国;唐朝时万荣人王勃写成千古流传的《滕王阁序》,薛收、薛元敬、薛德音,以文才武略辅佐唐王李世民;明朝时万荣人薛宣,敢于和太监王振抗争;清朝时万荣人杨天霖,四次上奏皇帝,痛斥卖国残李鸿章;近代考古学家万荣人卫聚贤;当代唯一得到国家级科学发明奖的万荣农民王衡等传颂。
孤山因其孤傲憨直而显“孤”,也因其历史久远而显“沉”,更因其文化厚蕴深刻而显“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