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抗癌日记:意会与言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7:08:33
荣筱箐 2010-10-08 17:07:48
核心提示:这一定是当初上帝推翻巴比伦塔的时候完全没想到的一幕:为什么被普遍认为是人们交流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语言,在有些时候却显得可有可无?
爸爸来美国前学会了几句简单的英文,大多都是“你好”、“再见”之类,这些词就像中国的孩子们在学认字时最先接触到的上中下、人口手一样,好像是地基上的第一块砖,万丈高楼少了它不行,但单单只有它更不行。
比如在入境时,爸爸用英语跟签证官打了个招呼,人家以为他英文流利,立刻跟他“叽里呱啦”起来,结果他当然是一句也没听懂。还有一次他出门散步时转头说了句“See you tomorrow”(明天见),我那只会讲英文的老公听得一脸疑惑,紧张地说:“爸爸今天晚上不打算回家了吗?”
跟爸爸比,妈妈显得“不学无术”,她对英语完全没兴趣,除了26个英文字母,其它一窍不通,但是因为生病,她却交了很多只会讲英文的新朋友。这些人大都是医院里的医生、护士和病友,妈妈每次和他们见面都互相拥抱、亲吻,然后用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自说自话聊得热火朝天。
这一定是当初上帝推翻巴比伦塔的时候完全没想到的一幕,现代的语言学家可能也会为此挠头,连我这个曾经以语言文学为专业、熟悉中英双语的直接目击者也无法给出确切的解释:为什么被普遍认为是人们交流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语言,在有些时候却显得可有可无?
中美关系从来没像今天这么重要,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学习对方的语言也成了时尚。经常听到正在学英语的亲戚朋友们问,为什么一个文法上无懈可击的句子“老外”还是听不懂,或者“我这个名字在英文里怎么翻译?”也见过无数因为觉得自己英文不好就从不开口说话或几十年都没出过唐人街的华裔移民。
但即使会说流利的外语,交流中的很多不可逾越的障碍仍然让人觉得灰心丧气。隐藏在滴水不漏的外交辞令中你死我活的政治角力,附着在模棱两可的含糊其辞上首鼠两端的求生之道,有心的曲解,无心的误解,词不达意时尴尬的慌乱,理屈词穷时难捱的空白,口是心非,口蜜腹剑,口无遮拦,哑口无言。语言的苍白无力在同一语言环境下的人们都无法避过,要是加上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干扰就更加令人束手无策,生发出无数“哪里哪里”“Everywhere”(到处都是)这样的笑话。
语言天生的缺陷在于它只是承载思想的工具之一,并不是思想本身,而思想又往往倏忽不定,很多时候在找到合适的语言依托之前就已经走了样,让这工具显得更加不得力。如果能不借助工具直接传递出思想,生活一定会变得简单。但当我们太过沉迷于语言的时候,就让语言反客为主,思想的交流反而被忘在一边,也才会有人讲外语时因为担心讲错紧张到手抖。
反而是妈妈这样从来没学过外语的人,在语言的真空中也许才更明白了交流的秘诀,真诚的脸、爽朗的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次击掌,一个拥抱,对于表达关爱、信心和希望就已经足够了。
本文源自21世纪网,文章地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8/5NMDAwMDIwMDA5NA.html 复制链接
更多关于抗癌的新闻
我们的抗癌日记:重阳2010-09-20
我们的抗癌日记:过家家2010-09-09
我们的抗癌日记13:感恩2010-08-26
我们的抗癌日记12:城市的本心2010-08-19 【21世纪网】本文网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8/5NMDAwMDIwMDA5N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