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质量监督 确保粮食安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20:23:49
加强质量监督    确保粮食安全
--河南双丰粮业发展有限公司确山五三粮库
粮食是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主食品,其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一日三餐”的饮食安全。但现在有不少人,包括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有些领导却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对粮食质量安全缺乏足够认识,存在侥幸麻痹心理,对粮食卫生质量监管工作不关心、不重视、不支持、不理解。这种不作为的观点在思想上阻碍了粮食卫生质量监管工作的开展。孰不知,粮食卫生质量问题带来的社会后果,较其他食品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前几年河南发生的小麦粉因呕吐霉素污染,导致百人中毒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因粮食卫生质量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据《四川科技报》报道,素有“船城”之称的四川省资中县出现了矮人村,经专家调查,可能与当地收获的粮食质量有关。近两年粮食卫生状况专项调查也表明,粮食重金属污染严重,并随着环境恶化,污染问题日益凸现。可见,粮食质量安全问题已不是理论上的话题,而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现实问题。《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颁布,明确了有关部门对粮食质量监管的职责,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责任、看到了义务。从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粮食收储企业应当依法履行职责,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粮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抓好粮食质量监管,确保粮食质量安全,造福子孙后代。这是确保储量安全的目的之所在。旨在唤醒人们的粮食质量安全意识,共同关注自己的一日三餐,关爱自己的身体健康,营造粮食卫生质量监管氛围。
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民族兴衰之大事。几年来,屡屡发生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今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食品质量安全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粮以质为先”。粮食作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主食品,其质量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已引起社会和群众的广泛关注。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粮食的需求已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粮食安全不仅包括了数量安全,而且包括了质量安全。因此,粮食储藏企业有责任、有义务抓好粮食质量监管、确保粮食质量安全,为粮食经济健康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服务,为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服务。
一、我省粮食质量监管现状
不符合标准的项目主要是重金属的砷、铅、镉、汞,黄曲霉毒素B1,以及农药残留中的敌敌畏、马拉硫磷等项目。
二、存在问题
(一)粮食卫生存在安全隐患
主要表现在:
1、收购环节重金属污染严重。2粮食卫生状况调查表明:重金属超标,不合格项目主要是铅、砷、镉、汞。不合格样品,粮食污染均来源于农业,其主要原因:一是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污染;二是当地矿产资源开发,造成农业水源、土壤污染。虽然污染程度不一,但较为普遍。
2、储存环节存在农药污染。农药残留量超标其主要原因:一是粮食产区过度使用农药所致;二是企业对入库粮食的卫生质量基本没有把关,导致受污染的粮食流入用粮单位;三是大多数粮油质量检测机构不具备农药残留量检测能力,存在监管上的漏洞。
(二)库存粮食收购质量较低。从粮食收购环节质量专项抽查情况看,质量合格率仅为51.5%;从粮食储存环节质量专项抽查情况看,质量合格率仅为68.7%,质量处于低水平状态。不合格的主要项目是水分、杂质、容重、不完善粒等。其主要原因:一是粮食收购市场不规范,无证经营的问题较为严重,非国有粮食收购企业没有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导致了粮食收购市场粮源质量不稳定,增加了粮食收购企业质量把关的难度;二是粮食购销企业为了抢粮源,对入库粮食质量把关不够严格;造成部分入库粮食质量下降。
(三)绿色储粮处于起步阶段。科学保粮和绿色储粮技术是延缓粮食陈化、降低污染、确保储粮质量安全的先进手段。近几年来,中储粮公司已开始推广应用调气、调温、低剂量薰蒸等绿色储粮新技术,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一是仓库设施条件较差,难于进行储粮技术改造。二是保粮技术研究力量不足,粮油科研机构储粮技术研究人才匮乏,科学保粮技术平台尚未建立。三是经费投入不足,科学保粮经费得不到保障。四是人员素质较低,有专业知识、有职称的储粮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较少,加之实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后,有能力的技术人员另谋职业,造成人才流失。
(六)质量监管制度有待完善。主要有:一是按规定,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粮食质量检测手段或委托有资质的粮油质量监测机构检测,并实行入库粮食质量检测制度。但目前规定年收购量低于50吨的个体工商户无需粮食收购许可证,造成了粮食收购环节质量监管的“漏洞”。二是根据现行法规及其配套规章制度规定,原粮卫生监管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但在职能分工上又涉及工商、技术监督、卫生等部门,存在职能交叉、权责不一等问题,影响了粮食卫生质量监管工作的开展。三是根据粮食质量监管要求,粮食进出库必须进行卫生项目检测,但已发布的粮食卫生标准项目多达200多项,哪些是必检项目,没有明确规定,可操作性不强。
三、对策措施建议
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质量监管办法》赋予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粮食卫生质量的监管职能,粮食卫生质量监管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依法依规、科学监管;以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从建立粮食卫生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的角度出发,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宣传力度,改善执法环境
1、继续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开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扩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社会的影响力,增强各阶层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管粮的认同感,让全社会了解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粮食卫生质量的职能,取得粮食市场主体的支持与理解,消除粮食卫生质量监管的阻力。
2、要通过宣传,让粮食生产、经营者明白各自的权力和义务,自觉遵守粮食质量法规,提高企业质量保证能力;
3、要根据粮食生产流通的特点,联合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卫生等部门开展粮食卫生质量专项检查,同时要发挥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的作用,营造粮食行政执法氛围,提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及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二)完善监管规章,健全监管机制
1、目前粮食卫生质量监管存在着职能交叉、权责不一等问题,给粮食卫生质量监管带来很大困难,但法规的修改权限在国家有关部门,短期难于解决。
2、现行粮食卫生标准规定的卫生指标繁多,不可能也没必要进行全部检测。
(三)实行“四项”制度,加强质量监管
要认真履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赋予的法定职责,认真实行“四项”粮食卫生质量监管制度:
1、粮食收购质量检验制度。结合粮食收购许可证核查和粮食收购市场专项检查,督促粮食收购经营者执行粮食国家质量标准,通过规范粮食收购市场秩序,稳定粮源质量。
2、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定期监测与抽检制度。结合 “餐桌污染”治理,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
3、粮食入库和出库质量检测制度。按规定进行进库出库粮食卫生质量检测和品质鉴定,防止不合格粮食进入储存环节和流入口粮市场。。
(四)加快机构建设,提高检测能力
1、进一步完善粮油质量监测体系。
2、加大检测能力建设。
3、为确保质量监测机构的公正性和独立性,保持机构的长期稳定。
(五)推行绿色储粮,提高储粮品质
1、建设科学保粮技术服务平台。根据“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目标任务,结合科研机构改制,成立“河南双丰粮业科学保粮技术服务中心”,组织开展绿色储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转化应用。
2、要结合粮库建设,加大科学储粮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力度,改善仓储条件。有条件的粮库要推广应用调气、调温、低剂量薰蒸等绿色储粮技术,提高储备粮油品质质量和储粮质量安全水平。
3、建立科学保粮和绿色储粮长效机制。
(六)建设预警体系,开展风险评估
1、建立粮食质量安全预警体系。
2、建立粮食卫生污染测报制度。建议结合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开展粮食入库前的卫生污染测报工作,指导粮食收购。
3、建立粮食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建议设立粮食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对粮食卫生质量监测过程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和可能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潜在危害进行风险评估。必要时,发出粮食质量安全预警,启动粮食质量安全应急预案,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控,防止粮食质量安全事故的蔓延。
(八)做好培训工作,提高队伍素质
1、以郑州粮校、郑州粮院为培训基地,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分期分批对粮食保管人员进行培训,实行持证上岗,提高保管人员的素质,从技术上为推广应用科学保粮和绿色储粮打下基础。同时,组织对储粮技术人员进行专门培训,提高绿色储粮技术的研究能力。
粮食质量安全重于泰山!!!
2010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