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依赖研究综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1:25:40
作者:北京代写…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90 更新时间:2010-1-4 22:49:31
曹瑄玮,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席酉民,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雪莲,中央编译局助理研究员。
对路径依赖问题的研究尚属国外的前沿领域。目前,有关路径依赖的研究涉及到多学科、多层次。学者们从技术创新、制度演化、社会历史、区域发展等许多不同学科视角对路径依赖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然而,纷繁的视角仍没有揭开路径依赖的真面目,学者们依然困扰路径依赖的复杂多面性。本文尝试对以往的路径依赖研究做一梳理,以图对路径依赖有个比较全面的阐释,便于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一、有关路径依赖概念的比较
由于路径依赖概念的抽象性以及这个概念在各个领域的泛化应用,它被更多地从直观意义上赋予了很多不同的理解。就如David(2005)所评论的,“不需要严格的经济学和统计模型,从直观意义上我们就可以把握路径依赖的根本思想”。也正由于此,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路径依赖的认识有很大差异。对路径依赖概念理解上的不严格,使得后来学者在运用该概念的时候产生了更多的混乱和误解,这也造成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接受的路径依赖的概念及相应理论体系的发展不足。表1列出一些有关路径依赖研究的文献,以便对路径依赖的复杂性加深理解。
由于强调路径依赖概念对历史的作用,一些研究者把路径依赖简单地概括为“历史总在发挥着作用”(history matters),将路径依赖简单地归结为过去因素的影响。对此,Araujo & Harrison(2002)区分了与路径依赖相关的一个概念:过去依赖(past dependence)。
相对过去依赖,路径依赖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路径依赖是一个事件的顺序,在其中,特定的经济过程不能从它的过去状态或行动的影响中摆脱出来;其二,路径依赖的过程结合了系统性的及独特的、不可预测的过程,将必然性与偶然性结合到同一个事件顺序中。
Mahoney(2000)总结了不同学者对路径依赖的认识,认为他们所提的路径依赖有三个特点:一是路径依赖是对因果过程的研究,这种过程对早期历史阶段非常灵敏;二是按照路径依赖的观点,早期的历史事件是随机发生的,这种随机性是不能被先前的事件或“初始状态”解释的;三是一旦随机性历史事件发生,路径依赖就具有相关的确定性的因果模式或者可以称作“惰性”。
通过前述理论综述以及对路径依赖概念的比较,可以看出,尽管学者们对于路径依赖概念的认识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也有一些共识。主要表现为:
(1)路径依赖强调了系统变迁中的时间因素,强调历史的“滞后”作用。这种“滞后”作用既有可能是历史事件的结果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历史本身内在的性质(内在的规则和秩序)造成的。
(2)路径依赖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就过程来说,路径依赖是一个非遍历性的随机动态过程,它严格地取决于历史上的偶然事件(小概率事件);就状态来说,路径依赖是一种“锁定”,这种锁定既有可能是有效率的,也有可能是无效率的。
综上所述,路径依赖并不一定指历史决定论或“过去依赖”。相反,路径依赖是一个随机的、情境的过程:在历史的每一个时点上,技术、制度、企业、产业的可能的未来演化轨迹(路径)都是由历史和当前状态所决定的。过去的状态设定了可能性,而当前的状态控制了哪种可能性是可以被勘探的,这只能进行事后解释。如诺斯所说的“路径依赖是不断从概念上缩小选择的集合和通过时间将决策联系起来的方法。它并非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不可避免性,即过去几乎预测了未来”(North, 1990)。
二、路径依赖研究评介
有关路径依赖的研究最早是在经济学领域受到关注的,之后在制度经济学、社会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学以及组织管理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中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以下一些与路径依赖有关联的理论,如表2所示。
从以上研究的范围和层次来看,有关路径依赖的研究涵盖了从个体组织到整个社会制度体系的范畴。各个研究领域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可以共同归结为有关变革和创新的问题,即对阻碍变革和创新的因素的探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鉴于对路径依赖研究的庞杂,下文选择一些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加以介绍。
1.制度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
最先将路径依赖从单纯的技术角度转向更广的社会层面进行研究的是诺斯。他研究了不同社会的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指出:当人们最初选择的制度变迁路径是正确的,那么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并迅速优化之;反之,则有可能顺着最初选择的错误路径一直走下去,并造成制度被陷入无效率的状态中。这种无效率的路径依赖,是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政治与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的一个主要原因。
尽管诺斯首先提出并阐述了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效应,他的早期研究更多的是基于古典经济学范式下个体理性、成本收益的考虑,缺乏对路径依赖产生的微观机理的阐述。近年来,诺斯开始关注和弥补这一不足,尝试揭示路径依赖的传递途径和认知根源,认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经历了从认知到制度最后到达经济层面的过程。
总之,诺斯将路径依赖的研究拓展到了社会发展方面。诺斯的研究揭示出,路径依赖的形成不仅仅是历史偶然事件或小事件引起的,而更多是由行动者的有限理性以及制度转换的较高的交易成本所引起的,并认为,由于经济、政治的交互作用和文化遗产的制约,制度变迁比技术变迁更复杂。
继诺斯之后,从制度变迁角度对路径依赖进行研究的还有Setterfield等人,他们对东欧转型经济国家的制度变迁做了研究,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进一步拓展了对路径依赖的理解。
2.有关社会学研究中的路径依赖
在社会学中对路径依赖的讨论,主要是通过Pierson的研究而引发的。他认为,“路径依赖在解释制度的涌现、制度的持续以及制度变革等方面的作用对于政治学的发展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Pierson,2000)。他不仅指出了该概念在社会学研究上的潜在前景,同时也指明了该概念在社会学中的过度应用可能造成的危害。对于引起路径依赖的原因,他也运用了报酬递增以及自强化过程这两个概念。此外,他对政策领域中的集体行动给予了特别的强调,扩展了路径依赖稳定性的基础。
Mahoney(2000)继承了Pierson的思想,继续扩展路径依赖在社会学中的影响。他将基于权力的再生(复制,Reproduction)作为解释路径依赖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区别于传统经济学中对效率的强调。此外,他还进一步区分了“自强化的路径依赖过程”(self-reinforced path dependence)和“基于应激顺序的路径依赖”(reactive sequence path dependence)。
鉴于路径依赖的社会性构成(Metcalfe, 1998),近来从认知和结构等微观层次方面对路径依赖进行探讨的研究开始多了起来,不少学者日益认识到“路径依赖是一个社会认知现象”(Garud & Rappa, 1994),而不仅仅是技术的相互依赖性的问题。路径依赖是围绕特定制度而建立起来的行为惯例、社会联系及认知结构(Page, 2006)。因此,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结合认知局限性的研究,对路径依赖进行研究正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Heffernan(2003)对企业内部基于行为规则行事所产生的路径依赖以及企业家在变革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在企业层面上的路径依赖不仅是由于技术的原因而产生的,而且是由于制度框架和所采用的规则造成的结果。惯例化的行动限制了个体的行动自由,从而按照既定规则行事,产生路径依赖。
Romanelli & Kesinna(2005)通过区域产业认同的概念对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做了分析,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到对区域产业集群形成和演化的分析,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Romanelli & Kesinna(2005)的研究明确了区域产业认同对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和演化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区域产业认同会影响对区域集群资源分配的流向。Seri(2003)的研究指出,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是导致区域陷入路径依赖和经济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有关组织认同、认知等概念都早已运用在组织研究领域,突破仅仅从效率、经济、技术等角度对路径依赖形成机制的分析,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对路径依赖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经济地理学中对路径依赖的解释
David & Arthur都曾引用有关地理的例子来阐述路径依赖的概念。David(1994)对马歇尔外部性在赋予本地技术领域轨迹路径依赖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描述,指出技术和制度是两种主要的“历史的载体”(careers of the history);Arthur(1988)描述了报酬递增效应是如何引起产业和城镇布局模式上的路径依赖的。此外,早期的一些经济地理学者也对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中引起路径依赖的自强化机制进行了分析,从集群层面对区域集群中路径依赖的形成作了一些分析。
Grabher(1993)对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研究分析了区域发展陷入“锁定”的原因,第一次明确地将路径依赖引入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中。然而,在此之后,并没有引起太广泛的注意。随着近年来对区域创新和产业集群研究的兴起,老工业区的发展更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事实上,在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和国家创新系统的过程中,仅仅依靠区域产业集群政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那些老工业基地、老工业区摆脱困境,重新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同样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欧洲的一些学者已经较早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2003年在Grabher教授的倡导下,主题为“欧亚老工业区再造国际研讨会”的区域经济地理学会在德国波恩召开。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将老工业区的路径依赖问题重新引入到人们的视野中来,并推动对老工业区在集群政策和国家创新系统框架下如何进行创新的研究。在此之后,一些学者开始对欧洲老工业区在结构转型过程中的路径转换进行了研究。如Trippl等(2004)对奥地利斯太尔老工业区的结构转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该区域路径依赖形成和发生的机制及转型;Schienstock(2006)对芬兰突破路径依赖实现路径创造,从资源依赖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变到知识经济模式的过程进行了研究。
近来,随着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正在朝着“演化、制度、关系”的方向发展,路径依赖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特定情境下的、本地自强化的发展以及技术变革、经济结构和制度形式都成为路径依赖的重要来源。Martin & Sunley(2006)认为,在经济地理中,路径依赖的显著特征就是“地方依赖”(place dependence),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元相关路径依赖以及路径相互依赖。路径依赖涉及到不同方面的共同演化,如经济、技术、制度、社会文化等。因此,区域经济地理也不能单从经济地理的视角对路径依赖做出全面的解释。对区域层面路径依赖的研究必然涉及到其它层面和领域的相关因素。
4.战略管理中的路径依赖
在战略管理中,路径依赖常指:一个企业以前的投资和它的制度库(repertoire of routines,它的历史)会制约它未来的行为(Teece et al., 1997)。此比较消极的定义与惰性(inertia)这一概念很相似,都声称一个过程是不能轻易地从它的历史中摆脱出来的。战略中的路径依赖因此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企业“继续做同样的事”的趋势,或者由于它们具有完成某特定任务的能力或知识,或者由于它们不能从它们的历史中摆脱出来(Winter, 2006)。明茨伯格(1978)对历史战略的研究也指出,战略行为是路径依赖的,即该过程自己的历史创造出特定的轨迹,而该轨迹又会限制战略决策。Maskell & Malmberg(2007)也指出,战略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受到以往惯例(路径)的影响,并且即使是通过智能的、自利的个体去实现有意识的知识创造,最终也会变得路径依赖,因为今天的惯例是与昨天的学习惯例和知识有关的(Maskell & Malmberg, 2007)。
尽管目前对战略与路径依赖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不是很多,从战略管理的文献中仍然可以发现一些战略与路径依赖的关系。如以Child为代表的战略选择学派坚持认为公司战略是主观决定的结果,公司高层主管可以有意识地改变公司的发展轨迹。而以卡耐基学派为代表的学派则坚持强调个体决策者的认知局限,基于规则进行决策成为行动者的指针,而试图改变轨迹的决策是非常复杂的。“停留在现有的路径上还是去发现和创造一个新的路径”是组织管理者需要面对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因此,战略管理中战略选择与管理认知间的张力关系也可以延伸到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的话题上。在企业的演化过程中,路径依赖是一个积极的因素还是消极的因素,如何实现战略路径的转换以及在企业战略行为中如何保持适度的路径依赖和适度的路径创造,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路径依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对战略管理有关理论的重新挖掘和理解才能做出回答。
总之,尽管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路径依赖现象进行研究,至今仍然没有一个阐述非常全面、被普遍接受的有关路径依赖这一概念的理论。在研究中还存在很多困惑的问题,诸如“锁定”与路径依赖的关系、对路径依赖起因及演化机理的分析、对路径依赖的测量等仍是困扰于理论界的一些难题,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结语
以上的文献梳理对今后的研究有如下启示:
第一,对路径依赖的认识存在着不同的视角。事实上,路径依赖存在于不同的层次,如制度层面、技术层面以及组织层面等。在对路径依赖加以研究和应用时,需要把握好分析的单元。
第二,对路径依赖的本质的认识,需要以一种动态、演化的观点去看待。路径依赖并非是一种最终的状态结果,而是一个处于演化的过程。路径依赖过程中导致路径依赖强化的因素同时也可能正是导致最后突破路径依赖的因素,对路径依赖以及相应的实现路径转化的分析,应坚持一种共演化的观点。
第三,路径依赖理论的研究还需要一个整体的理论框架。鉴于目前在路径依赖研究中存在的纷繁视角,为避免理论上的分散造成的混乱和缺乏解释力,需要尝试对现有的研究进行整合,以实现在一个整体的理论框架指导下为现实问题的解决和规避提供清晰的思路。
尽管路径依赖的概念提出已经20多年了,不同领域的学者们从各自的视角对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从各个学科所折射出来的路径依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仍只是冰山一角。国内对路径依赖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着重于对概念的一般应用,缺乏深入细致的探究。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本文意在抛砖引玉引起有关学者对路径依赖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兴趣和深入探讨,能够结合我国转型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从组织、管理、技术、经济、社会、制度等方面开展对诸如老工业区振兴、技术跨越和创新、组织战略等重要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