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环境分析:科研人员不能承受之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2:10:44
2007年05月30日 星期三 上午 09:18
科研人员如果不能把大部分的工作时间用于科研本身,那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可惜从来没有管理层能深刻地认识到此点并加以点滴的重视,这跟农民只关心收成不想侍弄土壤一样。可这样的农民饿了一两次就学聪明了,只可惜科研管理人员永远不会因此挨饿(我真的一直认为很多没读过书的农民其实比我们聪明得多,虽然那些聪明大部分都是被逼出来的)。
如果要你对中国科研人员工作时间里安心做科研所占比重做一统计的话,那我猜你会得到一个让你吃惊的结果。科学院可能稍微好点,名牌高校可能好点,你分门别类地列出来并加以分析,应该是一篇出色的本科毕业论文(当然是文科的)。为什么呢?让我来告诉你,首先看一年用来填表的时间,对一般的人,年终总结报告、课题基金申请和总结这些都少不了的,然后稍微有点职责或成果的人,那又要忙着填各种各样的表,比如申请表一项就有硕导、博导申请表,学位点申请表,机构申请表,各种人才计划申请表,奖励申报表,高校老师还有各种优质课程申报表,学生毕业论文情况表。。。其次你看看各种各样的会,每周一次的小会,几周一次的大会,有关于评估的,有关于学生培养的;有关于本科生的,有关于研究生的;有学校的,有院系的,还有教研室的;至于单位以外的有关学术的会议一年也总得开上两到三次吧。然后科研人员还得自己添置各种设备、处理财务报账等等,再加上象我这样挤点时间写上一两次博客,那就差不多了。
科学在中国人眼里,历来就是一个舶来品,骨子里面我们从来就没有把它融入到我们的文化,即使是现在,我们东方人有着我们东方几千年独特的文化,虚有诗词歌赋,棋琴书画,实有纸墨笔砚,丝绢绣织,亭台轩榭。现在我们重视科研,原因也非常非常的简单,那就是对于国家而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个体而言,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科研也只是其中一个途径,仅此而已。所以我们很少在饭桌上谈论科研课题,很少在百家讲坛上看到科学的影子。很简单,科研只是一种职业而已,科学没有变成我们的文化。这在国人的精神层面上,是根深蒂固的。这也导致了我们很多人文章出很多,但到头也不知自己干了什么;学生很快能解爱因斯坦的场方程了,可是对于其中的精神,其中所蕴含的美,感受了了;更导致了我们管理层常常会问“你们这些基础研究到底有什么用啊?”“你们的基础研究需要这些研究经费是不是太多了点啊?”等等。总之在中国当科研仅仅只是一种职业的时候,那么做基础研究的就始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科研作为一种职业在中国,历来就是一锅不易喝饱的粥,现在国家发展、重视了,好容易看到原来的稀粥慢慢粘稠起来变成了白米饭,可其散发的香气还是把过多过滥的和尚引来了。首先就是方丈比沙弥多,而且方丈里面鲁智深式的不少,结果要么方丈手下没沙弥,只好自己假拨珠子假念经,要么沙弥念经念不好,只好去偷取别人成果,一旦出漏子方丈就不得不出来澄清划清界限。其次是方丈的禅房、木鱼过多,出租禅房或雇佣其他的和尚来念经,却给自己超度。可怜的小沙弥,云游四方之后依然找不到一个归所。
科研人员来往间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看家门的习惯,这当然也是人之常情,但国内有些家门的家规,就显得有些森严,往往喜欢近亲繁殖,而远亲近邻都不习惯往来,乃至是恩怨传承以致老死不相往来。现在的条件与环境使得大家流动性增加,观念也更为开放,我觉得这是好事。首先在求职上,当今科研人才市场需要更多更为自由的流动性。这点上我觉得NBA的体制值得学习,比如不同球员薪水各异只要双方自愿,薪水与签约年限成比例,既保证了球队的稳定,又能体现球员的自由身。现在此点南方城市或地方高校做得比较好,北方城市或著名院校依然在通过房子过于长久地把人绑住不让走,这是体制问题。其次在学术交流上,我觉得请同行乃至不是同行来做日常学术报告,是良好学术环境的重要体现,这种影响与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不能太过于功利。现在著名高校与科学院做得比较好,但前段出现某同学仿造简历而到诸院校访问并作报告的事情,有媒体把矛头指向了科研机构,认为这么多著名院校为何把关不严请他做了多场报告,我认为这同样是科研人员或机构之不能承受之重,恰恰相反,我要说这反而表明了这样几所院校在学术交流上做了更多的工作,从而使我们国内学术交流变得宽松,变得频繁。难道非要认识你,见过你,了解你的具体工作细节我才能请你来吗?我看不见得吧。当然,特殊环境下出现特殊事例确实提醒我们,国内与国外的学术环境依然有很大的不一样,需要注意更多的东西。现在我写这些不是替谁辩护,初衷无非是希望我们的科研机构不要因为个别事例而关上这张刚刚开了个口的学术交流之门。
对此事和其它的我不作评论,但它倒使我想起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我们念相对论这本经的,分到的粥本来就稀了点,但居然还是有不少的俗家弟子,他们三五成群,经书各异,分布于各类山头或著书立说,然后将其塞于各传统权威之信箱内,或大兴网站建设扯旗呐喊,其钻研精神也绝不亚于正统的小沙弥,可以说这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家精神可嘉可佩,不过亮亮也就罢了,千万别扯上我们的新闻记者同志一同拉和尚下水吃狗肉,前段重庆一位前辈就被俗家弟子们误读了,害得前辈赶快在新语丝上澄清,损耗不少时间与精力。我也知道我有一点点说狭义相对论研究前沿中洛仑兹对称性破缺的文字受到一些读者的垂青,并想以此来作为驳倒相对论的证据,我想我需感谢大家对我文字的兴趣,但肯请各位包容一下,不要借题发挥。与媒体合力或断章取义,或夸大其辞,同样为我们这些科研人员不能承受之重(说这些也没有任何贬低对相对论感兴趣但没有专职从事此研究的人们的意思,比如我国外认识的一位前辈(还是把他名字隐去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非常尊敬他,他靠做翻译赚够了退休养老的钱,尔后自己研究引力,很多观点都被我辈乃至Penrose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