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为什么发动日俄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8:21:59

       众所周知日俄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不义之战,是交战双方站在对立的立场同时侵略中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争夺利权的战争。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居然要求清政府在东北三省以外地区严守中立,让出东北地区作战场,坐视日俄两国在中国境内为争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而厮杀。清政府无力约束交战双方,屈辱地宣布“局外中立”。这一战争对中国影响深远:不仅可以追溯到后来的“九一八”、“七七事变”、“苏联出兵东北”,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那场“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和今天的“钓鱼岛撞船事件”。那么,这场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呢?先看俄国方面。

       原本俄国并不与中国接壤。作为一个典型的欧洲国家,俄罗斯历来的扩张重点均放在欧洲大陆方面,也就是帝国的西线。从彼得大帝开始,经历与瑞典、波兰、奥斯曼土耳其、法国的一系列战争,俄罗斯成为占据几乎整个东欧的欧洲第一领土大国。在神圣同盟建立后俄国甚至成为欧洲霸主,被称为欧洲宪兵。然而在进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之后,伴随工业革命的推进,西欧各国的逐渐摆脱拿破仑战争导致的衰败,而俄罗斯却由于保守的斯拉夫主义而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十二月党人政变失败后,俄国的保守主义占据上风,俄国在各方面开始落后于西欧。最终,俄国人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尝到了自己多年裹足不前酿成的苦酒。
        现在看来,克里米亚战争可以视为俄国领土扩张方向的一个转折点。自这场战争以后,俄国认识到自身实力的不足,在西线开始实行守势。取而代之,他们将双头鹰的目光投向了帝国的东方。俄国人很快在东北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费一兵一卒便从中国政府手里获得了阿穆尔河(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一百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然后转向中亚,血腥地征服了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浩罕汗国和土库曼,占领了整个中亚细亚,并造成了进取南亚,直叩印度大门的形式”。

        显然,俄国在东方的扩张时迅速而有效率的。那里有比欧洲更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更易征服。从中国夺取的海参崴港使得俄国人终于在太平洋沿岸拥有了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使用的港口,这对于俄国参与远东地区的竞争具有重要意义。在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始成批涌向西伯利亚。十九世纪后半页对乌拉尔山以东的开发在俄国史上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沙皇能够对北亚地区实施成规模的实际控制,而非从前那样仅仅对一个个据点的占领。“据估计,日俄战争前,沙俄乌苏里地区每年从东北输入一千多万普特粮食,外贝加尔和黑龙江流域是一千七百万普特粮食和四万五千头肉用牛。”由此可见,到十九世纪后期,俄国政府在帝国的“东方战线”已经积聚足够的物质基础。

       正在这时,欧洲版图却出现了大幅变动。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除奥地利外的德意志兰,并且彻底击败了法国。普法战争后的德意志帝国经济实力位居欧洲第二,陆军为欧洲第一,俄罗斯帝国的西线猛然崛起一个巨人。面对新的欧洲政局,俄罗斯没能有效应对,逐渐落入俾斯麦和威廉二世的圈套之中。为了避免在将来的帝国统一战争中陷入两线作战的危局,俾斯麦早在建立北德意志联盟后便开始竭力讨好俄国(在之前则是竭力讨好法国)。在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也保持了对俄国的友好态度,甚至不惜卑躬屈膝向沙皇献媚,以期能够全力向西压制法国。在逼退俾斯麦后,威廉二世也继承了俾斯麦的对俄政策。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的皇后是表兄妹,因此两位皇帝之间有较近的亲戚关系。在一次会晤时,威廉二世曾明确劝说尼古拉二世向东发展。后来在日俄战争期间,德国也向俄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贷款,并签订了武器买卖合同。在劝说俄国向东发展的同时,威廉二世还大肆宣扬黄祸论,在舆论上为俄国的对日战争造势。当时有一幅名为黄祸的印刷画,里面代表日本的佛陀光芒四照,使蜷缩在一旁的白种人惊恐万分。

       为了应对德国的崛起,俄国在西线继续奉行守势。1893年,俄法之间签订共同防卫协议,互相承诺在对方遭到德国攻击时出兵进攻德国的后方。这一协议可以视为俄国为了全力东扩而采取的防御措施,此后俄国才能放心大胆地加大在东方的军事预算和兵力部署。“俄国财政部1896—1900年五年计划期间用于加强远东军事力量的拨款为3千3百万卢布。同时期,加强加强太平洋沿岸防务工程的拨款有3百万卢布,用于海参威要塞工程建设的拨款还有七十五万卢布。而1893年时对远东的军事拨款仅为111万7千卢布,1889年甚至仅有9万2千2百50卢布。”

        这样,俄罗斯这头北极熊的目光就投向了远东的东北。在俄国政府的设想中,俄国应当以修建铁路和向中国政府提供贷款进行经济渗透,在满洲建立绝对优势地位,进而控制朝鲜,在黄海和日本海沿岸获得一个或几个不冻港。而日本方面则有着上千年的“吞并朝鲜情结”,并将此举视为建立自身外围防线,进而攫取满洲的大陆生命线。然而此时的中国政府在经历同治中兴后,正进行洋务运动,十年前甚至在中法战争中取得胜利,北洋水师也已整备完毕,号称世界第七。满洲自不待言,甚至朝鲜也在中国政府的严密控制下,这给俄日两国的扩张造成了障碍。

       而当时的朝鲜正处在中、日、俄三国争夺的风口浪尖之上,其中中国由于宗主国地位及在壬午兵变中成功处置了大院君势力,从而在朝鲜占据了优势地位。以闵妃为代表的事大派在中国的支持下掌权,并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北洋大臣李鸿章举荐袁世凯出任“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实际上是中国政府控制朝鲜的代理人。日本则通过壬午兵变,获得了在朝鲜“有事”时向朝鲜派军的权力。俄国虽然希望在朝鲜获得不动港,但由于中日两国的反对,无法与朝鲜签订协议。然而中日甲午战争却彻底改变了之前的实力对比。中国政府由于败给了日本而彻底被揭穿了外强中干的伪装,不仅丧失对朝鲜的控制权,而且陷入自身难保的危局之中,列强开始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是所谓“瓜分豆剖,渐露机芽”。作为战胜国的日本原希望借机占领朝鲜和辽东半岛,但由于俄国联合法德等国强力干涉,只得放弃了对辽东半岛的领土要求。又由于朝鲜国王高宗逃亡俄国使馆,导致战后俄国在朝鲜建立了优势地位,日本在朝鲜又陷入了与俄国纠缠的境地。借中国战败之机,俄国以共同防卫之名与中国政府签订协议,获得了中东铁路的修筑权,并与法国和中国合资设立俄华道胜银行,为中国政府支付对日赔款提供贷款。可以说,俄国是中日甲午战争的最大受益者。

        此时,俄国沙皇野心顿增:“既然帝国的组成中有小俄罗斯和白俄罗斯,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包括黄俄罗斯呢?”于是,在1886年,沙皇发布敕令,要开始“按最短的路程修建一条横贯西部利亚的铁路”。这条铁路于1891年开工,计划用十二年建成,届时俄属远东地区将与其主体部分——大俄罗斯融为一体。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沙皇就可以迅速将大量陆军投放到东方,并且不再受冬季恶劣气候的影响,俄国的对远东地区的控制力将大大加强,日本在东北亚的对俄局部优势将荡然无存。显然,这条铁路将来还可以与中东铁路连接,贯彻维特主张的通过铁路实行“和平伸入”。在欧洲方面,德法之间的矛盾已经愈演愈烈,俄国希望能迅速在东方取得胜利,以腾出手来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战。维特曾指出:“有了太平洋沿岸和喜马拉雅山的俄国,就不仅能主宰亚洲的事务,而且还能主宰欧洲的事务。”1900年,趁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中国中央政府陷入瘫痪之际,俄国借口平定“拳匪”出兵中国东北,并实际占领。在辛丑条约签订后,俄国也多方推脱,不愿撤兵。

        面对俄国在远东的迅速扩张,日本政府大肆扩军备战,誓言要报三国干涉还辽之仇。同时处于长期的均势主义外交原则,英国政府也对俄国在远东的过分坐大感到十分不安。1903年,英国经过多方权衡,终于同意与日本结盟。英日同盟的结成使得俄国在远东地区开始陷入劣势,日本政府趁西伯利亚铁路工期延误尚未竣工的时机,最终于1904年发动了对俄战争。

        可以说,日俄战争是俄国远东政策和日本大陆政策碰撞的结果,也是它独占中国的念头和另一个也做着同样美梦的新兴日本帝国不可避免的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