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期待厦门公众与政府创造出互动新模式(南方都市报 2007-12-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4:40:32
社论:期待厦门公众与政府创造出互动新模式
2007-12-11 10:07:47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过去的一年,网民们的表现令人惊讶。春天有“最牛钉子户”,夏天有“厦门PX项目”,秋冬时分有“华南虎照”。12月5日,厦门政府将PX项目的区域规划环评报告公之于众,进入了为期10天的“公众参与”阶段。现在日程过半,我们清楚地看到,初夏时分坚定理性的厦门人再次活跃起来。
目前网络上反映出的公众态度,基本上是一边倒地反对“PX项目”。在厦门网的“环评报告网络公众参与区”,于12月8日晚上开放投票,根据网友截图,至12月9日21点37分,反对在厦门建设PX的人数是55376,支持建的人数是3078,其他意见是230。在一天的时间内,有大约6万次投票记录,这个参与程度可以算是很高,而且其中反对票数的比例超过94%。可以想见,如果这个投票活动持续到12月14日,将会形成一个相当清晰的民意图表,成为最有力量的“公众参与”形式。
遗憾的是,12月9日22时44分,厦门网发表声明,取消投票,并且宣布此前形成的反馈统计数据显示不准确、不科学。12月10日下午,该网页再次“变脸”,取消了原来保留的各方意见的新帖列表,只留下“我要发布意见”作为通向论坛的入口。同时,厦门网声明,这次调查是厦门网自行发起,与厦门政府无关。这个声明至关重要,因为这意味着,市民的投票结果,以及在论坛上的发言,都不必然成为厦门政府的决策参考。就是说,厦门网上的投票平台和意见平台,与网络上其他的论坛或者博客没有区别,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民众的自娱自乐——市民网友尽管发言,政府可以假装没听到,可以听到了假装没听懂,可以不反馈,可以我行我素。
上述这种悲观的预测并非毫无根据。
在过去的一年中,之所以网友会成为不少重大社会事件的主角,是因为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的力量已经有效地整合在一起。网友的自由言论在网络的自由空间中自然汇集,有进取心的传统媒体跟随网络事件和网络舆论,在现实空间中进一步逼问突破,这些信息再重新在网络上获得最强劲的民意反馈——以此循环,逐渐推进事件逼真,舆论向前。在华南虎照事件上,这个循环递进的力量表现得非常清楚。通过这个方式,民间的智慧、专业知识和坚韧耐力为其提供了有力的言论,而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在内的传统媒体为民间言论提供了公共性与合法性,最终形成的公众舆论,既为民间普遍认同,也对政府形成严重质疑。在一些具体的事件上,可以说,公众舆论已经非常完整、自由而且有力地完成了民意表达的任务——在网络诞生之前,在媒体逐步市场化之前,这是中国社会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
然而,在达成这个目标之后,人们不无沮丧地发现,民意的表达与政府的行动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或者说,民意表达不对政府具有任何实质性的约束力和强迫力。在华南虎照事件中,民众对虎照真假心中已有定论,但是他们仍然渴望政府对此有所反馈,因为真相的下一步是责任追究,因为言论的下一步是行动。结果是,没有责任追究,没有行动。
言论与行动的脱节、舆论讨伐的无力,并非只体现在虎照事件中。日前东莞禁止养猪的消息,因其明显的荒谬霸道而引起公众的一片哗然,媒体报道或者网络舆论,无不以全力讨伐之,但政府的反馈不过是,再次宣布自己的决策是科学的、合理的。更早以前,广州市禁摩、禁电的政策,修建BRT的政策,都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质疑,但是这些质疑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更不要说对政策走向有什么改变。类似的事件还可以列举下去,如果从乐观的角度去看,这个现象表明,中国的公共舆论空间日趋开放;但是如果从悲观的角度去看,这个现象表明,地方行政对公众舆论、民意民情,仍听之任之不理之。
以媒体反映民意,这本来就只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不是制度手段。在表达民意的相关政治制度仍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下,网络空间为拓展言路传达民意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目前中国社会已经在这条路上走到了一个新的节点上,现在要具体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公众舆论和政府行为之间建设一个制度路径将它们有效地联系在一起。
就在这个时候,厦门市政府宣布环评报告进入了为期十天的“公众参与”阶段。国家法律规定环评报告报批前须有“公众参与”环节,但是法律没有具体规定,公众要如何参与、以及公众的意见应该在政府的决策中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我们看到,厦门政府开通了专门的热线电话、电子邮件,并且还将召开公众参与座谈会——这些都是收集民意的方式,至于如何“处理”民意,我们还不清楚。虽然从程序设计的角度去看,关闭网络投票平台是一个不小的遗憾,但此番厦门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公开程度和社会动员程度都已经超出了社会预期,我们期待它有好的结果。或许这个特殊的案例可以创造出公众与政府真正有效互动的方式。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712110705.asp
社论:期待厦门公众与政府创造出互动新模式(南方都市报 2007-12-11) 社论:厦门PX项目暂缓 政府且莫误读民意(南方都市报 2007-5-31) 社论:对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的祝贺与期待(南方都市报 2008-11-6) 社论:政府利益所在 房价焉能不涨?(南方都市报 2007-7-11) 社论:厦门PX:面对科学结论 政府如何选择?(新京报 2007-12-14) 社论:真正的否决权,不在环保总局而在公众参与(南方都市报 2007-12-8) 社论:央企上缴红利 公众仍难满意(南方都市报 2007-12-13) 社论:真正的否决权,不在环保总局而在公众参与(南方都市报 2007-12-8) 社论:期待尽早揭开阳江黑帮背后的故事(南方都市报 2007-12-6) 社论:批评监督政府:既要创造条件又要用好条件(南方都市报 2010-3-6) 社论:通胀一经确认 政府宜有准备(南方都市报 2007-8-11) 社论:处置权贵违建,政府岂能弱势(南方都市报 2007-11-9) 社论:政府自负对峙民意 虎照疑云再陷僵局(南方都市报 2007-11-20) 社论:赌咒发誓无助探寻真相 科学中立方为政府本分(南方都市报 2007-11-27) 社论:通胀一经确认 政府宜有准备(南方都市报 2007-8-11) 社论:“要字诀”念不来政府廉洁(南方都市报 2007-3-24) 连岳:厦门虎是不是纸老虎?(南方都市报 2007-12-11) 社论:地产富豪为何让公众心意难平?(南方都市报 2007-10-10) 社论:立法博弈更亟须普通公众的声音(南方都市报 2007-10-29) 社论:立法博弈更亟须普通公众的声音(南方都市报 2007-10-29) 社论:公众不是对公积金不满 而是对运行制度不满(南方都市报 2006-11-28) 社论:摄像头若被欲望操控,公众将成公共安全牺牲品(南方都市报 2008-5-12) 社论:闹市飙车案:就事论事也需正视公众挫折感(南方都市报 2009-5-12) 社论:摄像头若被欲望操控,公众将成公共安全牺牲品(南方都市报 2008-5-12)